傑克書房
avatar-avatar
老傑克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src

第三章 小二,1970-1971

之三、拾金不昧

    那年除了種菜,老師還出了一個讓人啼笑皆非的主意:儲蓄。

    小二時還沒學到「儲蓄」這兩個字,那時我們都說「存錢」。老師說國軍有「克難運動」,有「勤儉建軍運動」,民間也不可以浪費,要把零用錢存起來,不可以亂花,尤其不可以到福利社亂買零食。

    立意倒是不錯,為何要說讓人啼笑皆非呢?

    因為在那個均貧的年代,大多數的家庭都是勉強溫飽,小朋友多半都沒有額外的零用錢。但老師還是準備了一個小鐵盒,興致勃勃地開起了地下錢莊,由班長兼任帳房,每天詢問有沒有人要存錢,一毛不嫌少,十元不嫌多。班長在帳本裡記下金額,把錢丟進小鐵盒,上鎖之後再交給老師保管。只是保管,可沒利息。

    看似一個簡單的儲蓄動作,卻在許多的小朋友心中造成不小的壓力。

    本來,老師一再強調完全自願,可多事的班長老愛在全班面前大聲嚷嚷:誰誰今天又存了多少錢,老師聽了還附和她,要全班的小朋友給他鼓掌。掌聲的背後,不免讓人思忖:

    1.他們家怎麼那麼有錢?

    2.我都沒錢可存,會不會很丟臉?

    3.不知道有沒有機會也讓大家為我鼓掌?

    我不知道是否只有我這麼想,還是當時一樣無零用錢可存的同學們都有如此想法。只知道,有錢的同學被鼓掌了幾次之後,先前無錢可存的族群漸漸瓦解,許多同學陸續帶了零錢到學校來存。我強烈懷疑,他們是跟家長謊稱老師規定要存錢的。

    眼看老師的帳本裡,存款金額仍然掛零的人所剩無幾,我也開始著急了。每天腦子裡都在想著如何儘快地讓自己破蛋,以脫離「貧窮族群」。

    那一天,上學的路上,大約是在空軍軍官俱樂部附近,意外撿到兩張十元紙鈔。四十九年版,藍色,正面是國父與西螺大橋對望,背面則是台灣總督府。

    為什麼可以記得這麼清楚?因為那時的十元已經可以算大鈔,拿在手上看了又看,半天不敢相信。接著,邊走邊在心裡盤算:嗯,20元,等於20條泡泡糖、40支冰棒、100顆玻璃珠、200條橘子水、500張尪仔標…。ㄟ,不對,一下存20元,老師必定會讓全班同學為我鼓掌,又可以一舉破蛋,脫離貧窮階級…。

    那時心中所想的,完全都是據為己有之後的安排,之前的品德教育,還是「生活與倫理」所教的東西根本起不了作用。就在一邊悶著頭走路,一邊規劃我的脫貧大計的時候,一個不留神,直接撞上了站在校門口的訓導主任。

    對,就是逮到走鐵道的學生,然後罰他們站在校門口示眾的那位。

    當他生氣地看著我時,我居然呆呆地就把手上的鈔票交了出去。那天我沒達成破蛋的目標,卻在升旗時接受表揚,得到全校的掌聲。他們說我是「拾金不昧」,還頒發了一張獎狀。老實說,獎狀上的「拾金」二字我明白,但「不昧」是什麼?明明我就很「想昧」啊!

    後來,老師帳本裡的掛零紀錄還是困擾著我,簡直就比考試零分還要難熬。於是想了個餿主意,回家把存在克難撲滿中、聖誕燈加工賺來的工資,偷偷倒了一塊錢出來,心想先破蛋再說,但沒想到做這事卻做上了癮。

    克難撲滿是用奶粉罐改裝,上方的投幣孔雖小,我卻越倒越有心得,不時便想偷偷倒個硬幣出來,然後拿到學校去存。至於老師要我們存錢的目的是什麼,或者,錢存家裡還是存學校到底有何差別,當時的我可想不了那麼多。

    一直到學期結束前,老師拿出鐵盒子要歸還本金時,我才發現麻煩大了!

    我的「儲蓄」總額是16塊半,跟那些有錢的大戶當然沒法比,但是相較幾位始終掛零的同學,我怎麼也得虛榮地抬高下巴,當個小屁孩炫耀一下。結果回家時,下巴忘了放下來,老媽質問我錢從哪來的,我支吾半天無法交代清楚,惹來了好幾天的痛責。

avatar-img
加入討論
avatar-avatar
老傑克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src

第三章 小二,1970-1971

之三、拾金不昧

    那年除了種菜,老師還出了一個讓人啼笑皆非的主意:儲蓄。

    小二時還沒學到「儲蓄」這兩個字,那時我們都說「存錢」。老師說國軍有「克難運動」,有「勤儉建軍運動」,民間也不可以浪費,要把零用錢存起來,不可以亂花,尤其不可以到福利社亂買零食。

    立意倒是不錯,為何要說讓人啼笑皆非呢?

    因為在那個均貧的年代,大多數的家庭都是勉強溫飽,小朋友多半都沒有額外的零用錢。但老師還是準備了一個小鐵盒,興致勃勃地開起了地下錢莊,由班長兼任帳房,每天詢問有沒有人要存錢,一毛不嫌少,十元不嫌多。班長在帳本裡記下金額,把錢丟進小鐵盒,上鎖之後再交給老師保管。只是保管,可沒利息。

    看似一個簡單的儲蓄動作,卻在許多的小朋友心中造成不小的壓力。

    本來,老師一再強調完全自願,可多事的班長老愛在全班面前大聲嚷嚷:誰誰今天又存了多少錢,老師聽了還附和她,要全班的小朋友給他鼓掌。掌聲的背後,不免讓人思忖:

    1.他們家怎麼那麼有錢?

    2.我都沒錢可存,會不會很丟臉?

    3.不知道有沒有機會也讓大家為我鼓掌?

    我不知道是否只有我這麼想,還是當時一樣無零用錢可存的同學們都有如此想法。只知道,有錢的同學被鼓掌了幾次之後,先前無錢可存的族群漸漸瓦解,許多同學陸續帶了零錢到學校來存。我強烈懷疑,他們是跟家長謊稱老師規定要存錢的。

    眼看老師的帳本裡,存款金額仍然掛零的人所剩無幾,我也開始著急了。每天腦子裡都在想著如何儘快地讓自己破蛋,以脫離「貧窮族群」。

    那一天,上學的路上,大約是在空軍軍官俱樂部附近,意外撿到兩張十元紙鈔。四十九年版,藍色,正面是國父與西螺大橋對望,背面則是台灣總督府。

    為什麼可以記得這麼清楚?因為那時的十元已經可以算大鈔,拿在手上看了又看,半天不敢相信。接著,邊走邊在心裡盤算:嗯,20元,等於20條泡泡糖、40支冰棒、100顆玻璃珠、200條橘子水、500張尪仔標…。ㄟ,不對,一下存20元,老師必定會讓全班同學為我鼓掌,又可以一舉破蛋,脫離貧窮階級…。

    那時心中所想的,完全都是據為己有之後的安排,之前的品德教育,還是「生活與倫理」所教的東西根本起不了作用。就在一邊悶著頭走路,一邊規劃我的脫貧大計的時候,一個不留神,直接撞上了站在校門口的訓導主任。

    對,就是逮到走鐵道的學生,然後罰他們站在校門口示眾的那位。

    當他生氣地看著我時,我居然呆呆地就把手上的鈔票交了出去。那天我沒達成破蛋的目標,卻在升旗時接受表揚,得到全校的掌聲。他們說我是「拾金不昧」,還頒發了一張獎狀。老實說,獎狀上的「拾金」二字我明白,但「不昧」是什麼?明明我就很「想昧」啊!

    後來,老師帳本裡的掛零紀錄還是困擾著我,簡直就比考試零分還要難熬。於是想了個餿主意,回家把存在克難撲滿中、聖誕燈加工賺來的工資,偷偷倒了一塊錢出來,心想先破蛋再說,但沒想到做這事卻做上了癮。

    克難撲滿是用奶粉罐改裝,上方的投幣孔雖小,我卻越倒越有心得,不時便想偷偷倒個硬幣出來,然後拿到學校去存。至於老師要我們存錢的目的是什麼,或者,錢存家裡還是存學校到底有何差別,當時的我可想不了那麼多。

    一直到學期結束前,老師拿出鐵盒子要歸還本金時,我才發現麻煩大了!

    我的「儲蓄」總額是16塊半,跟那些有錢的大戶當然沒法比,但是相較幾位始終掛零的同學,我怎麼也得虛榮地抬高下巴,當個小屁孩炫耀一下。結果回家時,下巴忘了放下來,老媽質問我錢從哪來的,我支吾半天無法交代清楚,惹來了好幾天的痛責。

avatar-img
加入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