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女 A 登入幼稚園的時間,不知不覺進入第 4 週,如果沒有每週固定紀錄過去一週孩子入學後的想法,我想會很快忘記這段時間思維的轉變。
我想其中一個值得記錄下來的思維的轉變,應該是開始體會到 A 不再只是一個「寶寶」,而是一個 3 歲「小孩」、有不少事情可以自理的事實。
其實之前保母還在協助我們一家的時候,大概是在 A 兩歲半左右時,保母就有柔性提醒我們在和 A 的日常對話中,應該儘可能使用有一定行為能力的「小孩」、而不是事事都需要照料的「寶寶」來呼喚她。
語言本身就會有一種魔力。
即便我們理性都知道、也都有教導 A 許多自理的技巧,當嘴巴還是掛著「寶寶」時,我們這些照護者還是會不自覺地,傾向把她當成不會用言語表達自己、不會自己穿鞋穿襪…的嬰兒,特別是爸媽和阿公阿嬤在的時候,A 這孩子有時還會「刻意退化」回「寶寶」的樣子(但在其他人面前又會有她成熟懂事,甚至有點,嗯,機靈的一面?),有時在趕時間出門時只能又氣又好笑。
進入學校體制之前,有時候我們當爸媽的還真的會因為表面「省麻煩」、「只是舉手之勞」,但其實是「不太敢放手」的關係,腦袋自動導航地不小心把 A 很多她可以自己做的事情「做完了」,變成某種反射動作。
所以當幼稚園開學後不久,當我們帶著 A 坐在教室前的紅色長椅,準備又自動導航地把 A 的布鞋脫掉、甚至自己走去 A 的室內鞋櫃準備幫她換的時候(A 這小孩還把兩隻腳直直伸出來要我幫她換)幼稚園導師這時候出聲說「A,我們要自己穿噢!」也轉頭跟我們家長說,「她其實會自己好好穿的,讓她自己穿吧,家長請把雙手收回去或拿好東西。」。
當下有點愣了一下轉不過來,隨後又再次意識到自己又把 A 當成「寶寶」,而不是自己做得到很多事情(也非常早就出現有意義對話)的「小孩」。
當下我捫心自問,確實,我還是「很怕」A 「沒辦法」「做好」某些事情,但這些「很怕」有點沒來由或是憑著錯誤的比較基礎;那些「沒辦法」其實並不存在、與事實相悖;而「做好」也只是我用成年人的角度、抓了一個過於狹隘的容錯空間。
曾經我以為「信任」和「放手」其實很容易做到,然而這其實有點和多數哺乳動物的本能相斥,我們家長的手就是會不自覺地想伸出來幫忙完成某些事,但這麼做了其實是剝奪了 A 嘗試、犯錯、克服難關、最終獲得「因為能掌握自己命運(好像太隆重)」由內而生的自信,而不是過度依賴照顧者提供的關注與獎賞而行動。
一個領悟是,我們希望基於愛心與耐心,更關注在營造一定安全程度、但有挑戰的環境,並且透過主客觀的「校準」、儘量減少那些把 A 當「寶寶」而生的過度干預,信任孩子的發展潛力,學會放手讓孩子自己冒險。
我覺得這是比投資和商業都困難,但是一場充滿挑戰、親子一起玩的遊戲。
小女 A 登入幼稚園的時間,不知不覺進入第 4 週,如果沒有每週固定紀錄過去一週孩子入學後的想法,我想會很快忘記這段時間思維的轉變。
我想其中一個值得記錄下來的思維的轉變,應該是開始體會到 A 不再只是一個「寶寶」,而是一個 3 歲「小孩」、有不少事情可以自理的事實。
其實之前保母還在協助我們一家的時候,大概是在 A 兩歲半左右時,保母就有柔性提醒我們在和 A 的日常對話中,應該儘可能使用有一定行為能力的「小孩」、而不是事事都需要照料的「寶寶」來呼喚她。
語言本身就會有一種魔力。
即便我們理性都知道、也都有教導 A 許多自理的技巧,當嘴巴還是掛著「寶寶」時,我們這些照護者還是會不自覺地,傾向把她當成不會用言語表達自己、不會自己穿鞋穿襪…的嬰兒,特別是爸媽和阿公阿嬤在的時候,A 這孩子有時還會「刻意退化」回「寶寶」的樣子(但在其他人面前又會有她成熟懂事,甚至有點,嗯,機靈的一面?),有時在趕時間出門時只能又氣又好笑。
進入學校體制之前,有時候我們當爸媽的還真的會因為表面「省麻煩」、「只是舉手之勞」,但其實是「不太敢放手」的關係,腦袋自動導航地不小心把 A 很多她可以自己做的事情「做完了」,變成某種反射動作。
所以當幼稚園開學後不久,當我們帶著 A 坐在教室前的紅色長椅,準備又自動導航地把 A 的布鞋脫掉、甚至自己走去 A 的室內鞋櫃準備幫她換的時候(A 這小孩還把兩隻腳直直伸出來要我幫她換)幼稚園導師這時候出聲說「A,我們要自己穿噢!」也轉頭跟我們家長說,「她其實會自己好好穿的,讓她自己穿吧,家長請把雙手收回去或拿好東西。」。
當下有點愣了一下轉不過來,隨後又再次意識到自己又把 A 當成「寶寶」,而不是自己做得到很多事情(也非常早就出現有意義對話)的「小孩」。
當下我捫心自問,確實,我還是「很怕」A 「沒辦法」「做好」某些事情,但這些「很怕」有點沒來由或是憑著錯誤的比較基礎;那些「沒辦法」其實並不存在、與事實相悖;而「做好」也只是我用成年人的角度、抓了一個過於狹隘的容錯空間。
曾經我以為「信任」和「放手」其實很容易做到,然而這其實有點和多數哺乳動物的本能相斥,我們家長的手就是會不自覺地想伸出來幫忙完成某些事,但這麼做了其實是剝奪了 A 嘗試、犯錯、克服難關、最終獲得「因為能掌握自己命運(好像太隆重)」由內而生的自信,而不是過度依賴照顧者提供的關注與獎賞而行動。
一個領悟是,我們希望基於愛心與耐心,更關注在營造一定安全程度、但有挑戰的環境,並且透過主客觀的「校準」、儘量減少那些把 A 當「寶寶」而生的過度干預,信任孩子的發展潛力,學會放手讓孩子自己冒險。
我覺得這是比投資和商業都困難,但是一場充滿挑戰、親子一起玩的遊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