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小一,1969-1970
之六、神秘小禮物
那是每周六還需要上半天課的年代,學校的營養午餐也才剛試辦,週末不管飯,上完課就要放例假,所以也不會有人帶便當去學校。 周末的課堂上,大家總是表現得情緒亢奮與異常躁動,這從朗讀的音頻明顯拔高便能窺知。倒不完全是因為即將要放假,有一部份的原因是,我們常常會在周末放假前收到神秘小禮物。
每到周六上午第三堂下課前,老師如果欽點了二、三名同學跟著出公差,我們就知道神秘小禮物又來了。大多時候是蘋果麵包,有時是健素糖,或者牛奶餅乾。說神祕,一是當時並不清楚是誰送的、為何而送?二是禮物時有時無,在期盼周末來臨的時候,也期待有不一樣的驚喜。
有很長一段時間,並不明白為何要叫「蘋果」麵包。它的製作靈感據說來自軍用口糧,主要是利用小麥胚芽和雞蛋發酵後製成。扁平狀的麵包,表面呈現棕色,有個十字型的痕跡,可以將麵包掰成四等分。不論外觀、形狀、顏色,都不像蘋果,連吃起來也沒有半分蘋果味。後來才知道,原來它的發明人正是大名鼎鼎的「劉麵包」創始人劉杯杯。
當初麵包原是要賣給駐台美軍當零食,因為當時的美國大兵愛喝「蘋果西打」,於是才取名為「蘋果麵包」。麵包問世的那一年,我剛出生,而蘋果電腦公司則要再等13年才會出現。靠著蘋果麵包一炮而紅,「劉麵包」在台中建廠,也打響了知名度。據說每當有人問起劉杯杯的大名,他總是會回應:「我姓劉,叫麵包。」然後就是笑聲一片。
小一的時候並不知道這些典故,只知道週六放學的時候肚子正餓著,有蘋果麵包可以吃真是大確幸。
有時,蘋果麵包會換成健素糖。對小朋友而言,只要是「糖」都好。而一開始,吃到的其實不能叫「糖」,只是「健素」。
1954年,台糖在新營糖廠建了一座全球最大的酵母工廠,年產6000噸酵母粉,除了外銷,也用以製造養豬專用的台糖飼料。那是個均貧的年代,基於普遍的營養不良,當時的農復會還曾執行一項「酵母片食用計畫」,把酵母粉加上砂糖、澱粉、食用膠等製成片狀,就拿小學生當白老鼠。可能是擔心大家會有豬飼料的聯想,於是透過媒體宣稱酵母是優質的營養補充品,有健胃整腸的效果,日本的人瑞都有食用酵母的習慣,說酵母含有神奇的「生長素」,能治百病,是以取名為「健素」,吃了就健康長壽云云。
小時候其實才不理會那一套健康營養的大道理,只要有糖吃就行。只是最初吃到棕色片狀的「健素」,不但有一股來自酵母的怪味,而且十分黏牙,貪吃的小朋友整把塞入口,最後一定慘不忍睹,牙齒半天都清不乾淨。後來台糖才在酵母片外面裹上五顏六色的糖衣,成為名符其實的健素糖,不但外觀討喜,也沒有之前那般黏牙的困擾。也許,日後的M&M巧克力也藏有四五六年級的念舊情懷在其中。
相較之下,牛奶餅乾也就沒那麼吸引人。不是牛奶和餅乾,而是牛奶做的餅乾:正方形,大約是5公分見方,2公分厚,乳白色,微硬,有淡淡的牛奶香,據說是美援物資。我自小牙齒保健就沒做好,滿嘴的蛀牙,對於稍硬的食物都有咀嚼障礙,看別的同學張嘴就啃得津津有味,我通常只能用舌頭舔。因此,若是看到周末發的小點心是牛奶餅乾,儘管它得來不易,心頭總有些排斥。而提到美援,則又是另一段漫長的歷史糾結。
1950年6月韓戰爆發,美國派遣第七艦隊到台灣,說是協防,實際是打韓戰的中繼跳板。隔年,第一批美援物資運往台灣,看起來則像是在付過路費的概念。那時對岸的毛杯杯錯估形勢,認為解放南韓比解放台灣容易,反倒給了台灣喘息的機會。大陸「抗美援朝」的大軍越過鴨綠江,協助北韓的金杯杯解放南韓;老美則以海空軍優勢幫助南韓回擊,甚至警告中共若不停戰,將以原子彈攻擊中國東北五座大城市,就像當年對付日本那樣。
1953年韓戰結束,在板門店簽下了停戰協議。一場失敗的解放戰爭,兩韓成為兩個世界,毛杯杯死了兒子毛太子,也拉了10萬中國人陪葬。美國基於本身利益,隔年與台灣簽訂「中美共同防禦條約」,大量的美援物資送進了台灣。
自1951到1965年,台灣接受美國經濟援助的金額大約是每年一億美金,除了用於戰略及基礎建設,還包括民生物資。那時美援物資在台的通用標誌是個盾牌造型,左右各是中美國旗,中央握著兩隻手,由右向左寫著「中美合作」。很多四五年級世代們都曾穿過美援米麵布袋改裝成的衣褲。當年的農復會(中國農村復興聯合委員會)就是依據美國的援外法案,由中美聯合組成。
現在想想,當年我們可以吃到免費的健素糖和牛奶餅乾,還得感謝發動韓戰的北韓金小胖的祖父咧!
第二章 小一,1969-1970
之六、神秘小禮物
那是每周六還需要上半天課的年代,學校的營養午餐也才剛試辦,週末不管飯,上完課就要放例假,所以也不會有人帶便當去學校。 周末的課堂上,大家總是表現得情緒亢奮與異常躁動,這從朗讀的音頻明顯拔高便能窺知。倒不完全是因為即將要放假,有一部份的原因是,我們常常會在周末放假前收到神秘小禮物。
每到周六上午第三堂下課前,老師如果欽點了二、三名同學跟著出公差,我們就知道神秘小禮物又來了。大多時候是蘋果麵包,有時是健素糖,或者牛奶餅乾。說神祕,一是當時並不清楚是誰送的、為何而送?二是禮物時有時無,在期盼周末來臨的時候,也期待有不一樣的驚喜。
有很長一段時間,並不明白為何要叫「蘋果」麵包。它的製作靈感據說來自軍用口糧,主要是利用小麥胚芽和雞蛋發酵後製成。扁平狀的麵包,表面呈現棕色,有個十字型的痕跡,可以將麵包掰成四等分。不論外觀、形狀、顏色,都不像蘋果,連吃起來也沒有半分蘋果味。後來才知道,原來它的發明人正是大名鼎鼎的「劉麵包」創始人劉杯杯。
當初麵包原是要賣給駐台美軍當零食,因為當時的美國大兵愛喝「蘋果西打」,於是才取名為「蘋果麵包」。麵包問世的那一年,我剛出生,而蘋果電腦公司則要再等13年才會出現。靠著蘋果麵包一炮而紅,「劉麵包」在台中建廠,也打響了知名度。據說每當有人問起劉杯杯的大名,他總是會回應:「我姓劉,叫麵包。」然後就是笑聲一片。
小一的時候並不知道這些典故,只知道週六放學的時候肚子正餓著,有蘋果麵包可以吃真是大確幸。
有時,蘋果麵包會換成健素糖。對小朋友而言,只要是「糖」都好。而一開始,吃到的其實不能叫「糖」,只是「健素」。
1954年,台糖在新營糖廠建了一座全球最大的酵母工廠,年產6000噸酵母粉,除了外銷,也用以製造養豬專用的台糖飼料。那是個均貧的年代,基於普遍的營養不良,當時的農復會還曾執行一項「酵母片食用計畫」,把酵母粉加上砂糖、澱粉、食用膠等製成片狀,就拿小學生當白老鼠。可能是擔心大家會有豬飼料的聯想,於是透過媒體宣稱酵母是優質的營養補充品,有健胃整腸的效果,日本的人瑞都有食用酵母的習慣,說酵母含有神奇的「生長素」,能治百病,是以取名為「健素」,吃了就健康長壽云云。
小時候其實才不理會那一套健康營養的大道理,只要有糖吃就行。只是最初吃到棕色片狀的「健素」,不但有一股來自酵母的怪味,而且十分黏牙,貪吃的小朋友整把塞入口,最後一定慘不忍睹,牙齒半天都清不乾淨。後來台糖才在酵母片外面裹上五顏六色的糖衣,成為名符其實的健素糖,不但外觀討喜,也沒有之前那般黏牙的困擾。也許,日後的M&M巧克力也藏有四五六年級的念舊情懷在其中。
相較之下,牛奶餅乾也就沒那麼吸引人。不是牛奶和餅乾,而是牛奶做的餅乾:正方形,大約是5公分見方,2公分厚,乳白色,微硬,有淡淡的牛奶香,據說是美援物資。我自小牙齒保健就沒做好,滿嘴的蛀牙,對於稍硬的食物都有咀嚼障礙,看別的同學張嘴就啃得津津有味,我通常只能用舌頭舔。因此,若是看到周末發的小點心是牛奶餅乾,儘管它得來不易,心頭總有些排斥。而提到美援,則又是另一段漫長的歷史糾結。
1950年6月韓戰爆發,美國派遣第七艦隊到台灣,說是協防,實際是打韓戰的中繼跳板。隔年,第一批美援物資運往台灣,看起來則像是在付過路費的概念。那時對岸的毛杯杯錯估形勢,認為解放南韓比解放台灣容易,反倒給了台灣喘息的機會。大陸「抗美援朝」的大軍越過鴨綠江,協助北韓的金杯杯解放南韓;老美則以海空軍優勢幫助南韓回擊,甚至警告中共若不停戰,將以原子彈攻擊中國東北五座大城市,就像當年對付日本那樣。
1953年韓戰結束,在板門店簽下了停戰協議。一場失敗的解放戰爭,兩韓成為兩個世界,毛杯杯死了兒子毛太子,也拉了10萬中國人陪葬。美國基於本身利益,隔年與台灣簽訂「中美共同防禦條約」,大量的美援物資送進了台灣。
自1951到1965年,台灣接受美國經濟援助的金額大約是每年一億美金,除了用於戰略及基礎建設,還包括民生物資。那時美援物資在台的通用標誌是個盾牌造型,左右各是中美國旗,中央握著兩隻手,由右向左寫著「中美合作」。很多四五年級世代們都曾穿過美援米麵布袋改裝成的衣褲。當年的農復會(中國農村復興聯合委員會)就是依據美國的援外法案,由中美聯合組成。
現在想想,當年我們可以吃到免費的健素糖和牛奶餅乾,還得感謝發動韓戰的北韓金小胖的祖父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