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ristian Dior:夢幻裁縫(上)

2017/12/04閱讀時間約 10 分鐘

今年暑假有一個展覽,在開展的第一週,我就接連著去看了二遍。看二次的原因是展覽空間超大,而且展覽內容豐富、展品非常地多。在人群中擠著、排著隊一件一件作品看,一個多小時也不過走馬看花。這個為了慶祝Christian Dior成立七十週年的特展從今年7月5日開始,將展到明年1月7日。

 

這個展覽的法文名稱Couturier du rêve,意思是夢幻裁縫。在法國諸多服裝品牌中,香奈兒、浪凡、聖羅蘭、高提耶等,沒有一個品牌像Christian Dior一樣,受到法國人高度的愛載與敬仰。因為Christian Dior沒有香奈兒在二戰中與德國軍官勾結的歷史,相反地,Chritian Dior的家人(妹妹)在二戰德國統治時,是地下反抗軍。而Christian Dior在戰後的名聲更高於戴高樂將軍,因為他將高雅的法式品味重現,受到美國人的熱烈歡迎。這讓戰爭時期低迷的法國人心,似乎又重回了榮耀(註一)。

 

展覽入口處投影出Dior精品店風格的建築立面和服裝秀影片,是一場極富聲光效果的預告。

 

生長背景

 

展覽從Christian Dior的家庭背景說起,Christian於1905年在法國北方諾曼第海邊小鎮Granville出生。如果說Christian當時是含著金湯匙出生也不為過,因為那時他的家族擁有非常有名的洗衣粉與漂白劑品牌。當時Dior這個名字還不是奢侈品,而是印在袋子上的大眾洗滌劑。

 

Dior家族在Christian五歲那年搬到了巴黎,從此Granville這個海邊的別墅就成了Dior家族的度假屋。直到一次大戰時,整個家族又遷回來這裡避難。所以Granville這個小鎮,至今都還保有這個海邊別墅,粉紅色的房子現在是Christian Dior紀念館。

 

第一個展間展出為數不多的Dior家族相關資料,還有Christian Dior早期的手稿。

 

戰後馬上回到巴黎的Christian Dior,身處在法國歷史上藝術發展蓬勃的瘋狂年代(註二),和許多的藝術家、詩人等友好,與Max Jacob、Jean Cocteau等人交往。此時貴公子Christian的媽媽看不下去了,要求他求學上進成為一名偉大的外交官,於是Christian便進入法國著名的政經學院Science Po求學。但是入學三年後,還沒有得到文憑就休學了,公子哥兒Christian轉而和朋友合夥在巴黎開了家藝廊。

 

當年23歲的Christian,其實夢想當個建築師或音樂家,最後卻決定與好友合開藝廊。和父親說明心中想法後,Christian的父親答應給他開藝廊所需的資金,但條件是Dior家族的名字不能出現在藝廊的任何相關活動中。

 

開藝廊這件事情,完整的說明了Christian Dior的服裝設計靈感與整個品牌至今都受到藝術影響與啟發的設計概念。當年23歲的Christian與朋友合開的藝廊中,展售的都是二〇年代的當代藝術,透過展售當時已經有名氣的藝術家如畢卡索、布拉克、馬蒂斯、杜布菲等作品,Christian結交當時不甚有名杜象、達利等藝術家。達利最著名的超現實畫作「記憶的延續」(俗稱軟時鐘)在法國的首次亮相,就是在Christian Dior當時開的藝廊。

 

所以展覽的第二個展間,就規劃成藝廊的樣子。參觀者像是從掛有路牌的街道,走進藝廊。進了藝廊,可以看到當時展出的藝術家的作品。而這些藝術家,現在都是藝術史上的大師級人物。由於來參觀展覽的人,多是對服裝或時尚有興趣而非藝術,這個展間是整個展場人最少、最不擁擠堵塞的地方。

 

掛有巴黎路牌的空間,模擬成街道看進藝廊的樣子。

 

透過藝廊的玻璃,可以看到藝廊裡面的人正在看藝術作品。

 

達利著名的半身像作品。

 

服裝大師

 

Christian Dior的藝廊成立於1928年,隔年就開始了歐美經濟大蕭條時期。他的母親在1931年去世,之後他父親又因為投資失利而破產,家族在諾曼第的老宅也得變賣。Christian的藝廊苦撐六年後,到1934年結束營業。為了變現,Christian將藝廊所有的作品低價售出。他後來曾經自嘲說:「要是我那時留下一些畫作到現在,那我的家族就能又有錢了。」可見得他當時對藝術作品的眼光與品味多麽不凡!

 

家道中落又遇到經濟大蕭條外加第二次世界大戰,Christian Dior有十年的時間都是靠他以前交往的朋友們接濟,像是一些曾經比他還窮的藝術家或演員。他們發現Christian Dior有畫圖的天份,推薦他畫一些插畫、手稿,販售給當時的服裝設計品牌或帽子飾品品牌等,同時也幫《費加洛報》畫一些插圖維生。幾年後,Christian Dior畫的手稿甚至成功賣給了Nina Ricci、Balenciaga等品牌,並且在幾位服裝設計師的門下工作,展現出他不凡的服裝設計才華。

 

Christian Dior於1942年時,為服裝設計師Lucien Lelong繪製的服裝設計稿。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Christian Dior認識了當時的棉花大王Marcel Bussac。棉花大王大力鼓吹他用自己的名字成立服裝品牌。在投資了七千萬法郎成立Christian Dior服裝品牌後,棉花大王也因為Christian Dior的設計賺了不少錢。因為一般用3米布做一件洋裝,而Christian Dior用20米布做一件洋裝。Christian Dior設計的服裝,讓這位棉花大王賣了不少布料。

 

之後Christian Dior迅速以他高雅的法式風格在美國大紅,當時著名的女星瑪麗蓮夢露、伊麗莎白泰勒、瑪琳黛德麗等都只穿Chritian Dior設計的衣服。當時還有一句話說:「沒有Dior,就沒有瑪琳黛德麗。」因此在展覽的第三個展間,展出非常多名人穿著Dior的照片,或攝影大師的作品。不過礙於版權問題,這個展間禁止拍照,就請大家上網找找照片了。

 

因為喜歡藝術,Christian Dior的服裝設計元素中有非常多藝術作品的概念。從Christian本人,到後來其他的設計師,藝術是整個品牌非常重要的核心價值。

 

 

Gianfranco Ferré於1995年秋冬的高級服(上),概念來自André Derain的畫作「彈吉他的小丑」。

 

John Galliano於2005年的秋冬高級訂做服Madeleine,受到Giovanni Boldini肖像畫的影響。

 

Raf Simon 2012年秋冬的高級訂做服靈感來自美國藝術家Sterling Ruby。

 

品牌色譜

 

巴黎裝飾藝術美術館的展覽中,策展常見的一個手法就是用色譜的方式,將豐富的設計或物件展示出來。當我們看到一大面牆用各種不同的物件分出七彩的顏色時,往往忍不住驚嘆。 Christian Dior品牌下面商品數量甚多,從服裝、配件到香水化妝品等,讓Dior的品牌色譜非常豐富,用了近乎二個展間的空間,並且擠滿了參觀的群眾寸步難行。

 

這個色譜一樣的展間,用Christian Dior的一句話做開場:「一抹顏色就能改變你的外表,祖母綠的方巾、鮮紅的洋裝、亮黃的披肩或皇室籃的手套。」

 

白色,有服裝、香水包裝、服裝照及各種Dior的白色物件。

 

灰色的部分,有一頂調色盤帽是Dior服裝史上非常著名的設計。

 

粉紅色。

 

黃色系。

 

紅色系。

 

金色系。

 

藍色系。

 

紫色系。

 

酒紅色系。

 

Dior彩妝史

 

Dior的服裝以藝術作品為靈感,在彩妝也有著前衛的創作理念。第一位將Dior彩妝推向藝術巔峰的是Serge Lutens。他出生於1942年,25歲就成為Dior品牌化妝品的視覺創意總監。他以日本歌舞伎和中國戲劇為發想的創意,讓Dior的化妝品牌成為一門藝術,在紐約古根漢美術館等全世界展出。在我小的時候,資生堂化妝品有一系列像藝妓一樣的視覺影像,強烈的視覺在小孩心中也能引起共鳴效應。這一系列資生堂的視覺影像,就是Serge Lutens離開Dior之後為日本資生堂公司的創作,至今雙方都還有合作關係。

 

在八〇年代接手Serge Lutens掌管Dior彩妝藝術總監之位的,是越南裔的Tyen。Tyen十六歲的時候來到巴黎,進入巴黎藝術學院攻讀建築,卻意外的成為巴黎歌劇院的彩妝總監。Tyen的加入,讓Dior的彩妝除了藝術性,更加入了戲劇性的元素。Tyen的視覺影像著重在眉眼之間,因此他在1984為Dior研發出全球第一隻藍色睫毛膏,在只有黑色睫毛膏的年代,是曾經維持好久的最佳銷售商品。

 

在2014年接手Tyen,成為Dior彩妝總監的,是來自比利時安特衛普的Peter Philips。有著布魯塞爾皇家藝術學院與安特衛普皇家藝術學院的學歷背景,Peter Philips最早在巴黎的工作,是為同為比利時人的服裝設計師做彩妝造型。受到英國藝術家John Stezaker、克林姆與Man Ray的影響,將臉當成一個雕塑品,Peter Philips有拼貼式的彩妝風格。

 

雜誌紀錄

 

Dior的服裝上過多少雜誌封面?這應該是一個數不清的數字。展場中利用樓梯的牆面,放了一整面牆的全球時尚雜誌Vogue、Bazaar、ELLE等以Dior服裝為封面的雜誌。近六米高的雜誌光牆,光是陳設方式就很時尚,是各大部落客、網紅網美拍照的地方。

 

 

一整面牆以Dior服裝為封面的雜誌。

 

 

 


(註一)出自於法國時尚歷史學家Florence Müller展覽引言。

 

(註二)法國歷史上俗稱瘋狂年代,始於1920年,結束於1928經濟大蕭條前。巴黎人於一次世界大戰時,基於對戰爭的反動,仍照常追求藝術與享樂。一次大戰結束後,各種藝術、音樂、舞蹈、戲劇、運動、服裝與文學等來自他國的影響在巴黎蓬勃發展,超現實主義、爵士樂、環法自由車賽等都是瘋狂年代的產物。

    何桂育
    何桂育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