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vatar-avatar
東方正
更新 發佈閱讀 3 分鐘
src

自 1937 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以來,中華民國政府長期陷入戰爭泥淖,至 1945 年日本投降後,隨即進入國共內戰,戰事未止,經濟持續崩潰。1939 至 1947 年之間的通貨膨脹,不僅是戰爭造成的結果,更是貨幣體系瓦解、物資失衡與心理戰交織下的綜合產物,最終演變為中國現代史上最嚴重的經濟災難之一。 最初的通膨是典型的戰爭型通膨:政府為因應龐大的軍費與後勤支出,不得不持續增發法幣,以補充實體稅收的崩塌與戰時經濟的支出缺口。然而問題並非單純「印鈔太多」,而是「有錢卻買不到東西」。隨著戰爭持續,大量國土被日軍佔領,原本穩定的農業與工業生產系統被迫中斷,通貨循環脫離實體供給,市場供需失衡,通膨自然惡化。國軍多次採取「印鈔–囤積–壓縮」的策略,企圖靠市場自然修正膨脹,但事實上,印鈔之後並無足夠商品流通,通膨無從壓縮,反而惡性循環加劇。 進入 1947 年後,內戰加劇,中共進一步採取「金融與物資雙戰線」的策略,有效打擊國民政府的經濟根基。根據多方歷史資料顯示,中共軍隊在奪取北方與淪陷區後,利用原國府造幣廠(例如南京造幣廠)大量印製與法幣幾可亂真的假鈔。這些假幣甚至比四川、重慶當時官方印製的紙鈔品質更高,更具欺騙性。大量假幣由中共有計畫地流入國軍控制區,進行「貨幣攻擊」,表面上是通膨,本質上是戰略性金融破壞。 這場無聲戰爭的可怕之處在於:政府不敢承認假幣問題,否則等於宣布金融體系失守、政權信用崩盤。市場陷入信任危機,民間拒收法幣、黃金與外幣流通加劇,形成惡性通膨。士兵薪資無法兌換物資,軍需體系崩潰,前線補給鏈癱瘓,部隊士氣潰散。 此外,共產黨更透過游擊隊持續攔截國軍物資線、提前收割農作、囤積糧草,並在佔領區散播「國軍高層貪污、民不聊生」等輿論,挑動地方百姓與士兵的不滿情緒。在物資極度匱乏與消息封鎖的狀況下,不少本來忠誠的軍隊最終選擇投降、倒戈或逃離戰線。 這一階段的惡性通膨,表面上與貪污、腐敗有關,實際上則是中共成功運用貨幣攻擊、輿論心理戰與後勤破壞三重戰術的結果。國府在無法有效建立金融信用、維持物資供應與澄清輿論的情況下,陷入全面性經濟瓦解。這場「假幣打敗真幣」的戰爭,或可稱為中國近代史上最具隱蔽性的經濟政變,並為中共後續奪取政權鋪設了關鍵基礎。

創文者雪源-avatar-img
創文者雪源和其他 5 人喜歡這篇
avatar-img
加入討論
avatar-avatar
東方正
更新 發佈閱讀 3 分鐘
src

自 1937 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以來,中華民國政府長期陷入戰爭泥淖,至 1945 年日本投降後,隨即進入國共內戰,戰事未止,經濟持續崩潰。1939 至 1947 年之間的通貨膨脹,不僅是戰爭造成的結果,更是貨幣體系瓦解、物資失衡與心理戰交織下的綜合產物,最終演變為中國現代史上最嚴重的經濟災難之一。 最初的通膨是典型的戰爭型通膨:政府為因應龐大的軍費與後勤支出,不得不持續增發法幣,以補充實體稅收的崩塌與戰時經濟的支出缺口。然而問題並非單純「印鈔太多」,而是「有錢卻買不到東西」。隨著戰爭持續,大量國土被日軍佔領,原本穩定的農業與工業生產系統被迫中斷,通貨循環脫離實體供給,市場供需失衡,通膨自然惡化。國軍多次採取「印鈔–囤積–壓縮」的策略,企圖靠市場自然修正膨脹,但事實上,印鈔之後並無足夠商品流通,通膨無從壓縮,反而惡性循環加劇。 進入 1947 年後,內戰加劇,中共進一步採取「金融與物資雙戰線」的策略,有效打擊國民政府的經濟根基。根據多方歷史資料顯示,中共軍隊在奪取北方與淪陷區後,利用原國府造幣廠(例如南京造幣廠)大量印製與法幣幾可亂真的假鈔。這些假幣甚至比四川、重慶當時官方印製的紙鈔品質更高,更具欺騙性。大量假幣由中共有計畫地流入國軍控制區,進行「貨幣攻擊」,表面上是通膨,本質上是戰略性金融破壞。 這場無聲戰爭的可怕之處在於:政府不敢承認假幣問題,否則等於宣布金融體系失守、政權信用崩盤。市場陷入信任危機,民間拒收法幣、黃金與外幣流通加劇,形成惡性通膨。士兵薪資無法兌換物資,軍需體系崩潰,前線補給鏈癱瘓,部隊士氣潰散。 此外,共產黨更透過游擊隊持續攔截國軍物資線、提前收割農作、囤積糧草,並在佔領區散播「國軍高層貪污、民不聊生」等輿論,挑動地方百姓與士兵的不滿情緒。在物資極度匱乏與消息封鎖的狀況下,不少本來忠誠的軍隊最終選擇投降、倒戈或逃離戰線。 這一階段的惡性通膨,表面上與貪污、腐敗有關,實際上則是中共成功運用貨幣攻擊、輿論心理戰與後勤破壞三重戰術的結果。國府在無法有效建立金融信用、維持物資供應與澄清輿論的情況下,陷入全面性經濟瓦解。這場「假幣打敗真幣」的戰爭,或可稱為中國近代史上最具隱蔽性的經濟政變,並為中共後續奪取政權鋪設了關鍵基礎。

創文者雪源-avatar-img
創文者雪源和其他 5 人喜歡這篇
avatar-img
加入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