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ang Usefulannann-avatar-img

liang Usefulannann

2 位追蹤者

liang Usefulannann

2 位追蹤者
全部內容
由新到舊
付費限定
邏輯投資-avatar-img
2023/01/07
你說的我都認同,所以原則上我會去抓工期時間,或是抓分年度入帳,設法讓估算更準確一些;另外從公司過去是否有延遲工期的經驗,也可以用來推估一二。 不過有個地方我看不太懂,按照你的例子,假設所有案子都遞延一年,然後用10%的折現值推估,用三年折算現值是120元;如果用15%折算現值是117元,我沒有算到負值(有錯請指正)。 所以丁彥鈞的算法還是有一點安全邊際的概念,他抓30%我覺得是合理的,因為就像你說的,差距太小反而是承擔工期延後或淨利率估算失準的風險。 但我覺得你的提醒很重要,這也是我在分析營建股的時候,會儘量帶入比較保守的預估值計算的原因,光以EPS來說,一個案子算出來是6元跟3元,估算價值就會差異很大;另外還有一個訣竅是儘量找股價低於淨值的營建公司,安全性也會比較高。 以上做個補充。
liang Usefulannann-avatar-img
發文者
2023/01/07
邏輯投資 是的,邏輯大! 一檔發行面額 100 ,票面殖利率10%的三年期債券,在市場資金成本來到 10% 的情況下, 市場給的合理價就會恰是100 , 而不會是 100 + 9 + 8.1 + 7.2 書中的公式過於簡化, 忽略你所說的等待時間價值的成本, 看起來不錯的投資標的, 再計算入等待的時間價值成本後, 很有可能實際上根本報酬率平平,甚至是負的! 而建案的獲利入帳較實際估計的延遲,更是會放大這方面的問題! 一點個人的想法,到底對不對其實我也不清楚! 若是不合理的地方, 感謝邏輯大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