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免俗的,一個地方總有個名稱,好讓人可以了解你去了哪裡,而這裡被稱作「拉達克」(Ladakh),是隘口(通過、通道之地)的意思,對我而言,這裡是眾神與人共處的國度。
那麼這又和西藏有什麼關聯?讓我試著說明一下這個饒口的命題。
在西元7世紀,青藏高原出現了歷史紀載的第一個政治實體——吐蕃,在此時又或更早之前,在印度次大陸北之巔、世界屋脊東緣以西,有許多的遊牧民族逐水草而居於此。這些部落時而征伐、結盟、游離四處,沒有一個確切的疆域,強盛時可以為朝或幾個聯盟;衰弱時隱匿在異族統治之下。
當時,「象雄」就是比吐蕃王朝更早(兩者並存過一段時間)的一個部落聯盟,歷史上它存在的時間與空間有不同的主張,大致上位於今日克什米爾地帶到巴控巴提斯坦、拉達克、尼泊爾、部分西藏等地區。
和許多族群融合的過程一樣,難免結合又分離,加上部落遷徙、征伐、時而散布四處、又忽結派並行的文化特性,生活習慣、語言、宗教也相互影響。
我們現今熟悉的西藏文化,就漸漸萌生於這些部落聯盟的日常生活之中。詳細的故事就如同喜馬拉雅高山與溝壑般被時間白雪所塡覆,有待考古、田野調查及歷史文本的研究。
就拿宗教來說,在佛教尚未傳入此地之前,這裡的部族包含吐蕃王朝在內信仰「苯教」,一種類似薩滿教的原始宗教。由於時代的變遷,印度的佛教傳入吐蕃,在幾位君王任內興起、推崇佛教,藉由宗教削弱強勢部族的權力或是族裡的異議份子;像許多我們熟悉的歷史一樣,在位者為了掌權會施行一些政治手段,在這裡指的就是打壓當時逐漸系統化的苯教信仰,也可能反過來,採行壓抑佛教的政策。於是一代代,佛苯兩教相互碰撞,相互排斥對立。
面對佛教興起,當時某些苯教經典以佛經方式再編纂,「重新出土」創造傳說,以鞏固苯教正統性,以和佛教的抗衡。但在佛苯勢力消長後,佛教吸納苯教鬼神成為護法,宗教故事揉合了鄉野傳說,以此教化平民百姓,彼此互相攻防,卻又逐漸融合。
到了近代,佛教體系成了主流,現今呈現在我們眼前的就是所謂的「藏傳佛教」了;苯教的影子被吸納或依附在藏傳佛教中,找尋這種埋藏在另一個宗教裡的宗教、以另外一種文化包裝的文化符碼,就如同是在猜謎一般,你可以從漢傳佛教的觀點來套疊到藏傳佛教上,便能初步判斷佛苯曖昧的分野在哪裡,待我日後來分享。
說起廣義藏傳佛教(包含正統佛教與類西藏民間信仰)興盛的區域,則不限於當今西藏版圖之內,而是東起內蒙古草原、西至喜馬拉雅之巔、深入喀什米爾地區的部族,都可以發現這種信仰經年累月的積澱及影響。
回到拉達克,在二十世紀中期,印巴分治、中印邊界戰爭之後,這一塊褐色糕餅最後是落在印度境內了,遠在山的另一頭,恰好躲過了解放西藏、文化大革命種種的歷史事件,之後反而成了比現代西藏更為西藏的鄉愁之地了,所以我認為這裡既是西藏也非西藏。
而我就是到了這裡,從名為通道的地方,開始展開觸角細微觀照,慢慢咀嚼品嚐這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