湧泉房產報告-我的線上課程講師之路
更新 發佈閱讀 5 分鐘
src

湧泉觀點|土地可節稅又保值?帶你看懂資產成長的 5 大關鍵


在房地產市場裡,最聰明的資產佈局從來不是「買最多」,而是「買得對」。


這幾年,我常在諮詢或講座中遇到不少朋友問我:「湧泉,為什麼有錢人總是買地?房子不是比較實際嗎?」

我的回答很簡單——土地,不只是資產,更是一種策略。


從稅務結構、保值特性到政策紅利,土地都擁有房屋無法比擬的優勢。以下,我就以五個面向,帶你看懂為什麼土地是高資產族群最穩健的財富工具。


一、土地持有成本低,讓資產「呼吸更輕鬆」


買得起是一回事,「養得起」才是真功夫。
許多屋主在購屋後,常被每年高額的房屋稅與地價稅壓得喘不過氣。若持有的是高價豪宅,還要再加上「囤房稅」與「豪宅加價課稅」,每年都是不小的支出。

但如果同樣的資產價值,你選擇的是土地,情況就截然不同。
土地僅需繳納地價稅,稅率最低可達 2‰(千分之二),持有負擔相對輕得多。

舉例來說,在台北市持有一間總價八千萬的豪宅,每年光是房屋稅與地價稅加總就可能達數十萬元;
但若以相同金額購置土地,且符合自用住宅用地條件,每年稅金可能僅需幾萬元,甚至持有公共設施保留地或農業用地,還能依法申請免稅。

這就是懂得規劃的人,選擇「土地而非建物」的第一個關鍵。


二、土地移轉稅基低,贈與與繼承更有彈性


在資產傳承的規劃中,「公告現值」是關鍵。
政府在計算土地贈與稅與遺產稅時,是以「公告現值」而非「市價」為基準,通常約為市價的八至九成。

舉例來說,一塊市價 5,000 萬的土地,其公告現值可能僅 4,500 萬;再扣除遺產稅免稅額 1,333 萬元後,實際課稅金額便顯著下降。
這樣的差距,往往能讓地主在資產移轉過程中,省下百萬元等級的稅務成本。

這也是為什麼我常建議想為下一代預做準備的客戶——土地,是最具節稅彈性的傳承工具。


三、農地是合法節稅的「黃金盾牌」


土地增值稅向來是多數地主最在意的稅負之一,因為它隨公告現值漲幅而遞增。
但若土地屬於「農地農用」,且實際符合農業使用條件,就能申請免課土地增值稅、贈與稅與遺產稅,幾乎達到全免的效果。

📍真實案例分享:
2023 年台中地稅局曾協助一位莊姓地主,將 30 年前購入的農地贈與兒子。起初因未申請農用免稅被誤判為一般用地課稅,後經查證該地早已農用多年,最終成功回溯調整,幫他省下逾百萬元稅金。

不過,我也提醒許多地主朋友:
農地免稅並非萬靈丹。若被查出非農業使用或違規開發,免稅資格會被撤銷並追繳稅款,損失更大。
因此,在規劃農地投資時,一定要在合法與實際使用上「一致」。


四、土地不折舊,時間反而替你加值


房屋從交屋那一刻起就開始折舊,屋齡愈長、價值愈低;
而土地不同,它沒有折舊問題。只要地段具備發展潛力與區位優勢,時間往往成為它最好的朋友。

一塊位於發展軸線上的土地,即使十年不動,也可能因政策或環境變化而價值翻倍。
這就是土地「靜中生金」的特性。


五、政策紅利:讓土地成為會長大的資產


懂得看懂政策方向的人,才能真正看懂土地的潛力。
都市計畫調整、市地重劃、區段徵收、交通建設,都是讓土地價值「跳階」的契機。


1.都市計畫變更:當非都市土地被劃入都市計畫區,變更為住宅、商業或工業區,土地價值可數倍提升。

2.市地重劃/區段徵收:雖然分回面積約 40~50%,但分回的卻是具建築價值的「建地」,單價大幅提高。

3.首次移轉減徵優惠:重劃後首次移轉土地,政府還提供增值稅減徵 40% 的政策紅利。


然而,政策的機會往往與風險並存。
要真正掌握土地的潛力,不能只看「哪裡在漲」,而是要懂得解析法規與都市計畫脈絡。
這正是專業的價值所在——懂得閱讀土地,才能讓每一分資產都長成未來的希望。


湧泉小結:土地,是智慧與時間的結晶

土地不像股票那樣瞬息萬變,它需要眼光、需要耐心、也需要策略。
懂得規劃的人,不只是買地,更是在「佈局未來」。

節稅、省力、保值、增值,這四個字,就是土地最核心的魅力。

而真正的關鍵,不是「有沒有買地」,而是「有沒有用對的方法買」。


在湧泉看來,土地不只是財富的載體,更是家族信任與傳承的基石。


avatar-img
加入討論
更新 發佈閱讀 5 分鐘
src

湧泉觀點|土地可節稅又保值?帶你看懂資產成長的 5 大關鍵


在房地產市場裡,最聰明的資產佈局從來不是「買最多」,而是「買得對」。


這幾年,我常在諮詢或講座中遇到不少朋友問我:「湧泉,為什麼有錢人總是買地?房子不是比較實際嗎?」

我的回答很簡單——土地,不只是資產,更是一種策略。


從稅務結構、保值特性到政策紅利,土地都擁有房屋無法比擬的優勢。以下,我就以五個面向,帶你看懂為什麼土地是高資產族群最穩健的財富工具。


一、土地持有成本低,讓資產「呼吸更輕鬆」


買得起是一回事,「養得起」才是真功夫。
許多屋主在購屋後,常被每年高額的房屋稅與地價稅壓得喘不過氣。若持有的是高價豪宅,還要再加上「囤房稅」與「豪宅加價課稅」,每年都是不小的支出。

但如果同樣的資產價值,你選擇的是土地,情況就截然不同。
土地僅需繳納地價稅,稅率最低可達 2‰(千分之二),持有負擔相對輕得多。

舉例來說,在台北市持有一間總價八千萬的豪宅,每年光是房屋稅與地價稅加總就可能達數十萬元;
但若以相同金額購置土地,且符合自用住宅用地條件,每年稅金可能僅需幾萬元,甚至持有公共設施保留地或農業用地,還能依法申請免稅。

這就是懂得規劃的人,選擇「土地而非建物」的第一個關鍵。


二、土地移轉稅基低,贈與與繼承更有彈性


在資產傳承的規劃中,「公告現值」是關鍵。
政府在計算土地贈與稅與遺產稅時,是以「公告現值」而非「市價」為基準,通常約為市價的八至九成。

舉例來說,一塊市價 5,000 萬的土地,其公告現值可能僅 4,500 萬;再扣除遺產稅免稅額 1,333 萬元後,實際課稅金額便顯著下降。
這樣的差距,往往能讓地主在資產移轉過程中,省下百萬元等級的稅務成本。

這也是為什麼我常建議想為下一代預做準備的客戶——土地,是最具節稅彈性的傳承工具。


三、農地是合法節稅的「黃金盾牌」


土地增值稅向來是多數地主最在意的稅負之一,因為它隨公告現值漲幅而遞增。
但若土地屬於「農地農用」,且實際符合農業使用條件,就能申請免課土地增值稅、贈與稅與遺產稅,幾乎達到全免的效果。

📍真實案例分享:
2023 年台中地稅局曾協助一位莊姓地主,將 30 年前購入的農地贈與兒子。起初因未申請農用免稅被誤判為一般用地課稅,後經查證該地早已農用多年,最終成功回溯調整,幫他省下逾百萬元稅金。

不過,我也提醒許多地主朋友:
農地免稅並非萬靈丹。若被查出非農業使用或違規開發,免稅資格會被撤銷並追繳稅款,損失更大。
因此,在規劃農地投資時,一定要在合法與實際使用上「一致」。


四、土地不折舊,時間反而替你加值


房屋從交屋那一刻起就開始折舊,屋齡愈長、價值愈低;
而土地不同,它沒有折舊問題。只要地段具備發展潛力與區位優勢,時間往往成為它最好的朋友。

一塊位於發展軸線上的土地,即使十年不動,也可能因政策或環境變化而價值翻倍。
這就是土地「靜中生金」的特性。


五、政策紅利:讓土地成為會長大的資產


懂得看懂政策方向的人,才能真正看懂土地的潛力。
都市計畫調整、市地重劃、區段徵收、交通建設,都是讓土地價值「跳階」的契機。


1.都市計畫變更:當非都市土地被劃入都市計畫區,變更為住宅、商業或工業區,土地價值可數倍提升。

2.市地重劃/區段徵收:雖然分回面積約 40~50%,但分回的卻是具建築價值的「建地」,單價大幅提高。

3.首次移轉減徵優惠:重劃後首次移轉土地,政府還提供增值稅減徵 40% 的政策紅利。


然而,政策的機會往往與風險並存。
要真正掌握土地的潛力,不能只看「哪裡在漲」,而是要懂得解析法規與都市計畫脈絡。
這正是專業的價值所在——懂得閱讀土地,才能讓每一分資產都長成未來的希望。


湧泉小結:土地,是智慧與時間的結晶

土地不像股票那樣瞬息萬變,它需要眼光、需要耐心、也需要策略。
懂得規劃的人,不只是買地,更是在「佈局未來」。

節稅、省力、保值、增值,這四個字,就是土地最核心的魅力。

而真正的關鍵,不是「有沒有買地」,而是「有沒有用對的方法買」。


在湧泉看來,土地不只是財富的載體,更是家族信任與傳承的基石。


avatar-img
加入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