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日本戰敗後,台灣結束五十年殖民統治,正式由中華民國政府接收。然而,戰後初期的台灣並未迎來穩定繁榮,反而陷入了嚴重的通貨膨脹與社會動盪。傳統觀點往往簡化為「國民政府貪腐無能」或「中國內地財政掏空台灣」,但從史料與經濟邏輯來看,實情並非如此,主要涉及三個面向:物資被日本掏空、來台官員控制力不足、以及地方勢力對市場的操控。 首先,物資基礎的崩潰。1944 年底,日本已將台灣視為戰爭後方的補給基地,大量糧食、糖、機械與金屬設備,被系統性運回本土或用於南洋戰線。戰敗後日本人在中國接收前,進行了更大規模搬空倉庫與工廠的行動,甚至搶奪與財產轉移,留下的是被破壞的基礎設施與幾乎枯竭的市場存量。這使得台灣在戰後起點上就呈現「生產能力不足」的狀態。雖然社會並未爆發大規模饑荒,但民生必需品供應緊繃,為後續的通膨埋下伏筆。 其次,貨幣制度的斷裂與重建。接收初期,國民政府以「法幣」接管台灣金融,然而法幣在中國大陸本身已陷入惡性通膨,信用幾乎破產,難以在台灣市場被接受。民間地主與各方勢力,便以持續使用日圓、黃金,甚至以物易物規避管控。這種「雙重貨幣體系」使得政府財政稅收難以落實,官方貨幣和市場交易嚴重脫鉤。 其中最關鍵的是地方士紳與商業精英的市場操縱。戰後初期,台灣地主階級與大型糖業商人仍掌握實質物資。由於政府收購價格偏低,他們拒絕將糧食、糖類上繳,轉而在「民間市場」(某些學者稱黑市)出售,以獲取更大利潤。在黑市交易中,官方貨幣往往被拒收,取而代之的是黃金、日圓,或透過以物易物來定價。這種要求不使用貨幣的手段,目的是脫離政府對市場的掌控。
再來,這些地方人士,通過金融機構的借貸操作更放大了通膨。由於地主與糖業商人仍有土地、工廠等硬資產,銀行願意提供大額貸款。期望正常的商業行為使得貸款快速恢復市場與稅收。
但這些貸款資金並未回流到生產投資,而是進入「互相抬價」的惡性循環。典型模式是:糖商與地主互相以高價購買米與糖,實際商品數量不變,但價格被不斷炒高。銀行看到物價上升,再以此為由發放更大額貸款,進一步推動貨幣氾濫。最終,市場雖然仍在運作,但貨幣購買力急速崩潰,1945 至 1949 年間物價指數膨脹數千倍。 總結而言,戰後台灣的惡性通膨,並非由「國府掏空」所致,而是三重人為刻意因素交織:日本撤退造成物資基礎掏空、政府新貨幣市場排擠、地方菁英與金融體系合謀炒作市場。這種「有物資卻被壟斷、有金融卻被玩壞」的狀態,使得惡性循環無法停止,最終只能靠幣制改革與嚴厲打擊黑市來結束。
這樣的經濟破壞,最終目的為政府無法發出公務員薪資以及軍隊解散,
這時就能恢復舊日本秩序,與新台灣政府建立。
但在 1949 年,政府實行幣制改革,發行新台幣(1 元新台幣兌換 40,000 元舊台幣),抑制舊日幣與美金貨幣流通,兩項行為就終止了假性通膨的持續。
1945年日本戰敗後,台灣結束五十年殖民統治,正式由中華民國政府接收。然而,戰後初期的台灣並未迎來穩定繁榮,反而陷入了嚴重的通貨膨脹與社會動盪。傳統觀點往往簡化為「國民政府貪腐無能」或「中國內地財政掏空台灣」,但從史料與經濟邏輯來看,實情並非如此,主要涉及三個面向:物資被日本掏空、來台官員控制力不足、以及地方勢力對市場的操控。 首先,物資基礎的崩潰。1944 年底,日本已將台灣視為戰爭後方的補給基地,大量糧食、糖、機械與金屬設備,被系統性運回本土或用於南洋戰線。戰敗後日本人在中國接收前,進行了更大規模搬空倉庫與工廠的行動,甚至搶奪與財產轉移,留下的是被破壞的基礎設施與幾乎枯竭的市場存量。這使得台灣在戰後起點上就呈現「生產能力不足」的狀態。雖然社會並未爆發大規模饑荒,但民生必需品供應緊繃,為後續的通膨埋下伏筆。 其次,貨幣制度的斷裂與重建。接收初期,國民政府以「法幣」接管台灣金融,然而法幣在中國大陸本身已陷入惡性通膨,信用幾乎破產,難以在台灣市場被接受。民間地主與各方勢力,便以持續使用日圓、黃金,甚至以物易物規避管控。這種「雙重貨幣體系」使得政府財政稅收難以落實,官方貨幣和市場交易嚴重脫鉤。 其中最關鍵的是地方士紳與商業精英的市場操縱。戰後初期,台灣地主階級與大型糖業商人仍掌握實質物資。由於政府收購價格偏低,他們拒絕將糧食、糖類上繳,轉而在「民間市場」(某些學者稱黑市)出售,以獲取更大利潤。在黑市交易中,官方貨幣往往被拒收,取而代之的是黃金、日圓,或透過以物易物來定價。這種要求不使用貨幣的手段,目的是脫離政府對市場的掌控。
再來,這些地方人士,通過金融機構的借貸操作更放大了通膨。由於地主與糖業商人仍有土地、工廠等硬資產,銀行願意提供大額貸款。期望正常的商業行為使得貸款快速恢復市場與稅收。
但這些貸款資金並未回流到生產投資,而是進入「互相抬價」的惡性循環。典型模式是:糖商與地主互相以高價購買米與糖,實際商品數量不變,但價格被不斷炒高。銀行看到物價上升,再以此為由發放更大額貸款,進一步推動貨幣氾濫。最終,市場雖然仍在運作,但貨幣購買力急速崩潰,1945 至 1949 年間物價指數膨脹數千倍。 總結而言,戰後台灣的惡性通膨,並非由「國府掏空」所致,而是三重人為刻意因素交織:日本撤退造成物資基礎掏空、政府新貨幣市場排擠、地方菁英與金融體系合謀炒作市場。這種「有物資卻被壟斷、有金融卻被玩壞」的狀態,使得惡性循環無法停止,最終只能靠幣制改革與嚴厲打擊黑市來結束。
這樣的經濟破壞,最終目的為政府無法發出公務員薪資以及軍隊解散,
這時就能恢復舊日本秩序,與新台灣政府建立。
但在 1949 年,政府實行幣制改革,發行新台幣(1 元新台幣兌換 40,000 元舊台幣),抑制舊日幣與美金貨幣流通,兩項行為就終止了假性通膨的持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