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化之聲 The Sound of Evolution的沙龍
avatar-avatar
Rodrigo
發佈於
更新 發佈閱讀 5 分鐘
src
src
src

仔細看,這個男人身旁的巨型標本可不是樹木化石的切片,而是一類已滅絕的巨大雙殼貝類。這種貝類被稱為疊瓦蛤,是一類生存在中生代的軟體動物。 牠們屬於雙殼綱翼形亞綱疊瓦蛤科,和我們今天常看到珍珠貝、江珧貝有遠親關係。牠們的殼體主要由稜柱狀方解石與珍珠層構成,在一些保存良好疊瓦蛤的化石中,甚至能看到遺留下來的珍珠層。在成長過程中,牠們的殼會隨著年齡形成波浪般的構造,這也是牠們中文譯名-疊瓦的由來。至於牠們能不能結出珍珠?由於沒有化石紀錄,至今人們也不太明白。


雖然無直接證據證明疊瓦蛤是否產生珍珠,但古生物學家對其棲息環境與繁盛程度頗為了解,這得益於該科豐富的化石記錄。化石證據顯示,這些貝類自晚三疊世或早侏羅世出現,一直繁盛至白堊紀末大滅絕,分布範圍廣及北美、歐亞大陸乃至全球,從淺海至深海地層均有不同物種發現。其滅絕與白堊紀末大滅絕密切相關,可能因隕石事件導致的海洋環境劇變,如海水酸化、缺氧擴大及食物鏈崩潰;同時,疊瓦蛤化石廣泛用於全球地層學,幫助科學家追溯中生代海洋變遷。


如圖所示的巨型疊瓦蛤即源自格陵蘭的深海物種。此標本殼徑約1.5米,堪稱古生物標誌性巨物,1952年於格陵蘭西部努蘇阿克半島(Nuussuaq)半島發現,為研究高緯度古海洋環境提供了珍貴線索。古生物學家推測,其巨大體型乃對深海低氧環境的高度適應;對貝類而言,龐大身軀意味更大鰓部,從而提升氧氣交換效率。在殘酷的自然選擇下,這些疊瓦蛤最終演化成如此巨型的物種。


除此之外,這些疊瓦蛤科的物種也扮演著庇護所的角色,例如闊鍋蛤(Platyceramus)屬的物種,牠們就如同今天的河蚌一樣,為白堊紀晚期多種魚類提供保護。


有趣的是,早年疊瓦蛤化石常被誤識為植物。不過,隨著人們對牠們了解逐漸加深,這些物種為我們揭示了中生代全球海洋的連通,也加深我們對地球演化的理解。 作者:Rodrigo


圖(一)巨型疊瓦蛤科(Inoceramus steenstrup)化石,感謝Mike Beauregard提供


圖(二)疊瓦蛤科物種(Inoceramus cycloides colossus.)化石,感謝Eunostos提供


圖(三)疊瓦蛤目(Volviceramus grandis)與固著蛤科( Pseudoperna congesta)物種生命復原圖,感謝Apokryltaros提供


參考文獻

Ward et al.(1991). "Ammonite and inoceramid bivalve extinction patterns in Cretaceous/Tertiary boundary sections of the Biscay region (southwestern France, northern Spain)", Geology.

Sowerby, J. (1822). "On a fossil shell of a fibrous structure, the fragments of which occur abundantly in the chalk strata and in the flints accompanying it". Transactions of the Linnean Society of London. 13: 453–458.


Everhart, Mike (2009). "Oyster-shell coprolites; a stratigraphic marker in the smoky hill chalk (Upper Cretaceous) of Western Kansas". Transactions of the Kansas Academy of Science: Abstracts. 11: 12.

Rodrigo-avatar-img
Rodrigo和其他 9 人喜歡這篇
avatar-img
加入討論
avatar-avatar
Rodrigo
發佈於
更新 發佈閱讀 5 分鐘
src
src
src

仔細看,這個男人身旁的巨型標本可不是樹木化石的切片,而是一類已滅絕的巨大雙殼貝類。這種貝類被稱為疊瓦蛤,是一類生存在中生代的軟體動物。 牠們屬於雙殼綱翼形亞綱疊瓦蛤科,和我們今天常看到珍珠貝、江珧貝有遠親關係。牠們的殼體主要由稜柱狀方解石與珍珠層構成,在一些保存良好疊瓦蛤的化石中,甚至能看到遺留下來的珍珠層。在成長過程中,牠們的殼會隨著年齡形成波浪般的構造,這也是牠們中文譯名-疊瓦的由來。至於牠們能不能結出珍珠?由於沒有化石紀錄,至今人們也不太明白。


雖然無直接證據證明疊瓦蛤是否產生珍珠,但古生物學家對其棲息環境與繁盛程度頗為了解,這得益於該科豐富的化石記錄。化石證據顯示,這些貝類自晚三疊世或早侏羅世出現,一直繁盛至白堊紀末大滅絕,分布範圍廣及北美、歐亞大陸乃至全球,從淺海至深海地層均有不同物種發現。其滅絕與白堊紀末大滅絕密切相關,可能因隕石事件導致的海洋環境劇變,如海水酸化、缺氧擴大及食物鏈崩潰;同時,疊瓦蛤化石廣泛用於全球地層學,幫助科學家追溯中生代海洋變遷。


如圖所示的巨型疊瓦蛤即源自格陵蘭的深海物種。此標本殼徑約1.5米,堪稱古生物標誌性巨物,1952年於格陵蘭西部努蘇阿克半島(Nuussuaq)半島發現,為研究高緯度古海洋環境提供了珍貴線索。古生物學家推測,其巨大體型乃對深海低氧環境的高度適應;對貝類而言,龐大身軀意味更大鰓部,從而提升氧氣交換效率。在殘酷的自然選擇下,這些疊瓦蛤最終演化成如此巨型的物種。


除此之外,這些疊瓦蛤科的物種也扮演著庇護所的角色,例如闊鍋蛤(Platyceramus)屬的物種,牠們就如同今天的河蚌一樣,為白堊紀晚期多種魚類提供保護。


有趣的是,早年疊瓦蛤化石常被誤識為植物。不過,隨著人們對牠們了解逐漸加深,這些物種為我們揭示了中生代全球海洋的連通,也加深我們對地球演化的理解。 作者:Rodrigo


圖(一)巨型疊瓦蛤科(Inoceramus steenstrup)化石,感謝Mike Beauregard提供


圖(二)疊瓦蛤科物種(Inoceramus cycloides colossus.)化石,感謝Eunostos提供


圖(三)疊瓦蛤目(Volviceramus grandis)與固著蛤科( Pseudoperna congesta)物種生命復原圖,感謝Apokryltaros提供


參考文獻

Ward et al.(1991). "Ammonite and inoceramid bivalve extinction patterns in Cretaceous/Tertiary boundary sections of the Biscay region (southwestern France, northern Spain)", Geology.

Sowerby, J. (1822). "On a fossil shell of a fibrous structure, the fragments of which occur abundantly in the chalk strata and in the flints accompanying it". Transactions of the Linnean Society of London. 13: 453–458.


Everhart, Mike (2009). "Oyster-shell coprolites; a stratigraphic marker in the smoky hill chalk (Upper Cretaceous) of Western Kansas". Transactions of the Kansas Academy of Science: Abstracts. 11: 12.

Rodrigo-avatar-img
Rodrigo和其他 9 人喜歡這篇
avatar-img
加入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