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往生論講記」是淨空老法師於 1994年10月在美國達拉斯 及 1994年12月在台灣彰化講解 天親菩薩著作《往生論》的講稿。這篇講文,參考了曇鸞法師的註解來演講,是留給我們修淨土法門的人,想在這一生當中,念佛求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作為非常難得的參考資料。
《往生論》講記 第一篇
~ 天親菩薩著論 | 淨空老法師講解
【論】無量壽經 優婆提舍願生偈 曇註節要 卷上
【解】這個經題也稱作「往生淨土論」,又稱作「往生論」。這個題目當中第一句是經題,《無量壽經》,這部經我們同修都念得很熟,也曾經聽過很多遍,這是淨宗的第一經,因此題目我們就可以省略了。
「優婆提舍」是梵語,翻成中國的意思就是議論,或者翻作論議,我們簡稱為論。由這個題目來看,明顯的告訴我們,這是《無量壽經》的註解。在古代,這些大菩薩、阿羅漢,有修有證之人,給佛經做的一些註解是決定相應的,也就是說他的註解就是佛的意思,一絲毫錯誤都沒有,這樣的註解可以流傳後世而不能夠更改的,因為他註的是百分之百的可靠,這樣的註子才稱之為論,就是優婆提舍。
論有兩種,一種叫釋經論,就是解釋經文的,依照經文一句一句來解釋,像《大智度論》就是屬於這一類的;另外一種叫宗經論,它並不是按著經文一句一句來解釋,而是解釋全經的大意,這一類的就屬於宗經論,像《瑜伽師地論》這一類就屬於宗經論。本論,諸位一看就明瞭,它是屬於宗經論,它並沒有按照《無量壽經》一品一品、一句一句的來解釋,它是跟我們說明全經的要義。
而它的重點是「願生」,換句話說,天親菩薩作這篇論文,最重要的是說明,他讀了《無量壽經》之後得到很大的啟示,他要發願求生西方極樂世界,而教給我們求生西方極樂世界的方法。由此可知,菩薩依照這個方法已經往生了,已經成功了,這一篇文章留給我們後人,做為想在這一生當中要到西方極樂世界去,修行最好的參考資料。因此我們對它非常重視,所以淨宗的根本經論三經一論,這一論就是選的這一篇。所以它的宗旨就是願生。
這為什麼說「偈」?這篇文章前面是偈頌,總共有二十四首,就像中國的詩歌一樣,每一首四句,每一句五個字,屬於五言頌,整個是二十四首頌,把《無量壽經》的要義都給我們說明白了,這個非常難得。
「曇註」,曇是曇鸞法師,他是南北朝時代,是我們淨宗的一位大德。但是他沒有被後人選為淨宗的祖師,也有不少人替他喊冤枉,因為他對於中國淨宗的貢獻,實在講絕不亞於任何一位祖師大德,甚至於可以說他對於中國淨宗的貢獻是最大的,確確實實是第一個人。因為曇鸞法師在年輕的時候身體很衰弱,他的志向很大,他希望能夠弘揚如來的大法,如果身體不好,壽命短促,這個願望就不能成就。所以他最初他去學道,找道士,跟他學長生、延年益壽,學這些法術。以後遇到菩提流支法師,就向法師請教,他說你們佛門有沒有長壽、長生的這種修行方法?法師就告訴他,你要真正想健康長壽,那你應該到佛門來,其他神仙壽命要跟佛比,相差太遠太遠了!
於是菩提流支法師就把《觀無量壽佛經》介紹給他,他讀了之後非常歡喜,依教奉行。他將天親菩薩《往生論》做了一個註解,這個註解在《往生論》裡面可以算是權威的註解。註子很長,現在人喜歡簡單,所以我們就節要,節錄註解裡面重要的這些開示,我們藉這個機會與諸位同修來研究,幫助我們念佛求生淨土。
《論註》有上、下兩卷,上卷就是偈頌,下卷是論文,論文是解釋偈頌的。這一次我們的時間不長,我們只選講偈頌這一部分,下一次有機會我們再把卷下論文為大家介紹。
現在請看第一段,我們用這個標示找這個文就便利很多了。
「龍樹菩薩云,菩薩求阿毘跋致,有二種道。一難行道,謂於五濁之世,於無佛時,求阿毘跋致為難。二易行道,謂但以信佛因緣,願生淨土,乘佛願力,便得往生,即入大乘正定之聚。」
龍樹在佛門裡面,他是有很高的知名度,中國大乘八個宗派都以他為祖師,所以他是八大宗的共祖;換句話說,中國大乘八大宗都是龍樹菩薩傳下來的。他曾經說過,菩薩求阿毘跋致,阿毘跋致大家也很熟悉,就是不退轉,修行人要不退轉,成就就快了。
為什麼佛說成佛,要三大阿僧祇劫?原因就是退轉。實在講,我們進得少,退得多。不要看別的,想想我今天從早晨起來到晚上睡覺,這一天當中我念了幾句佛號?幾次想到佛菩薩?幾次想到人我是非、名聞利養、亂七八糟東西?你就曉得了,可見得進很難,退很容易。所以菩薩道之難就難在此地。假如要不退轉的話,從初發心到成佛,這個時間很短,不需要很長的時間。
這樁事情,我們在淨宗經典裡面看到,看得很清楚、很明白。過去也曾經跟諸位詳細介紹過,佛在一切經論裡面告訴我們,凡夫從初發心,這個初發心,初信位的菩薩,這是講大乘圓教初信位的菩薩。從這個位次開始,我們都不算,我們沒到這個功夫。初信位是什麼功夫?佛說三界八十八品見惑都斷掉了,所以他在斷證的功夫上等於小乘的須陀洹,就是初果,等於小乘初果,大乘菩薩是初信位的菩薩。這個我們曉得,這佛常講三不退,他已經得位不退,他決定不會退轉來做凡夫。從這一天開始,要修三個阿僧祇劫。
阿僧祇,我們現在所謂的天文數字。從前慈光講座編的《十四講》裡面把阿僧祇數字為我們說出來,它怎麼說法?我們中國人算數是萬萬為億,萬億叫兆,用這個做單位,用兆做單位,萬萬是億,萬億是兆,多少兆?上面是一千,下面是八個萬,一千萬萬萬萬萬萬萬萬兆,一個阿僧祇。還要乘三倍,三個阿僧祇,這才能成得了佛,這麼長的時間,三個阿僧祇,下面那個單位是劫,不是年,是劫。
這就曉得,菩薩修行生生世世,真的是退得多,進得少。這不退轉就快了,怎麼知道它快?快到什麼程度?大家念過《無量壽經》,念過《彌陀經》,阿彌陀佛在西方示現成佛,到現在才十劫,你看阿僧祇跟十不能比,才十劫!
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的那些人,大部分都成佛了。由此可知,阿彌陀佛成佛的時候,第一劫去往生的,現在成佛了,也不過是十劫。假如這第一劫去往生成佛了,第二劫還沒有成佛,西方極樂世界的諸上善人人數應該是少數,不是多數。而經上明白的告訴我們,諸上善人那個數字無量無邊阿僧祇說,這就是說明了西方世界成佛的人多,多過沒成佛的人。
由此可知,我們就能推想到,第一劫成佛了,第二劫也成佛了,第三劫往生的成佛了,第四、第五劫去往生都成佛了,阿彌陀佛成佛於現在十劫,第五劫去往生都成佛了,那麼西方世界的等覺菩薩,那個數字才佔一半,還不是多數。多數應當是第六劫去往生的也成就了,第七劫去往生也成就了。這樣我們就恍然大悟,假如要是不退轉的話,成佛從初發心修行到佛果,也不過是三劫、四劫,哪裡要三個阿僧祇劫?
諸位明瞭這個事實真相,你才曉得為什麼菩薩求阿毘跋致。菩薩能求得到嗎?許許多多菩薩,求這個法門求不到,這是世尊在《無量壽經》上跟我們說的。我們今天遇到了,多少菩薩遇不到,這才知道我們是多麼的幸運,這個因緣決定不能錯過,錯過了就太可惜了。我們這一生遇到,要是錯過了,來生,來生不見得遇到,再來生也不見得遇到。彭際清居士講,遇到這個法門是無量劫來稀有難逢的一日,這個話是真的不是假的。所以這個阿毘跋致非常重要。也許大家要問我們,你為什麼要念佛求生淨土?你就可以說,我求生淨土就是求阿毘跋致。因為不退轉,那成佛就太快太快了。
可是求阿毘跋致有兩種道,第一個是難行道,這個很難,五濁之世,於無佛之時,就是講我們現在這個時代,你要求不退轉太難太難了!這是說明大小乘佛法裡面,除淨土法門之外,統統都是難行道。易行道,只有念佛求生淨土這一門。但以信佛因緣,信釋迦牟尼佛為我們介紹淨土,為我們推薦淨土。《彌陀經》上四番的勸勉我們求生淨土,我們相信本師釋迦牟尼佛的話,相信阿彌陀佛四十八願,願願是接引眾生,相信十方一切諸佛如來的讚歎,一切諸佛如來為釋迦牟尼佛做證明,信佛因緣,願生淨土。乘佛願力,這個佛是阿彌陀佛四十八願,得到彌陀四十八願的威神加持,便得往生。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就圓證三不退,入大乘正定之聚,就是圓證三不退。
底下一段說,「此無量壽經優婆提舍,蓋上衍之極致,不退之風航者也」,特別介紹這一部論的重要,這一部論的宗旨。這就是《無量壽經論》,它是上衍之極致,所以古德讚歎《無量壽經》是大乘當中的大乘,了義當中的了義。世尊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法,善導大師講,「世尊所以興出世,唯說彌陀本願海」,這個話講得一點都不錯。菩薩所求的阿毘跋致就是不退,這一部論就是給我們說明不退的方法、不退的道理、不退之所以。
底下介紹作這一篇論文的人,「婆藪槃頭菩薩」,婆藪槃頭是梵語,翻成中國的意思是天親,婆藪翻作天,槃頭翻作親。古時候也有翻作世親的,世界的世,所以世親跟天親是一個人。菩薩出生在一千七百多年前,出生在印度。兄弟三個人,三個人都出家了。他的哥哥是無著菩薩,無著是八地菩薩,實在是了不起,地位比龍樹高得多了,龍樹是初地,無著菩薩是八地,他的弟弟就是師子覺尊者,這三兄弟都是出家的大菩薩。無著、天親在印度知名度很高,幾乎是無人不知。天親非常聰明,在那個時候出家,他依小乘的僧團,他造五百部論。以後他的哥哥假裝著生病,把他找來,找來之後,跟他講大乘佛法,他開悟了。
開悟之後,他非常後悔從前學小乘,所以他說他要懺悔,怎麼懺悔?過去講小乘講得太多,舌根造了不少罪業,要把自己舌頭割掉。他的哥哥就勸他,你何必呢?你過去用舌頭說小乘法,現在你再用舌頭說大乘法不是很好嗎?於是乎他就回過頭來修學大乘,又給大乘經造了五百論,五百部,這是其中的一部。所以號稱為千部論師。
由此可知,天親菩薩的著作非常豐富,千部論師。他讀到《無量壽經》,發現成佛的捷徑,於是造這個論表明他自己的心願,決定念佛求生淨土。這位菩薩跟他的哥哥,無著、天親,是法相唯識宗的祖師,他對於大乘的教義十分透徹,所以他讀《無量壽經》,他的見解跟別人不一樣。
這一部論典文字雖然不多,我們要特別重視它,因為它不是普通人作的。他提出來念佛的方法也是妙絕了。我們今天常常講,我們念佛的功夫不得力,為什麼不得力?我們的方法不周圓,欠周。把這部《往生論》念了我們就明白了,跟自己平常念佛用功對照對照,我們這個念法跟天親菩薩的方法一樣不一樣?為什麼他念得很得力,我們念得不得力?
所以菩薩「服膺如來大悲之教」,這個就是淨土三經普度一切眾生,這個真是慈悲到了極處。「傍經作願生偈」,傍經就是依《無量壽經》,依《無量壽經》作願生淨土的偈頌,二十四首偈頌。「復造長行重釋」,後面又有長行文解釋它這個偈子,他大概也是怕後人看這個偈子,也許不能夠體會他的意思,所以自己再解釋。
解釋的文就稱之為論,所以它有偈、有論。「偈以頌經,論以釋偈」,這個二十四首偈是讚歎《無量壽經》的,論是解釋偈頌的,他這個偈頌裡面的目的就是求生淨土,就是發願,以及說明念佛的方法。
>> 續… 往生論講記 第二篇
相關: 參考《往生論》註解節要
* * *
回向發願
念佛既畢。即云 :
弟子(某)。一心歸命極樂世界阿彌陀佛。
願以淨光照我。慈誓攝我。我今正念。稱如來名。為菩提道。求生淨土。佛昔本誓。
若有眾生。欲生我國。至心信樂。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
願此念佛因緣。得入如來大誓海中。承佛慈力。眾罪消滅。淨因增長。
若臨命終。自知時至。身無病苦。心不貪戀。亦不顛倒。如入禪定。
佛及眾聖。手持金臺。來迎接我。如一念頃。生極樂國。
花開見佛。即聞佛乘。頓開佛慧。廣度眾生。滿菩提願。
佛號梵唄: 一向專念 阿彌陀佛 求生淨土
相關:
. 念佛的十種功德利益
. 淨業三福.修行的基礎
. 往生淨土要訣 : 信願持名
. 認識西方極樂世界的真善美
. 依止善導大師 持念彌陀名號
. 什麼障礙我們學佛
>> 回主頁: 淨土法門經論必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