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 發佈閱讀 3 分鐘
src

感謝 商周出版 的秀津贈書,讓我有機會拜讀 Kelvin價值投資 的新書《價值投資翻身筆記》,由於內容相當豐富,這邊就幾個我讀過特別有感的地方分享。


雖然可以理解出版社編輯希望有吸睛的文案,所以把 Kelvin 過去這幾年 50% 的年化報酬率,放到封面來強調,但個人以為,這樣的做法確實有點可惜,因為我覺得 Kelvin 這本書和多數台灣投資作者書籍的最大差異,在於不時將他風險管理的思維,融入到內容當中。


舉例來說,在不同的章節當中就可以看到「分散投資與持股配置的框架」、「認清風險承受能力」,以及「應對風險三層次」,除了國外的投資譯著外,Kelvin 這本書大概是我看過談風險篇幅相對較多的投資方法著作了。


而在「分散投資與持股配置的框架」這邊,也可以看到 Kelvin 走出一條價值投資的自我定義。傳統價值投資人,往往最後能力圈鎖在金融傳產等基本面「容錯空間較大」的產業,但這也無形間會去承擔 industry/sector-biased 的風險。


Kelvin 在這方面的投資框架中,即便沒有更進一步做到 industry/sector-neutral 的程度,但也將「產業權重控制」內建在投資流程內,其實某個程度來說這也是壽險公司進行股權投資的大方向了,而這也相當程度避免了投資組合淨值遭受類股輪動的波動影響,這可能也反映在 Kelvin 50% 的年化報酬率,依年份來看相對穩健的特性。


而如果要做到這方面的跨產業配置,能夠理解多個產業動態就會是能力圈的關鍵,這方面以我個人淺見,Kelvin 即便沒有對「每一個產業」都有深入且獨特的見解(至少在內容我沒有看出來),但確實對於每一份財報要看哪邊、營運狀況的重點要聚焦在哪,有足夠犀利的切入角度。


在風控機制有內建類股輪動,並且嚴守安全邊際的投資流程中,基本面資訊品質的研究投入,到一定程度後必然會面臨邊際報酬遞減。也許 Kelvin 已經抓到了這兩者之間的平衡也說不定?這是我在這本書看到的幾個面向。


總之很久沒有看中文的投資書籍後,有這麼多的反思了,再次感謝 Kelvin 和商周出版共同努力的成果,推薦給大家用自己的視角閱讀這本書。

彼得陳-avatar-img
彼得陳和其他 6 人喜歡這篇
avatar-img
加入討論
更新 發佈閱讀 3 分鐘
src

感謝 商周出版 的秀津贈書,讓我有機會拜讀 Kelvin價值投資 的新書《價值投資翻身筆記》,由於內容相當豐富,這邊就幾個我讀過特別有感的地方分享。


雖然可以理解出版社編輯希望有吸睛的文案,所以把 Kelvin 過去這幾年 50% 的年化報酬率,放到封面來強調,但個人以為,這樣的做法確實有點可惜,因為我覺得 Kelvin 這本書和多數台灣投資作者書籍的最大差異,在於不時將他風險管理的思維,融入到內容當中。


舉例來說,在不同的章節當中就可以看到「分散投資與持股配置的框架」、「認清風險承受能力」,以及「應對風險三層次」,除了國外的投資譯著外,Kelvin 這本書大概是我看過談風險篇幅相對較多的投資方法著作了。


而在「分散投資與持股配置的框架」這邊,也可以看到 Kelvin 走出一條價值投資的自我定義。傳統價值投資人,往往最後能力圈鎖在金融傳產等基本面「容錯空間較大」的產業,但這也無形間會去承擔 industry/sector-biased 的風險。


Kelvin 在這方面的投資框架中,即便沒有更進一步做到 industry/sector-neutral 的程度,但也將「產業權重控制」內建在投資流程內,其實某個程度來說這也是壽險公司進行股權投資的大方向了,而這也相當程度避免了投資組合淨值遭受類股輪動的波動影響,這可能也反映在 Kelvin 50% 的年化報酬率,依年份來看相對穩健的特性。


而如果要做到這方面的跨產業配置,能夠理解多個產業動態就會是能力圈的關鍵,這方面以我個人淺見,Kelvin 即便沒有對「每一個產業」都有深入且獨特的見解(至少在內容我沒有看出來),但確實對於每一份財報要看哪邊、營運狀況的重點要聚焦在哪,有足夠犀利的切入角度。


在風控機制有內建類股輪動,並且嚴守安全邊際的投資流程中,基本面資訊品質的研究投入,到一定程度後必然會面臨邊際報酬遞減。也許 Kelvin 已經抓到了這兩者之間的平衡也說不定?這是我在這本書看到的幾個面向。


總之很久沒有看中文的投資書籍後,有這麼多的反思了,再次感謝 Kelvin 和商周出版共同努力的成果,推薦給大家用自己的視角閱讀這本書。

彼得陳-avatar-img
彼得陳和其他 6 人喜歡這篇
avatar-img
加入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