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對自己前途的選擇,是基於對某些英雄的崇拜?還是基於你對該行業的一貫認識與熱情?讀了華倫・巴菲特的傳記,就想成為投資家?讀了比爾・蓋茲的故事,就想進入軟體工業?聽了馬雲演講,就將自己定位為下一個電商巨擘? 因「英雄崇拜」而去做打算,會有好結果嗎? 小時候學校會每年選「模範生」,學校以為這樣搞搞,其他學生就會跟隨這些模範生學做乖寶寶。社會上也經常有所謂的「模範母親」、「模範父親」的表揚,都是企圖在建立榜樣,因為大家都相信,人類喜歡向好榜樣學習。這與以前中國大陸文革前後「學習雷鋒」,閱讀《毛語錄》,都是不同程度但異曲同工的英雄崇拜。 1957年,當華人世界與歐美世界的生活水平還有差距的時候,楊振寧、李政道贏得了諾貝爾物理獎。這個消息傳來,振興了所有華人的信心,也即時塑造他們兩位成為華人的民族英雄。 以前被當作晦澀冷門學問的物理系立刻搖身一變成當紅炸子雞,大家趨之若鶩。物理系真的那麼好嗎?在歇斯底里的英雄崇拜氛圍裡,有誰質問物理系的出路為何(它當然是萬分崇高而只有金頭腦才讀得起的科系)? 回想當年所有崇拜諾貝爾獎而進入物理系的高材生,做出選擇之前,是否以為跟著楊李二位進入物理系,自己才算是光宗耀祖的頭等人才?因為媒體這樣說,國家這樣說,坊間當然也就跟著這樣說了。 在當時崇拜諾貝爾物理獎的氛圍內,高材生為了維持自己仍是高材生的虛假形象,物理系就變成非選不可的唯一選擇選項。可以這麼說,他們做這些選擇,並非是自己內心熱愛這個選擇,而是以為,這首先可以彰顯自己的優秀,再來是以為自己以後也會是他人崇拜的傳奇偶像。 憑什麼我可以這樣說? 因為我認識非常多位當年就讀物理系的高材生,畢業之後除了少數留任學校教授之外,大多數都轉業到電機、電子、資訊、控制等工程事業或航空工程。我直接問他們,既然畢業都從事工程事業,當年幹嘛跑去讀物理?他們的回答也都很直接:「因為當年所有最聰明的同學都選物理系為第一志願。既然我也是最聰明的,當然就必須進入物理系。如果我真選了工程,肯定會被人家誤以為我是二流的」。 我不說這個回答對不對,但它絕對反映了這些高材生對楊振寧、李政道的崇拜心態。 神風特攻隊:「崇拜」扭曲人的價值判斷 說到崇拜英雄,它還真是塑造每個人內心渴望的主要因素之一。 最近我常看Neiflix上關於二次世界大戰的紀錄片,其中有很多講到日本神風特攻隊的故事。我想,天底下大概沒有比崇拜日本天皇,盲目到群體自願拋頭顱灑熱血更荒謬的崇拜了。 崇拜,單純的說,就是個人選擇他們意念中最嚮往的偶像,然後把偶像投影到自己身上。崇拜的起源還挺複雜的,並非某樁消息或某樁單一新聞就能造成群體崇拜。崇拜,其實有很多是有心人在幕後操縱,透過媒體擴大渲染「造神」,造成群眾歇斯底里失去理智地捨身追隨。二戰時期的日本天皇與納粹希特勒也不都是這麼一回事? 年輕人選擇駕飛機自殺,自殺時還吼叫「天皇萬歲」,我胡亂猜想大概有幾個原因: 他們盲目認為所謂「天皇」,是擁有超過他們本人價值的神仙般英雄。 他們盲目深信自己在做家人師長朋友社會都讚賞的事。 他們盲目相信自己的犧牲會受到天皇與長官的注意與感恩。 他們在軍中嚴密結構裡,無法不受到同輩與長官的壓力(尤其當年在打仗)。 他們除了遵照命令之外,似乎別無他途? 那個年代,他們整個民族都陷入這個精心打造的謊言團裡。家人國人都跟著國家的宣傳以訛傳訛,說你存在這個世界的唯一目的,就是要為天皇犧牲。長官咄咄逼人地灌輸年輕飛官,你不自殺攻擊,如何回來面對同袍與隊友,如何給水深火熱中的民眾足夠的交待? 60年代與70年代的高材生認為進入物理系,他們就可以和楊振寧、李政道一樣光宗耀祖,他們才會繼續扮演國家第一流人才的角色。讀者們,你不覺得這和神風特攻隊以為駕自殺機攻擊敵人就可以讓他流芳百世,雖然激烈層次有異,但豈不是殊途同歸的類似謬誤? 選擇你的事業,以崇拜行業英雄為出發點固然不錯。楊李二位到美國留學的年代,華人還被認為要不就是洗衣工餐廳跑堂,要不就是實驗室裡的高級工,所以他們選項不多。但現在時代背景不同,你可以選擇的途徑應該比他們多了。 原文收錄於《從小玩到大,一路玩到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