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你的錢對話》之理財先理心最重要的1堂課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raw-image

前情提要:本人我是理財小白,這邊分享的內容或知識也許有可能會有錯誤,歡迎大家一起交流。身在現在這個艱苦的時代,不學理財真的不行。

這次要來聊理財相關書籍的讀後心得,這本書對我來說談的主要還是「你與金錢之間的關係」,比較著重在觀念,實用性可能偏少了一點(對我來說啦)。

另外,本書作者有其宗教信仰,而這本書裡面內容會有宗教信仰的內容,如果不喜歡的人可能就要思考一下,但可以學習與理解背後的觀念與價值觀

理財先理心的1堂課:探索你與金錢之間的關係

在我們的生長環境中,絕大多數人的家庭裡是不會教你如何理財,甚至在學校也不會教你如何理財。

本書提供透過兩個向度結合出四種類型的兒時影響自己的金錢觀念(如下圖),並且分別介紹不同類型的人要面對的理財課題。

raw-image

此兩向度分別為:觀察家人(父母)討論財務、理財問題是1.公開討論或絕口不提;2.討論財務時的情緒分為是緊張或平靜

就算是在同一個家庭裡生長的孩子,覺察到的可能也會不一樣,因此你跟你的手足有可能處在不同的象限類別中。

這些類別都是會流動的,不是固定的,也就是你現在可能是焦慮類,但經過學習與調整後,也許有可能變成有安全感類別。

雖然家庭會影響到我們對金錢的態度與關係,但本書強調的是我們可以透過方法(本書提到他們的方法是「循序漸進法」)改變與金錢的關係,前提是我們必須覺察到問題及承擔責任。

環境無法界定你,重點是你的處理態度

這本書提供一些量表(我覺得也不太算是量表),幫助自己覺察自己的金錢或理財的態度、風格。

如果自己是在向度的某一端,要學習平衡一點,因為任何一端都是過猶不及。

例如富足心態或匱乏心態,富足心態是相信自己的資源永遠足夠,太極端的情況就是太過樂觀,因此可能會做出錯誤的花費;而匱乏心態則是認為資源、金錢永遠不夠,極端的情況就是會過於節儉。

辨識出自己屬於哪種風格,然後盡量讓自己適度的往天平的中間移動,這是作者所要強調的。

《和你的錢對話》之結論

「錢只是生活的工具,錢不是萬能。錢不是你的主人,發財從來不是目標。我們的目標是把錢當工具,幫助你和你的家人按照自己的意願生活」

作者身在美國,而美國經濟體系的不同,因此美國較少有儲蓄觀念,並且大多數的人都欠下許多債務。

不太確定不同國家風情使用的理財策略是否需要調整,但我覺得這本書可以幫助完全沒有理財概念的人提升覺察自己與金錢的關係與恐懼,如果已經有概念,甚至已經有自己的理財策略的人,閱讀這本書可能會收穫比較少。

另外,如果因為經濟已經出了問題而開始想要理財,這本書可能也是首要先閱讀的,因為再多的方法或策略,我們都還是要先了解自己跟金錢的關係,探索背後的價值觀、金錢觀念才是真正問題解決的第一步,因此這本書可以幫助自己覺察自己對金錢的態度。

如同作者在做後提到的「錢只是生活的工具」,我們必須要思考想要過怎樣的人生,而達成這樣的人生的工具就是金錢。當然,我覺得時時刻刻覺察自己的消費是在追求什麼,例如追求他人認同?害怕永遠不夠?

不管你是哪一種性格或類型的金錢態度,重要的是讓自己平衡一點,不要太過極端,讓自己不處於金錢的恐懼中是件很重要的事情。

此外,除了理財觀念、覺察以外,或許養成好的消費習慣也是很重要的一件事,如何養成習慣呢?請看《原子習慣》(笑)。


4會員
34內容數
慢慢微(little)量分享,我是力(Li),會分享閱讀心得、自我成長、理財、投資理財筆記、生活資訊等。 因為喜歡閱讀,也藉由閱讀讓自己改變思維, 但常常讀完就忘記(笑),為了幫助自己更深刻的吸收,所以開啟部落格及撰寫文章。 由於有一份忙碌的工作,期許自己可以定期分享文章(希望可以)。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