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說的不無道理,不過本篇不是因為政治正確才有這樣的看法。基本上這不是那種特定政治光譜捧台語貶中文者。台語本身的語言結構和模樣確實是比台灣腔國語更好發揮情感的。如果先前曾看過有些戲劇裡面的台灣腔國語講得很「有情」,那或許是因為其中的演員與製作方有下過苦心去掌握,不過這樣的能力在近年越來越稀缺,很多演員的國語講起來都像在念台詞。相較之下,台語本來的結構則較容易讓情感發揮,所以對於當前一些口條功力不夠好的演員,講台語要「有情」似乎比講國語要「有情」來得更加容易。
舉例來說,台語魅力的其中一個展現就是在布袋戲。如果有接觸布袋戲可能會感受過,布袋戲中有些台語能講得很「有情」,以及同樣的這種「有情」,要在現行台灣式國語,尤其當前很多製作方喜歡的那種端正說法之下產出會多麼地困難。
在這當中一個原因,就是台灣腔國語是包含很多社會性軟限制在裡面的語言。國語在台灣社會的互動眉角之下,被限縮在幾乎只用於日常的語境,講非日常的話或過多情感發揮都可能讓人覺得你幹嘛講得那麼誇張,語調那麼怪異,不像台灣人講話的方式。只是有時候人們說話一些情感是透過字裡行間的小修飾來進行,可是台灣腔國語不太容許過多的修飾。
所以在很多日常為主及喜劇為主的戲劇中,國語可以如期望般發揮,然而要面對大型敘事或者深刻話題,那麼台灣腔國語的台詞便容易顯得做作,因為被限縮在日常使用的說話方式若講出非日常的東西便顯得不搭。
相較之下,這種情形在台語的狀況則比較少。台式閩南語容許更多修飾參雜於其中,講一些非日常或參雜過多情感的東西也未必會那麼做作。如果有時台詞本身寫得不夠好,不像人們日常會說的話,那麼這些東西用台語說通常會比較不尷尬。
說起來這個議題背後有很多東西,一時半刻講不完,不過在此想表達的就是文中如此談論並非因為各種其他理由,而是台語本身便有著優良特點,而台灣腔的國語則有不少限制。若要用台灣腔國語在戲劇中發揮得更好,需要費更多苦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