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聯合國估計,2050年全球人口總數將攀升至97億,且將有80%的人口居住在都市中,屆時除了自然資源的耗竭,因過度開發所帶給環境的傷害,將明顯地反映在我們的生活周遭。世界末日的景況不再是科幻電影的題材,而是寫實小說靈感的來源,其中,農田的「瀕臨絕種」以及工業污染對糧食供應所造成的衝擊,將成為眾人將面臨的最大挑戰。
一次旅行中的意外發現
距離柏林圍牆200公尺,戰爭摧毀了一切,絕望盤踞這塊地長達60年,2009年Robert Shaw和Marco Clausen召集150人將這片廢墟清空,也將絕望驅散,他們向市政府租下這塊15座籃球場大的地,在眾人的耕耘下經營起了這「都市中的農樂園」---公主花園(Prinzessinnengarten),十年過去了,如今它是座農場、酒吧、音樂廳、圖書館、跳蚤市場、腳踏車修理站、堆肥學校、社區活動中心、養蜂教室⋯⋯等。任何想像在這都有可能成真,這是一個你我共有的空間。
做都市農場的緣起來自創辦團隊在一次古巴行中的發現,他們注意到古巴人居然直接在城市中耕種,這簡直顛覆了他們的想像,雖然不是家家戶戶都有冷氣、游泳池,但人們臉上的笑容卻是完全發自內心、毫無雜質的,這種感動促使創辦團隊回國後,勇敢地在柏林付諸行動,當時柏林經濟蕭條,四處都是空地,他們選中現在的Prinzessinnengarten,一塊許多弱勢族群居住的地方,決定以這塊地將四周居民連結在一起。
從無到有 一步一腳印
這裡一開始沒有任何專家進駐,甚至鮮少人知道在某個角落有個「農樂園」開張了,創辦者都是自己摸索,花園和耕耘者一同成長,擁有各個族裔身分的民眾也貢獻出他們家鄉特產,其中,光是土豆就有多達15項品種。而現在,作為柏林少數的城市農耕基地,農業專家常常在這裡舉辦講座,包括育苗、堆肥......,講座將周遭的人聚攏在一起,緊緊地串在一起。
這片土地沒有主人,這是一片任何人都可以自由進出的公共農耕地,現在,每個星期來此的「即興」灌溉者、表演者超過百位,某個午後,喝著自釀啤酒、吃著小農沙拉、享受鄉村音樂,臨走時再為自己種下的植物灌溉,愜意的步調讓人難以想像自己正身處在一個國際大都市。
在Prinzessinnengarten裡,也常看到周邊學校老師帶領學生出來,讓孩子親身體驗農耕生活,這座花園總是為大家帶來喜悅,在自家廚房烹煮自己親手種下的時蔬,和左鄰右舍「以菜會友」,分享、互動、親子……花園這片樂土,早已不再局限於耕種本身。
低碳柏林 從這開始
Marco形容花園的經濟價值只能靠餐廳酒吧支撐,但社會價值卻遠遠超過,Prinzessinnengarten成功的在城市中啟動了埋藏在人們內心對環境的連結,那是從遠古時代,當人類還過著採集生活時就牢牢鑲嵌在我們基因中的本能---對土地的依賴。
人們也在此重新與土壤發生心靈上的交流,更別提那一間間教室中代替教科書讓學生體會到「活」的大自然,你在哪座城市可以在街上瞧見數百種植物?甚至,十五座籃球場大的都市農園讓這裡夏天比商業區涼爽了三度,看過正負2度C的朋友一定知道3度C的溫差有多大的不同。
花園的收入來自市集上販賣的有機食物及園內的餐廳酒吧,輕鬆地達成了「自給自足」。這種封閉式的循環,循環經濟的核心,就在這塊6000平方公尺的土地上實現了!
資本的入侵 市民的逆襲
然而,這社區重生的過程卻差點被政府喊卡,2012年,國內經濟復甦,國際資金湧入柏林,負債累累的柏林市政府急欲販售這塊土地,3年來培養出的社群此時派上用場了,養蜂人、酒保、師生甚至附近的左鄰右舍,全都出動了!連署單上三萬個名字,一個也不漏,在在代表著他們對「農樂園」的渴望,宣示著人民對政府的不滿,琴硬的反對聲浪迫使市政府不得不停下腳步。
一場農園革命將在都市中掀起,不僅僅在德國,紐約、舊金山、上海都開始有類似活動,柯文哲市長也在台北市推動田園城市計畫,農業,會不會與都市生活的未來共好?人們能不能走出冷氣房擁抱另一種生活?這些問題,等著你們用行動來回答!
作者:賴澤霖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