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周偉航:啟動《渣誌》,從媒體專欄拘束器解放的人渣文本

2016/07/18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在大學教書,偶而出現在電視政論節目中,每週固定有六個專欄,是目前時事評論圈產量最高的作者之一,他是周偉航,更廣為人知的名字是「人渣文本」
從 2012 年開設「人渣文本」部落格起家,2013 年以一篇〈大學生應該避免的事〉竄紅,周偉航筆鋒犀利幽默、貼近年輕人的語言而備受人們喜愛。哲學背景、政治選舉圈實戰出身的他,各種議題信手捻來就是篇文章,在網上經常可以看到他以那嘲諷、戲謔甚至有點白爛的風格針砭時事。
媒體、出版業一向流傳「如果想害一個人,就叫他去辦雜誌」的說法,而人渣文本周偉航竟然想要要出來搞個「一人雜誌社」?而且這本《渣誌》,不再只是被一般網路及平面上常見的短小時事評論,而是轉而走向較長篇幅、深入論述為主的知識型媒體。
經常在網路上開罵、酸度破表的人渣文本,這次來做《渣誌》不罵了嗎?放棄譁眾取寵、走了這條不那麼討喜的路,《渣誌》有什麼魅力?一起來聽聽人渣文本怎麼說吧!

問:為什麼想要辦《渣誌》?「一人雜誌社」的計畫真的可行嗎?

我曾經在大學辦過的非法學生報紙《第一大報》,雖然後來當年夥伴各奔東西,不過辦一個比較小型的媒體一直是我和我朋友共同的想法,一直就想著如果將來有機會就要來辦個小的媒體。
現在網路新媒體的形式已經開始成熟,我認為這是一個機會,我們可以用網路滋養新媒體、傳統紙本,而在這樣的狀況下會牽涉到訂戶問題:是不是真有這麼大的市場?我認為這是可行的。
在評估新媒體營運的時候,我發現廣告利潤正在迅速削弱,傳統稿費形式其實並不是良性的經營模式。實際上大多數現存網路新媒體目前的文章素質不斷下降,炒作的議題也非常類似,大家只是在追求新聞的熱點,但並沒有提出任何深入的分析,這可能會不斷削弱市場存續的價值。因此我想回歸傳統雜誌訂戶或選購戶的這種形式,讓作者和消費者能有更直接連結,減少中間經營管理成本的損耗。
另一個原因是寫作自由上的考量。因為一旦牽涉到愈來愈多環節,比如出版要經過編輯、總編、社長等等各種環節的時候,都會影響到一個作品,作品和作者本來的想像之間,可能落差會愈來愈大。《渣誌》就是為了保留自己創作的空間,能夠去探討一些儘管短時間內熱度沒那麼高、但長時間來說有價值的議題

問:《渣誌》是怎樣的雜誌?會囊括哪些主題?有過去沒有嘗試過的新領域嗎?

第一年預期推出大概50-60篇網路文章以及兩本紙本《渣誌》,基本上內容屬於我一個人主控操作,那是讀者基於對我的信任才會訂閱。
大多數網友認識我,可能是透過時事或政治分析,政治這一塊本來就是我長期在經營,而在學術上我也從事運動研究、流行文化研究以及宗教經營研究。所以在《渣誌》中也會放入這樣的內容,並且會更加地深化、強化去探討。額外多出來的新領域老實說也是我的老本行,我想去分析兒童文本,包括從童話到兒童娛樂的幼教節目。
台灣雖然存在「兒童哲學」這樣的領域,不過那是偏向哲學家個人的敘事,對於現成文本的分析比較少;哲學家傾向「製造一個文本」,而不是探討現有文本中的倫理學問題,所以我覺得這是比較值得開發的新領域。
特別是隨著第一個世代的網路使用者已逐漸步入婚姻、甚至有小孩的時候,他們嘗試運用自己的知識去掌握幼教文本,但卻發現他們不太了解文本這些文本是大人設計出來給小孩看的,但這些文本對小孩有什麼幫助?會造成什麼長期影響?這都是過去沒有什麼人在探討的。我想在這個領域做新的開拓,而在接下來也會考慮把流行文化文本納入,發展更全面的分析,可以期待接下來的發展。

問:《渣誌》的寫作策略是什麼?跟你在其他媒體的專欄有什麼不同?

《渣誌》上的寫作策略非常明確,就是以議題為主,把一件事情談得非常地完熟,非常精深,可以涉及所有面向。也就是說這個文本可以作為某種程度的參考資料,不管是學術性的或一般知識認知性的都可以。
在外一般寫作時事專欄類型的寫作,由於即時性非常強烈、又要承擔流量上的需求,所以可能沒辦法談得很深,一般會刻意帶有一些比較隨意、挑釁的語氣,希望激起一些浪花的感覺,所以文章的即時性很強、相對的壽命也很短。雖然不代表第二年看就會是錯的,但這可能時間一過,就會失去吸引讀者的效果,也因此有時候發稿時間只要稍微晚個一兩天,差距就會非常巨大。
我也嘗試想要寫一些可長可久的深度文章,但這牽涉到媒體方內部的編輯策略,所以我作為作者就只能配合。而在《渣誌》中,我是可以完全掌控的。當然在《渣誌》內還是有保留「內參檔案」(六月號七月號)這種比較即時性的文章,仍會保有一定的彈性和一定的厚度,相對來說我覺得比較能夠兼顧。
另外,《渣誌》可以針對訂戶作為對話對象。傳統的專欄寫作為了要追求比較廣泛的讀者面,所以想像的是一個不特定大眾、面目非常模糊的群體;但一旦對象落在訂戶,就可以掌握訂戶的年齡、身份、學歷甚至特定的喜好或偏好等等。網路非常方便,要做讀者服務其實非常快的,在這樣的狀況下,互動性會更加強烈。雖然新媒體的特性已經是互動,但如果採用訂閱制,可以形成更緊密的交流,讀者意見的反饋會進一步影響寫作者接下來的寫作方向。

問:《渣誌》的寫作深度會不會很難懂?對一般讀者造成障礙?

很多學者之所以很難切入新媒體這一塊的原因,是在於無法把一般表述性的學術語言,也就是無法將論文的典範(paradigm)準確轉換成一般人可以看得懂的話語。其實這樣的困境不是現在才出現,大多數的大學教授也會碰到類似的一個問題,就是是他在研究和教學上的割裂,也就是他的研究成果很難透過教學轉換出來,學生經常會覺得聽不懂老師講什麼。
目前來說,台灣絕大多數的讀者都已經讀過大學,能接受某種程度的學術語言,比起前幾個世代其實高出非常多、也懂非常多符號,所以我覺得原則上,社會上已經建構出有足夠閱讀力的讀者,剩下就是要如何用相對應的東西,去滿足他們對知識進一步的胃納。
我接下來的深度撰寫,會從包括教學展示等各方面的課堂展演,去轉換成新媒體文字的形式來表達,實際上的內容深度會有,但表達上的難度基本上就是大學課堂上的難度,我想只要有高中生的程度其實就不難掌握,甚至對一般國中生也不會太困難。或許相對來說,45歲以上的長輩可能會有點難以掌握,但我認為這些東西都是漸進的,只要他對這個主題有興趣的話,實際上進入我所談論的內在部分就不會有太大的困難,但就是要花些時間。
photo source: Pixabay CC0
(編按:前一段中,周偉航延續了〈被知識拋棄的世代〉的說法,但顯然對他而言,45歲以上的世代也能好好去求知,這是他接下來談到的倫理學「德行論」的立場。)

問:內容上有什麼特定的意識型態或立場嗎?

大多數媒體都想要強調所謂的客觀性,但我當初在《第一大報》創報的時候,想的是要展現個人意識形態,而且非常強烈,你不爽就不要看。所以《渣誌》其實有很特定的立場堅持,包括像是社群主義、倫理學上的德行論,或是在某種程度上沒有辦法那麼樣的左派,而是會有些輕微的右派色彩,這些都是很鮮明的。
但這不表示我們是強烈絕對不改變立場 。社群主義或是德性論這些立場都是所謂「相對主義」風格比較強的,因此會保有相當程度的彈性,甚至以這種彈性自傲所以其實我並不會有那樣特定的堅持,針對實質具體的議題,只要你能駁倒我個人立場的話,或許我也會在議題系列的最後把其他人的意見收納進來,稍微去修正系列當初可能比較強硬的一些立場。這是一個發展性的文本,而不是已經預設好立場,在這裏是允許對話、允許溝通的

問:《渣誌》如果是個互動的發展性文本,會不會開放納入其他人的文章?未來的發展會是如何?

目前的「渣誌內參檔案」(六月號七月號)保留某種新聞採訪的型式,我會去請教一些業界專家或擁有內幕的人士,所以可能會有些對話式的紀錄。等看看大家對於這樣形式的接受程度是如何,接下來會再提出一些對談形式的現場稿,也可能會找一些學者專家慢慢引進來寫。至於接下來,是否發展成可以包容更多意見?或找讀者來參與?我認為那個時候已經超越《渣誌》的形式了,這可能會往下一個媒體的方向去發展。
《渣誌》如果要擴大成大型媒體,或是有外稿記者、特約撰稿者其實也是可以考慮的。但目前會先養大《渣誌》的讀者群,他們願意接受這樣的付費形式、包括紙本和網路的互動形式之後,再來看這市場有多大。或許未來在資源非常充足的情況下,可以做的不只是半年刊而已,也能做成某種日報的形式,比如每天只做一個新聞,提供足夠多的內線,形式可能是採用外稿,讓一些線上的記者去寫一些在社內不允許寫的一些內容。
下一個媒體?現在說「敬請期待」會不會太輕率呢?總之,好好享受在《渣誌》努力去寫到一百分的人渣文本・周偉航吧!)

文:蔡宜蒨
編輯:陳大中
封面圖片:周偉航提供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200.2K會員
1.5K內容數
哈囉,歡迎來到方格子 vocus 的官方沙龍! 在這裡你可以參與方格子 vocus 的發展旅程,接受到所有關於 vocus 的最新動態,包含平台重大功能更新、活動消息、各房間發佈的最新內容,甚至是徵才資訊等等,現在就按下「加入」,與 vocus 一起展開精彩的創作冒險吧!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