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演化生物學中,過去的研究多半聚焦於生物特徵的喪失,例如蛇類失去四肢、洞穴魚失去色素等,但對於獲得新的特徵,研究仍相對少。有一個以角魚科(Triglidae)為研究對象的新特徵演化揭示了古老發育基因如何被重新利用,推動全新形態與行為的出現。
角魚科魚類屬於鮋亞目(Scorpaenoidei),普遍生活在近海海底,牠們胸鰭最接近腹側的三對鰭條演化成可自由活動的「腳」,稱作游離鰭條(free rays),是從胸鰭發育而來,能支撐身體在海床上行走與挖掘沙土尋食,這種結構與其中樞神經存在一對一的腦葉連結,控制其運動與感覺。這些「腳」的出現,並非源於全新的基因,而是古老的發育調控基因在不同空間與時間下被啟動,重新塑造了這類魚的形態。
研究人員首先以卡羅來納鋸魴鮄(Prionotus carolinus)作為實驗對象,比較游離鰭條與胸鰭其他區域、臀鰭在不同發育階段的基因表達差異,發現游離鰭條的許多基因在表達上與胸鰭的其他鰭條截然不同,反而更接近臀鰭,代表游離鰭條的發育在基因層次上已重塑,而有別於胸鰭原有的發育狀態。
在這些表達差異顯著的基因中,tbx3a 轉錄因子基因是關鍵角色,這是一個古老且保守的 T-box 基因家族成員。轉錄因子的功能是調控其他基因表達量的蛋白質,而 tbx3a 基因所產生的 Tbx3a 轉錄因子能影響魚類胚胎的心臟、魚鰭、耳泡、視覺系統等相關基因的表達量來影響胚胎的發育情形;在四足動物中 Tbx3a 對於四肢發育也非常重要。
Tbx3a 在角魚的游離鰭條區域的表達量遠高於其他鰭組織,代表 Tbx3a 可能是推動「腳」發育的核心調控因子之一。實驗中特地破壞 tbx3a 的功能後,觀察到魚隻出現一系列變異,包括游離鰭條縮短、角度異常、數量改變。甚至部分個體存在類似返祖現象,牠們的游離鰭條變回與其他胸鰭鰭條幾乎無異的狀態。這些突變體的游離鰭條缺乏「腳」應有的分節與支撐,爬行與挖掘的協調性降低,控制這些行為的中樞神經結構明顯縮小。這一現象證實 Tbx3a 決定了游離鰭條的形態,也影響感覺神經與行為的建立。也當然地,這些突變體的游離鰭條在許多基因表達上會更偏向胸鰭,而非臀鰭。
研究也比較了卡羅來納鋸魴鮄與其近緣種帶紋鋸魴鮄(Prionotus evolans)的形態差異,前者的游離鰭條更粗壯,上面佈滿密集的感覺乳突(sensory papillae),能藉挖掘動作偵測埋藏的獵物;後者則游離鰭條細長,無感覺乳突,僅用於步行。這也反映了兩者在生態功能上的分化,可以用來探討基因調控演化的契機。
兩種魴鮄魚在基因比較上發現到 tbx3a 在卡羅來納鋸魴鮄表達量明顯較高,這可能解釋了卡羅來納鋸魴鮄的游離鰭條更為發達的原因。另外,從這兩種魚的 F1 雜交實驗中也瞭解到 tbx3a 的表達量差異主要由上游轉錄環境(trans-regulatory environment)的差異所驅動,因此游離鰭條的演化是層層基因調控網路改變所達到的結果。再者,受到 Tbx3a 調控的其他基因也可能透過獲得新的 Tbx3a 結合位點(cis-gain of function)被納入新的發育調控途徑中,共同推動新器官的出現。
這實驗說明生物演化出來的新形態不一定需要新基因的誕生,而可透過舊基因調控的重新部署達成,使得原本屬於胸鰭的發育區域獲得新的結構、神經與行為功能。
圖一:本研究的圖解摘要(圖片來源:Herbert AL et al. (2024),採用 CC BY 4.0 授權)
圖二:卡羅來納鋸魴鮄(感謝 Anik Grearson 提供)
圖三:魚鰭結構。上方胸鰭,下方臀鰭(pel,pelvic fin)(圖片來源:Herbert AL et al. (2024),採用 CC BY 4.0 授權)
圖四:(左)正常卡羅來納鋸魴鮄的胸鰭;(右)tbx3a 突變體的胸鰭(圖片來源:Herbert AL et al. (2024),採用 CC BY 4.0 授權)
圖五:(G)游離鰭條與中樞神經的連結圖示;(H)正常卡羅來納鋸魴鮄與 tbx3a 突變體的腦葉比較(圖片來源:Herbert AL et al. (2024),採用 CC BY 4.0 授權)
圖六:卡羅來納鋸魴鮄與帶紋鋸魴鮄的形態比較(圖片來源:Herbert AL et al. (2024),採用 CC BY 4.0 授權)
作者:水也佑
參考文獻:
Herbert AL et al. (2024). Ancient developmental genes underlie evolutionary novelties in walking fish. Current Biology.
在演化生物學中,過去的研究多半聚焦於生物特徵的喪失,例如蛇類失去四肢、洞穴魚失去色素等,但對於獲得新的特徵,研究仍相對少。有一個以角魚科(Triglidae)為研究對象的新特徵演化揭示了古老發育基因如何被重新利用,推動全新形態與行為的出現。
角魚科魚類屬於鮋亞目(Scorpaenoidei),普遍生活在近海海底,牠們胸鰭最接近腹側的三對鰭條演化成可自由活動的「腳」,稱作游離鰭條(free rays),是從胸鰭發育而來,能支撐身體在海床上行走與挖掘沙土尋食,這種結構與其中樞神經存在一對一的腦葉連結,控制其運動與感覺。這些「腳」的出現,並非源於全新的基因,而是古老的發育調控基因在不同空間與時間下被啟動,重新塑造了這類魚的形態。
研究人員首先以卡羅來納鋸魴鮄(Prionotus carolinus)作為實驗對象,比較游離鰭條與胸鰭其他區域、臀鰭在不同發育階段的基因表達差異,發現游離鰭條的許多基因在表達上與胸鰭的其他鰭條截然不同,反而更接近臀鰭,代表游離鰭條的發育在基因層次上已重塑,而有別於胸鰭原有的發育狀態。
在這些表達差異顯著的基因中,tbx3a 轉錄因子基因是關鍵角色,這是一個古老且保守的 T-box 基因家族成員。轉錄因子的功能是調控其他基因表達量的蛋白質,而 tbx3a 基因所產生的 Tbx3a 轉錄因子能影響魚類胚胎的心臟、魚鰭、耳泡、視覺系統等相關基因的表達量來影響胚胎的發育情形;在四足動物中 Tbx3a 對於四肢發育也非常重要。
Tbx3a 在角魚的游離鰭條區域的表達量遠高於其他鰭組織,代表 Tbx3a 可能是推動「腳」發育的核心調控因子之一。實驗中特地破壞 tbx3a 的功能後,觀察到魚隻出現一系列變異,包括游離鰭條縮短、角度異常、數量改變。甚至部分個體存在類似返祖現象,牠們的游離鰭條變回與其他胸鰭鰭條幾乎無異的狀態。這些突變體的游離鰭條缺乏「腳」應有的分節與支撐,爬行與挖掘的協調性降低,控制這些行為的中樞神經結構明顯縮小。這一現象證實 Tbx3a 決定了游離鰭條的形態,也影響感覺神經與行為的建立。也當然地,這些突變體的游離鰭條在許多基因表達上會更偏向胸鰭,而非臀鰭。
研究也比較了卡羅來納鋸魴鮄與其近緣種帶紋鋸魴鮄(Prionotus evolans)的形態差異,前者的游離鰭條更粗壯,上面佈滿密集的感覺乳突(sensory papillae),能藉挖掘動作偵測埋藏的獵物;後者則游離鰭條細長,無感覺乳突,僅用於步行。這也反映了兩者在生態功能上的分化,可以用來探討基因調控演化的契機。
兩種魴鮄魚在基因比較上發現到 tbx3a 在卡羅來納鋸魴鮄表達量明顯較高,這可能解釋了卡羅來納鋸魴鮄的游離鰭條更為發達的原因。另外,從這兩種魚的 F1 雜交實驗中也瞭解到 tbx3a 的表達量差異主要由上游轉錄環境(trans-regulatory environment)的差異所驅動,因此游離鰭條的演化是層層基因調控網路改變所達到的結果。再者,受到 Tbx3a 調控的其他基因也可能透過獲得新的 Tbx3a 結合位點(cis-gain of function)被納入新的發育調控途徑中,共同推動新器官的出現。
這實驗說明生物演化出來的新形態不一定需要新基因的誕生,而可透過舊基因調控的重新部署達成,使得原本屬於胸鰭的發育區域獲得新的結構、神經與行為功能。
圖一:本研究的圖解摘要(圖片來源:Herbert AL et al. (2024),採用 CC BY 4.0 授權)
圖二:卡羅來納鋸魴鮄(感謝 Anik Grearson 提供)
圖三:魚鰭結構。上方胸鰭,下方臀鰭(pel,pelvic fin)(圖片來源:Herbert AL et al. (2024),採用 CC BY 4.0 授權)
圖四:(左)正常卡羅來納鋸魴鮄的胸鰭;(右)tbx3a 突變體的胸鰭(圖片來源:Herbert AL et al. (2024),採用 CC BY 4.0 授權)
圖五:(G)游離鰭條與中樞神經的連結圖示;(H)正常卡羅來納鋸魴鮄與 tbx3a 突變體的腦葉比較(圖片來源:Herbert AL et al. (2024),採用 CC BY 4.0 授權)
圖六:卡羅來納鋸魴鮄與帶紋鋸魴鮄的形態比較(圖片來源:Herbert AL et al. (2024),採用 CC BY 4.0 授權)
作者:水也佑
參考文獻:
Herbert AL et al. (2024). Ancient developmental genes underlie evolutionary novelties in walking fish. Current Biolog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