躲在電影裡的詩人:航電影的海
avatar-avatar
躲在電影裡的詩人
更新 發佈閱讀 4 分鐘
src
src

若是以沒有閱讀過原著的視角來看,我會認為《國寶》算是部出色的電影。


電影完整描繪了喜久雄在追逐技藝道路上的旅程,時間跨越一生,電影有效疏理故事,尤其在前半段,細膩鋪陳了與敵友俊介的關係,還有師父半二郎、前輩萬菊的「注視」,都為故事建構出有力的基底。直至電影中段的「交易」,更有讓我見識到喜久雄和俊介對歌舞伎演員身分的追求,其中逐漸走火入魔的喜久雄,幾瞬之間,吉澤亮有讓我體會到;「失敗的二代」,橫濱流星也打動了我。


不過,應該愈加強烈的,可惜電影後半段像是「沒了」。我慢慢地看不到他們入魔、瘋狂、極端的自尊,到後頭,情節轉折愈大卻愈鬆散,加上讓吉澤亮和橫濱流星飾演跨越數十年的角色,到了中年時期就會發現,從形象到表演說服力都有待加強。雖然縱觀全片,兩人皆有亮眼之處,不過如同歌舞伎的展現,表情演技壓過了肢體,是能讓觀眾區別出演員(戲外)和歌舞伎演員(戲內)的差異,因此在我看來,兩位主演的能力有限。


另外,森七菜交出長大人的戲路轉折,不過電影中的女性依然是高畑充希更有層次。而全片最佳是在飾演萬菊的田中泯,對我而言,田中泯衝擊的不只是日本電影學院賞,而是全球的獎季,這是2025年我見過最出色的表演。



若是以閱讀完原著的視角來看,《國寶》是在我想像之下的電影。


一、相較原著,電影放大喜久雄和俊介的互文關係,可是此種作風,是讓兩位的差異性只在血緣與否,而少了原作中拉扯到影壇、花道等生涯道路的過程。若原作是兩個不同人生的複雜疊合,電影則像是相似人生的交疊摩擦。同理,幾近被疊合的生平,加上原作「時間流」後再捨去元素的敘事,自然使角色的起落略顯粗糙、單薄。並且,演員也無法完全駕馭。


二、電影捨去喜久雄的黑道線(跟班、母親、「恩人和仇人」)。原是體現喜久雄有恩必報的重點要素,刪去這點,等同刪去喜久雄的根基。且對私生活的描寫實在過少。


三、承襲後,喜久雄落魄時被前輩刻意忽視、壓迫的歌舞伎生涯,電影裡不在,喜久雄的下坡路只關於社會輿論,這讓歌舞伎界變得過度容易和包容。


四、俊介竟然真的變成了不孝子!原作中,俊介離家學藝後回來找過父親,是父親不認可俊介,所以再給他一年的時間學習,若一年後還是不被認可父親才會將名號傳給喜久雄。但電影刪去了這段,等同俊介離家就是離家,也讓故事中血緣和世家的價值降低不少。


五、雖然原作中的女性一樣較是為男性服務,但電影中的女性卻幾乎完全在為男性服務,除了把不少情感突出的女性篇幅減去之外,還讓春江主動跟隨了俊介。就改編而言,反而是在放大缺點。


六、故事核心「惡魔的交易」在後段其實不再顯現,也讓結尾的更動成為敗筆,銀幕上的喜久雄「沒有成魔」。人間國寶,理應孤寂致死、人生成戲,電影中的喜久雄則像是「找到了景色」而已。這或許也能延伸到電影對女形的描寫並不足,「化為女性,再脫下女性,所留下的『形』即為女形」,這在原作中對歌舞伎描寫最為重要的部分,電影裡沒有。所以,若原作在最後帶來的是技藝的極限、人間國寶的犧牲與孤獨,電影則是一位歌舞伎演員走到高峰後尋見風景,給我的體會更像是在描寫「到了盡頭的自傳」。

電影評價:B

台灣上映日期:2025.10.23

台灣代理片商:ifilm 傳影互動

王導-avatar-img
王導和其他 4 人喜歡這篇
avatar-img
加入討論
avatar-avatar
躲在電影裡的詩人
更新 發佈閱讀 4 分鐘
src
src

若是以沒有閱讀過原著的視角來看,我會認為《國寶》算是部出色的電影。


電影完整描繪了喜久雄在追逐技藝道路上的旅程,時間跨越一生,電影有效疏理故事,尤其在前半段,細膩鋪陳了與敵友俊介的關係,還有師父半二郎、前輩萬菊的「注視」,都為故事建構出有力的基底。直至電影中段的「交易」,更有讓我見識到喜久雄和俊介對歌舞伎演員身分的追求,其中逐漸走火入魔的喜久雄,幾瞬之間,吉澤亮有讓我體會到;「失敗的二代」,橫濱流星也打動了我。


不過,應該愈加強烈的,可惜電影後半段像是「沒了」。我慢慢地看不到他們入魔、瘋狂、極端的自尊,到後頭,情節轉折愈大卻愈鬆散,加上讓吉澤亮和橫濱流星飾演跨越數十年的角色,到了中年時期就會發現,從形象到表演說服力都有待加強。雖然縱觀全片,兩人皆有亮眼之處,不過如同歌舞伎的展現,表情演技壓過了肢體,是能讓觀眾區別出演員(戲外)和歌舞伎演員(戲內)的差異,因此在我看來,兩位主演的能力有限。


另外,森七菜交出長大人的戲路轉折,不過電影中的女性依然是高畑充希更有層次。而全片最佳是在飾演萬菊的田中泯,對我而言,田中泯衝擊的不只是日本電影學院賞,而是全球的獎季,這是2025年我見過最出色的表演。



若是以閱讀完原著的視角來看,《國寶》是在我想像之下的電影。


一、相較原著,電影放大喜久雄和俊介的互文關係,可是此種作風,是讓兩位的差異性只在血緣與否,而少了原作中拉扯到影壇、花道等生涯道路的過程。若原作是兩個不同人生的複雜疊合,電影則像是相似人生的交疊摩擦。同理,幾近被疊合的生平,加上原作「時間流」後再捨去元素的敘事,自然使角色的起落略顯粗糙、單薄。並且,演員也無法完全駕馭。


二、電影捨去喜久雄的黑道線(跟班、母親、「恩人和仇人」)。原是體現喜久雄有恩必報的重點要素,刪去這點,等同刪去喜久雄的根基。且對私生活的描寫實在過少。


三、承襲後,喜久雄落魄時被前輩刻意忽視、壓迫的歌舞伎生涯,電影裡不在,喜久雄的下坡路只關於社會輿論,這讓歌舞伎界變得過度容易和包容。


四、俊介竟然真的變成了不孝子!原作中,俊介離家學藝後回來找過父親,是父親不認可俊介,所以再給他一年的時間學習,若一年後還是不被認可父親才會將名號傳給喜久雄。但電影刪去了這段,等同俊介離家就是離家,也讓故事中血緣和世家的價值降低不少。


五、雖然原作中的女性一樣較是為男性服務,但電影中的女性卻幾乎完全在為男性服務,除了把不少情感突出的女性篇幅減去之外,還讓春江主動跟隨了俊介。就改編而言,反而是在放大缺點。


六、故事核心「惡魔的交易」在後段其實不再顯現,也讓結尾的更動成為敗筆,銀幕上的喜久雄「沒有成魔」。人間國寶,理應孤寂致死、人生成戲,電影中的喜久雄則像是「找到了景色」而已。這或許也能延伸到電影對女形的描寫並不足,「化為女性,再脫下女性,所留下的『形』即為女形」,這在原作中對歌舞伎描寫最為重要的部分,電影裡沒有。所以,若原作在最後帶來的是技藝的極限、人間國寶的犧牲與孤獨,電影則是一位歌舞伎演員走到高峰後尋見風景,給我的體會更像是在描寫「到了盡頭的自傳」。

電影評價:B

台灣上映日期:2025.10.23

台灣代理片商:ifilm 傳影互動

王導-avatar-img
王導和其他 4 人喜歡這篇
avatar-img
加入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