罪與罰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讀了篇與裁判有關的時評—刑事無罪,民事重判千萬:只能說當我是法律門外漢時,也可能會以為刑事無「罪」,民事何「罰(誤)/賠(正)」之有?


現在多少是懂點皮毛的三腳猫了,知道刑事其實是人民有「犯法」之嫌,檢察官行偵查「訴追」,法官依證據「判決定罪」。也就是說刑事與人民「違反」了「刑法」中的「規則」,才會「有罪」可言。


醫生99.9%都是以醫治、救命為天職,難以觸犯刑罰論之。但是一般情況下,應依醫事規範而未依的情況下進行醫療行為是有民事「侵權」之虞的,畢竟還是要對病人的權利「盡」一定的「注意義務」才合理。話雖如此,還是不免想到李飛飛提到將AI應用在醫療領域前,與她合作的史丹佛大學附設醫院窗口提到「因醫護在開刀台之間的緊張工作,致使忽略一定清潔流程以致病人無力回天的比例讓她吃驚」/記得有位醫生也是發現了開刀前手部清潔可以降低感染或死亡。(其實一般人對手部的清潔也很不在意…常見人們在進了洗手間後並未洗手,就雙手並用地抽取滾筒衛生紙,看得我好驚啊﹗我得說自己在新冠期間能全身而退與注意手的衛生習慣很有關係—沒有洗手是不會觸摸自己的臉、頭髮的。)我想時評裡的案件應該是就醫事實務者的角度而言,已盡了專業的義務才有的感發。


第三方的判決有時顧全醫病之間的信任也會讓我有社會各部門或機構各自為政而無橫向溝通連結(*),身為升斗小民的無奈感—每個人都依照著自己的SOP作業,但是事情就是走鐘了;不是當事人就不覺得切身相關,但是又無整合的單位—然而這件時事是從「刑」與「民」的角度論審判,與以刑逼民的事件又不一樣,不可一概而論。因為無「罪」,千萬元也就不是「罰」。而若不慎「侵害」了生命「權利」,造成「損害」,就有「賠償」的機制。


總之,還是發生憾事了,多點善意,互相理解。希望專業的從業人員能找到預防勝於治療的方法、也希望有相關的保險配套讓醫病之間的信任多一點保障。


*有個難忘的拔智齒經驗—常去的牙醫用X光幫我找到那顆躺平的智齒(牙醫診所布條上所指的「埋伏牙」)是我牙痛的原因後,給了我一張名片,要我去找名片上的醫生,他說,那位醫生的經驗豐富,可以快速又安全地拔出那顆智齒。


的確,麻藥生效後,兩三下就挖出那顆牙齒了。而拔智齒的牙醫告訴我一週後回原牙醫處拆線就可以了﹗我只是需要跑遠一點點,但我感覺自己賺到了一套完善的醫療服務。


#dhamma,覺知與平等心如鳥的雙翅

#層次分明,美食家的味蕾能吃出味道

#另類法白,術語白話不起來就提供例子

#小心翼翼,用心表達自己的想法




    1會員
    53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愈陳愈香 的其他內容
    忘記是哪位老師提出的,大概是在中華文明網課,說到社會上有些職業最好是「備而不用」—例如關於「維持秩序」、「防災救難」等消防員或警察等工作。因為我沒有從「備而不用」的角度看過他們正在做的事,所以這個觀點讓我印象深刻。 最近有些生活經驗讓我想到法律的教育下,人人都有相當程度的權利意識,甚至可以說是
    慧根與「會跟」一樣重要﹗這裡的會跟,以跟到「實力者/非指權力者」解釋。 《孟母三遷》(希望是耳熟能詳的故事)裡,孟子的母親為了他,到處搬家—或許就是今日「文教區」是熱門的房地產熱點的起源?﹗目的就是希望他有優質健康的成長環境。剛開始這個故事只是讓我心存懷疑,真是如此嗎?畢竟我是個從小就和「問題
    「進度」—這是被學校教育制約的慣性,職場上不也常見「達成率」? 因為思考著方向—想到自己被制約得很「功利」,喜歡看到進度。好比「騎單車觀光」與「在健身房裡踩器材」,後者動的是顯示器上的數字而不是週遭的環境風光,前者的「進」度對我而言比較實際。雖然就健身/生存而言,兩者都有功,而且後者或許還更有
    善意、溝通—時常會忘記,再一次提醒自己。 當自我糾結一件還沒發生的事時,朋友一句「那是溝通的問題」,如雷貫耳。接著又說到調解的成功與否在於雙方是否善意的態度。 有了這份提醒,我想練習善意溝通。 對某人有「誤會」,或許是我太直觀又片面地思考,畢竟我之前認識的這人有讓人敬佩之處,雖然這
    有說工作太忙,所以輕者忍著不上洗手間而造成尿道發炎等小毛病,重者在工作時就撒手離世了。 因為我們制約在頭腦裡的「責任感」較身體的「原始需要」—吃喝拉撒—優先。下意識地我們認為憲法裡的工作義務優於生命/生存義務? 如果有一定的運動習慣,就能發現滿足身體的原始需要後,活動的表現都會更好。如果
    在一部關於瘂弦老師的紀錄片裡學到「樹,是上帝寫的詩。」(好像是這麼說的,總之,樹是詩。)就那麼剛好,認識的一位詩人名字裡就有「樹」,太美好的巧合。 懂得欣賞安靜的植物後,的確也愛看樹的姿態:在高雄像花椰菜的一棵樹,發現它的相似性,立馬我笑了﹗登山也愛看耶穌光射下樹林裡的朝氣希望感﹗甚至也曾覺得
    忘記是哪位老師提出的,大概是在中華文明網課,說到社會上有些職業最好是「備而不用」—例如關於「維持秩序」、「防災救難」等消防員或警察等工作。因為我沒有從「備而不用」的角度看過他們正在做的事,所以這個觀點讓我印象深刻。 最近有些生活經驗讓我想到法律的教育下,人人都有相當程度的權利意識,甚至可以說是
    慧根與「會跟」一樣重要﹗這裡的會跟,以跟到「實力者/非指權力者」解釋。 《孟母三遷》(希望是耳熟能詳的故事)裡,孟子的母親為了他,到處搬家—或許就是今日「文教區」是熱門的房地產熱點的起源?﹗目的就是希望他有優質健康的成長環境。剛開始這個故事只是讓我心存懷疑,真是如此嗎?畢竟我是個從小就和「問題
    「進度」—這是被學校教育制約的慣性,職場上不也常見「達成率」? 因為思考著方向—想到自己被制約得很「功利」,喜歡看到進度。好比「騎單車觀光」與「在健身房裡踩器材」,後者動的是顯示器上的數字而不是週遭的環境風光,前者的「進」度對我而言比較實際。雖然就健身/生存而言,兩者都有功,而且後者或許還更有
    善意、溝通—時常會忘記,再一次提醒自己。 當自我糾結一件還沒發生的事時,朋友一句「那是溝通的問題」,如雷貫耳。接著又說到調解的成功與否在於雙方是否善意的態度。 有了這份提醒,我想練習善意溝通。 對某人有「誤會」,或許是我太直觀又片面地思考,畢竟我之前認識的這人有讓人敬佩之處,雖然這
    有說工作太忙,所以輕者忍著不上洗手間而造成尿道發炎等小毛病,重者在工作時就撒手離世了。 因為我們制約在頭腦裡的「責任感」較身體的「原始需要」—吃喝拉撒—優先。下意識地我們認為憲法裡的工作義務優於生命/生存義務? 如果有一定的運動習慣,就能發現滿足身體的原始需要後,活動的表現都會更好。如果
    在一部關於瘂弦老師的紀錄片裡學到「樹,是上帝寫的詩。」(好像是這麼說的,總之,樹是詩。)就那麼剛好,認識的一位詩人名字裡就有「樹」,太美好的巧合。 懂得欣賞安靜的植物後,的確也愛看樹的姿態:在高雄像花椰菜的一棵樹,發現它的相似性,立馬我笑了﹗登山也愛看耶穌光射下樹林裡的朝氣希望感﹗甚至也曾覺得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接下來第二部分我們持續討論美國總統大選如何佈局, 以及選前一週到年底的操作策略建議 分析兩位候選人政策利多/ 利空的板塊和股票
    Thumbnail
    🤔為什麼團長的能力是死亡筆記本? 🤔為什麼像是死亡筆記本呢? 🤨作者巧思-讓妮翁死亡合理的幾個伏筆
    在法律制度中,對於涉及各類犯罪行為的處置是非常明確的。本文將分享幾個法律概念,包括重利罪、肖像權、債權憑證、交保以及數罪併罰,旨在幫助讀者更好地理解法律如何處理違法行為。
    Thumbnail
    這是在閱讀完《失控的懲罰》,於108年間寫出的簡短又未能全面討論及詳述司法保護制度的研究小短文。 但我想時至現今113年,應該還有點參考價值,也可以比照對應現行刑事司法保護的制度是否卓有改善,抑或是傾向重刑重典之刑事司法政策。 壹、緒論 一、研究動機      我國近日在施政面上,與我國
    近日新竹市長的案件甫宣判有罪,引發各界議論,除了信者恆信的政治口水外,其中司法系統的弊端暴露無遺,也讓司法的含金量打了一個相當大的問號,首先檢察官在台灣的司法系統具有相當大的權力,甚至無視刑事訴訟法揭示的「無罪推定原則」的陋習行之有年,往往很多案件是用先射箭再畫靶的邏輯去自由心證,升斗小民的案件尚且
    Thumbnail
    行政爭訟所涉的行政法律關係種類繁多,準據法規多如牛毛,牽涉的法益異於一般私法爭訟,待證事實也千奇百怪,故舉證責任之分配法則、證據方法與調查程序及方式,亦與民、刑訴訟不盡一致。甚至,為追求爭訟事件所涉事實之真相,有時尚非依循一般舉證責任法則與證據方法所能獲得。 故最高行政法院109年度判字第44
    Thumbnail
    提供法律諮詢一段時間後,我們觀察到一個特殊現象。來問法律問題的人,常處於極端狀態。犯罪事實不是私人糾紛,影響涉及公權利,需要審酌各種證據資料才能認定。如何透過公證來保障自己無罪,是不可能的。需要與律師討論做準備,或在收到傳票後再討論該怎麼處理。
    Thumbnail
    前言 民法侵權行為係不法侵害他人權利之行為,屬於違法行為之一種,債務不履行固為債務人侵害債權之行為,性質上亦屬於侵權行為,而法律對於債務不履行既另設有規定,關於侵權行為規定於債務不履行自不適用。 是侵權行為與債務不履行之損害賠償請求權競合時,債權人自得擇一行使,僅關於債務人應負損害賠償責任,若於
    Thumbnail
    這篇文章討論了有關刑事判決書、緩刑及犯罪記錄的資訊。作者提到在法律上做出不當行為可能會導致經常被問及潛在罪犯的過去。內容還包括了緩刑期間內對良民證的影響,以及進入法院的案件如何影響你日後的生活。文章也談到了委託律師協助以爭取不起訴或緩起訴處分的重要性。
    Thumbnail
    同樣的狀況可能每個人獲得的賠償金皆不同,在訴訟結果出爐前,原告根本不可能知道自己提出的金額是否合理。但您的狀況並非個案也不是先例,加上司法院的判決全都是在網站上公開的,只要上判決書查詢系統輸入關鍵字,就能找到不少以前的判決,看看法官通常都是怎麼判的,就多少能夠心裡有數。
    Thumbnail
    遇到法律問題,多數人的第一反應都是求助律師。當然這的反應是正確的,但根據多數法律網站的諮詢經驗統計,有不少人的提問方向都是錯誤的。有很多人都把律師直接當成法官,劈頭就問「會怎樣判」、「有沒有罪」,甚至將滿腹苦水都倒給律師聽,彷彿只要「多博取一個人的認可」,就能直接影響案件審理結果。
    Thumbnail
    接下來第二部分我們持續討論美國總統大選如何佈局, 以及選前一週到年底的操作策略建議 分析兩位候選人政策利多/ 利空的板塊和股票
    Thumbnail
    🤔為什麼團長的能力是死亡筆記本? 🤔為什麼像是死亡筆記本呢? 🤨作者巧思-讓妮翁死亡合理的幾個伏筆
    在法律制度中,對於涉及各類犯罪行為的處置是非常明確的。本文將分享幾個法律概念,包括重利罪、肖像權、債權憑證、交保以及數罪併罰,旨在幫助讀者更好地理解法律如何處理違法行為。
    Thumbnail
    這是在閱讀完《失控的懲罰》,於108年間寫出的簡短又未能全面討論及詳述司法保護制度的研究小短文。 但我想時至現今113年,應該還有點參考價值,也可以比照對應現行刑事司法保護的制度是否卓有改善,抑或是傾向重刑重典之刑事司法政策。 壹、緒論 一、研究動機      我國近日在施政面上,與我國
    近日新竹市長的案件甫宣判有罪,引發各界議論,除了信者恆信的政治口水外,其中司法系統的弊端暴露無遺,也讓司法的含金量打了一個相當大的問號,首先檢察官在台灣的司法系統具有相當大的權力,甚至無視刑事訴訟法揭示的「無罪推定原則」的陋習行之有年,往往很多案件是用先射箭再畫靶的邏輯去自由心證,升斗小民的案件尚且
    Thumbnail
    行政爭訟所涉的行政法律關係種類繁多,準據法規多如牛毛,牽涉的法益異於一般私法爭訟,待證事實也千奇百怪,故舉證責任之分配法則、證據方法與調查程序及方式,亦與民、刑訴訟不盡一致。甚至,為追求爭訟事件所涉事實之真相,有時尚非依循一般舉證責任法則與證據方法所能獲得。 故最高行政法院109年度判字第44
    Thumbnail
    提供法律諮詢一段時間後,我們觀察到一個特殊現象。來問法律問題的人,常處於極端狀態。犯罪事實不是私人糾紛,影響涉及公權利,需要審酌各種證據資料才能認定。如何透過公證來保障自己無罪,是不可能的。需要與律師討論做準備,或在收到傳票後再討論該怎麼處理。
    Thumbnail
    前言 民法侵權行為係不法侵害他人權利之行為,屬於違法行為之一種,債務不履行固為債務人侵害債權之行為,性質上亦屬於侵權行為,而法律對於債務不履行既另設有規定,關於侵權行為規定於債務不履行自不適用。 是侵權行為與債務不履行之損害賠償請求權競合時,債權人自得擇一行使,僅關於債務人應負損害賠償責任,若於
    Thumbnail
    這篇文章討論了有關刑事判決書、緩刑及犯罪記錄的資訊。作者提到在法律上做出不當行為可能會導致經常被問及潛在罪犯的過去。內容還包括了緩刑期間內對良民證的影響,以及進入法院的案件如何影響你日後的生活。文章也談到了委託律師協助以爭取不起訴或緩起訴處分的重要性。
    Thumbnail
    同樣的狀況可能每個人獲得的賠償金皆不同,在訴訟結果出爐前,原告根本不可能知道自己提出的金額是否合理。但您的狀況並非個案也不是先例,加上司法院的判決全都是在網站上公開的,只要上判決書查詢系統輸入關鍵字,就能找到不少以前的判決,看看法官通常都是怎麼判的,就多少能夠心裡有數。
    Thumbnail
    遇到法律問題,多數人的第一反應都是求助律師。當然這的反應是正確的,但根據多數法律網站的諮詢經驗統計,有不少人的提問方向都是錯誤的。有很多人都把律師直接當成法官,劈頭就問「會怎樣判」、「有沒有罪」,甚至將滿腹苦水都倒給律師聽,彷彿只要「多博取一個人的認可」,就能直接影響案件審理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