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 2019 到 2025:美聯儲會不會再一次 “TOO LATE”?
銀行準備金下滑、RRP 見底、財政部持續發債,2019年9月的歷史的影子正悄悄複製重現
2019年9月那場資金市場震盪,不只是利率異動,而是一場「流動性壓力測試」 當時因為企業季繳稅與國債交割日不巧撞在一起,短時間把市場上的現金瞬間抽乾,就連「拿美國國債來借錢」這種有抵押的操作,都沒人願意借。
SOFR利率一夕飆破5%,逼得聯準會隔天凌晨立刻灑錢救火。這場事件打醒了市場一個殘酷事實:帳面上看起來的資金餘裕,不代表真的能用得出來。
背後根本的原因,是當時聯準會「低估」了市場對現金的真實需求,當時也是TOO LATE!(為什麼三爺現在這句話會一直掛在口頭上?文章裡面會告訴你)~ 當年他們也搞縮表(QT),覺得市場的準備金水位還夠,從2.8兆一路砍到1.4兆,想說這樣市場應該撐得住吧。結果沒想到,一遇到抽水事件,市場立刻卡住。這也促使聯準會後來不得不改口、設立常設的流動性支援機制(SRF)。
股市的反應也不是馬上就崩,而是那種「先撐後砍」的劇本 2019年9/16當天美股表現還算正常,沒什麼崩盤跡象,但隨後幾天卻開始拉回,這個節奏有點像2020年疫情爆發前的走勢。為什麼會這樣?在金融機構待過就知道。
現在2025的市場條件,跟當年有些微妙的「類似」。 目前我們同樣看到銀行準備金下降、RRP操作接近尾聲,再加上財政部短債發行速度相當快。如果9月又碰上稅期與債券交割撞期,那場2019的戲碼可能會再上演一遍。現在問題是:老鮑這次還Hold得住嗎?還是又要等市場炸裂才出手?還是會趕緊放水?大概率會走哪一個劇本。
至於每年9月為什麼常常是美股表現最弱的月份?這不是玄學,而是有邏輯的。我們會在本篇文章告訴各位其中內部的細節與原因。
#Too Late
#Too 累!~
從 2019 到 2025:美聯儲會不會再一次 “TOO LATE”?
銀行準備金下滑、RRP 見底、財政部持續發債,2019年9月的歷史的影子正悄悄複製重現
2019年9月那場資金市場震盪,不只是利率異動,而是一場「流動性壓力測試」 當時因為企業季繳稅與國債交割日不巧撞在一起,短時間把市場上的現金瞬間抽乾,就連「拿美國國債來借錢」這種有抵押的操作,都沒人願意借。
SOFR利率一夕飆破5%,逼得聯準會隔天凌晨立刻灑錢救火。這場事件打醒了市場一個殘酷事實:帳面上看起來的資金餘裕,不代表真的能用得出來。
背後根本的原因,是當時聯準會「低估」了市場對現金的真實需求,當時也是TOO LATE!(為什麼三爺現在這句話會一直掛在口頭上?文章裡面會告訴你)~ 當年他們也搞縮表(QT),覺得市場的準備金水位還夠,從2.8兆一路砍到1.4兆,想說這樣市場應該撐得住吧。結果沒想到,一遇到抽水事件,市場立刻卡住。這也促使聯準會後來不得不改口、設立常設的流動性支援機制(SRF)。
股市的反應也不是馬上就崩,而是那種「先撐後砍」的劇本 2019年9/16當天美股表現還算正常,沒什麼崩盤跡象,但隨後幾天卻開始拉回,這個節奏有點像2020年疫情爆發前的走勢。為什麼會這樣?在金融機構待過就知道。
現在2025的市場條件,跟當年有些微妙的「類似」。 目前我們同樣看到銀行準備金下降、RRP操作接近尾聲,再加上財政部短債發行速度相當快。如果9月又碰上稅期與債券交割撞期,那場2019的戲碼可能會再上演一遍。現在問題是:老鮑這次還Hold得住嗎?還是又要等市場炸裂才出手?還是會趕緊放水?大概率會走哪一個劇本。
至於每年9月為什麼常常是美股表現最弱的月份?這不是玄學,而是有邏輯的。我們會在本篇文章告訴各位其中內部的細節與原因。
#Too Late
#Too 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