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念相應一念佛

含有「一念相應一念佛」共 154 篇內容
全部內容
發佈日期由新至舊
每一個人心中,都有無窮無盡的佛,隨時隨時在那裏成佛。而且此心廣大周徧,無處不有,永遠是不離不斷、無有休息。「心作心是」,是心是佛,是心作佛。你現在念佛,就是「是心作佛」,你作佛這個心就是佛。一切如來,都是不離這個心成正覺。佛的成就,就是知自心,如自心,證自心。此是「直指人心,見性成佛」。
Thumbnail
一切世界有主。在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是主,觀音、勢至、諸大菩薩都是伴。「主伴交融」,說主,則伴在其中;說伴,則主亦在其中。彼此交融,主伴不二。念阿彌陀佛就是念一切佛,說是專,也是普,此即不可思議之處。
Thumbnail
《華嚴》講四種法界:事法界、理法界、理事無礙法界、事事無礙法界。事事無礙只有《華嚴》講得最清楚透徹,《華嚴》的特點是事事無礙法界。《華嚴》有十玄,因此最尊。今此「論」名為《華嚴念佛三昧論》。
Thumbnail
一心念佛。心佛雙泯。即心即佛。非佛非心。盡于十方三世及一一毛端量處。念念佛出世。念念佛說法。念念佛滅度。一以自心無邊智行而為其體。本具三身。一念相應。名為念佛三昧。入此三昧門。即能徧攝一切諸三昧門。入此三昧門。即能徧攝一切諸三昧門。
Thumbnail
此品是淨宗最著名的四十八願,由夏蓮居老居士就五種無量壽經原譯本會集而成。原本艱澀繁複之文字,使之爽朗簡潔,但仍採用原文未改一字,謂千百年無量壽經之最善本。有此一經則大藏經均變成此經解釋之文。學佛終極目標就是導歸極樂。善導大師說:如來所以興出世,唯說彌陀本願海。所以本經為學佛最高指導原則。
Thumbnail
以淨空法師宣說之《簡要必生十念法》,此法易集資糧,信願行之,個人往生在握,共同菩提大業。自修者,日中九次念十聲佛號,亦即晨起與睡前各一次,日中三餐各一次,午前開工及收工各一次,午後開工及收工各一次,共計九次。每次稱念十聲四字或六字彌陀名號,而原有之日常定課可照常行之。
Thumbnail
般若是體。體它一定要起用,要有作用,波羅密就是用。「波羅密」咱們要把它翻譯出來,是「彼岸到」。這個外國的文法跟咱們中國文法常常是顛倒的,咱們說「到彼岸」,它是「彼岸到」,這叫「波羅密」。如果你這個般若,你不能夠「波羅密」,你就是不能夠解決問題,不能從此岸度過煩惱到達彼岸,那你這個般若有什麼用啊?
Thumbnail
【一向專念是因,一心不亂是果。一向專念,人人能辦。】你說還有誰不能辦呢,只是他不肯辦。沒有說是,我就是天賦上有缺陷,我做不了沒有這人。所以老有這個,就【佛法時時現前 塵勞處處解脫】「佛法時時現前」,時時心裏頭都有佛法。佛法能够時時現前,「塵勞就處處解脫」。你只要時時都有佛法,你就處處都可以解脫塵勞。
Thumbnail
又以修習之門,人多放逸。故後廣說欣厭,毀責貪瞋,讚歎勤苦調身調息入道次第。後人聞此,又迷本覺之用便一向執相滯教違宗。又學淺之人,或秖知離垢清淨,離障解脫故毀禪門即心是佛。或秖知自性清淨性淨解脫。故輕於教相,持律坐禪調伏等行。不知必須頓悟自悟清淨性淨解脫。漸修令得圓滿清淨究竟解脫。若身若心無所擁滯。
Thumbnail
信為道元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法。信能增長智功德。信能必到如來地。信令諸根淨明利。信力堅固無能壞。信能永滅煩惱本。信能專向佛功德。信為功德不壞種。信能生長菩提樹。信能增益最勝智。信能示現一切佛。
Thumbn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