很久沒寫書業分析文了(淺見淺見),先說結論:台灣書業多一間大型書市是好事。
我自己認為,這間書店的存活率,應該也會比誠品信義店來得高一點,最大關鍵在於整棟大樓是統一自有資產。就像三民書局的復北與重南兩店,能長年撐住,不一定是業績多好,而是少了房租這個壓力測試。在博客來邁入30週年的這個時點,選擇轉向線下開店,這件事究竟是單純的品牌里程碑?還是察覺到市場結構鬆動、讀者行為變化後的主動轉型?
從國際案例來看,亞馬遜曾在2015年開出第一家實體書店,卻在2022年關閉所有門市。實體書店對他們整體營收貢獻不到4%(連結),Authors Guild 引述金融時報指出,亞馬遜同年還認列了超過10億美元的資產減值損失(連結),可以看出實體這條路不只是不好走,且代價非常昂貴。此外,消費者對「亞馬遜開書店」的品牌印象本身也產生矛盾與距離感。
博客來在2023年第一季出現虧損,雖然第二季就回穩,但很多出版社都有感:這兩年新書上架後的銷售動能愈來愈不穩,每日66折的機制也不再像以前那麼有效,轉換率在下降。反而誠品的實體門市,這兩年銷售呈現回升趨勢。不過就整體營收結構來說,博客來仍是絕大多數出版社最重要的收入來源。
只是這次他們要做的,是把原本建構在線上的推薦機制與演算法邏輯,轉移到一間真實存在的實體空間,這挑戰其實不小,選書與陳列都會是一場全新的適應。能不能讓讀者跳脫的已經習慣的線上購書模式,重新建立一種讓人願意停留、翻閱、探索未知的實體策展思維,就靜待市場給出答案了。
很久沒寫書業分析文了(淺見淺見),先說結論:台灣書業多一間大型書市是好事。
我自己認為,這間書店的存活率,應該也會比誠品信義店來得高一點,最大關鍵在於整棟大樓是統一自有資產。就像三民書局的復北與重南兩店,能長年撐住,不一定是業績多好,而是少了房租這個壓力測試。在博客來邁入30週年的這個時點,選擇轉向線下開店,這件事究竟是單純的品牌里程碑?還是察覺到市場結構鬆動、讀者行為變化後的主動轉型?
從國際案例來看,亞馬遜曾在2015年開出第一家實體書店,卻在2022年關閉所有門市。實體書店對他們整體營收貢獻不到4%(連結),Authors Guild 引述金融時報指出,亞馬遜同年還認列了超過10億美元的資產減值損失(連結),可以看出實體這條路不只是不好走,且代價非常昂貴。此外,消費者對「亞馬遜開書店」的品牌印象本身也產生矛盾與距離感。
博客來在2023年第一季出現虧損,雖然第二季就回穩,但很多出版社都有感:這兩年新書上架後的銷售動能愈來愈不穩,每日66折的機制也不再像以前那麼有效,轉換率在下降。反而誠品的實體門市,這兩年銷售呈現回升趨勢。不過就整體營收結構來說,博客來仍是絕大多數出版社最重要的收入來源。
只是這次他們要做的,是把原本建構在線上的推薦機制與演算法邏輯,轉移到一間真實存在的實體空間,這挑戰其實不小,選書與陳列都會是一場全新的適應。能不能讓讀者跳脫的已經習慣的線上購書模式,重新建立一種讓人願意停留、翻閱、探索未知的實體策展思維,就靜待市場給出答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