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得不感嘆對岸生活美學之粗糙,除了經濟上的考量外,另一部份是文化基調的問題。台中,都市更新依舊水深火熱,這次回來,不看商業蓬勃發展的軌跡(講白了就是炒地皮),雖說沒有實際走訪穿梭每個巷弄,不過還是能談談這塊從小長大的土地。
好久沒回來,這陣子多了很多選物選品店,小店反向林立,飲食育樂、生活美學,都在巷弄裡逕自長成,與土地、生活所共譜的文化脈絡,褪去型錄宣傳的概念,更像是談論「經營」與「維繫」溫度的初衷。
而這些正能量展開的獨立事業始源於台中市的西區。
說到這陣子代表性的文創產業,那一定就是審計新村了。審計新村是1950年代省政府遷移至台中以後,第四個完工的官員宿舍,凍省以後荒廢許久,但在我高三時發起了「小蝸牛市集」打響知名度,加上地理條件優良,人氣很快超越了霧峰的光復新村(根本就沒人)以及南投的中興新村。
但在審計新村之前,西區的拓張其實始於2011年的「綠光范特喜計畫」。起初草悟道與勤美術館經營有成,以文創及藝術空間形象經營的有聲有色,隨後中興街一帶老屋再造,最有名的當屬七間甜品店共構的「甜點森林」(這也是台中甜品店的起源)以及街角的新手書店。
不過這些地方基本上依舊大同小異,講白了,文創產業,除了要有美感以外,更重要的是「文化」這兩個字。但文化賺不了錢,於是多的是徒具形式,沒有內涵的實體店面。(看看公益路整排輕井澤相關的日系火鍋店)
所以很驚訝五權五街一帶的土庫里能有一點復興的跡象。
小時候在東興路唸幼稚園,五權五街是出了名的高級餐廳,前幾年由於經濟重鎮轉移,許多餐廳也遷徙至上述提及的草悟道延伸至中興街范特喜以及公益路一帶,(比如誠品對面的南瓜屋),沒搬的早就倒光光了(比如董至成開的客家餐廳)。
這次回來,原本只發展靠中興街一帶的土庫里,現在近向上路那一塊雖稱不上完全開發,但已經有一點微型復興的跡象了。以五權西路為主幹線,最具盛名的當屬Cameza這間結合攝影、生活選物及北歐傢俱的選品店,甚至Cameza曾推出屬於自己的選品雜誌《Cameza zine》(但個人覺得位於對面的Bonbonmisha法式雜貨店也不錯),而田樂餐飲集團更是將原本位於北區放送局的〈春丸餐包〉遷移至西區,還大手筆一次開了兩間。
關於西區的美學,其實還包括了歷史文化的層面。林森路有著將舊台中監獄重新經營的日式六藝道禾文化館,旁邊有動漫彩繪街(個人覺得沒啥特色)。市役所與台中州廳都是日治時期的巴洛克式建築,遑論台中國美館與草悟道的勤美術館作為現代美學代表當之無愧。當然拉,多數房舍老舊跟產權結構複雜是一大問題,可是只要能克服這些,未來勢必會有很好的發展契機。
一片錢潮的發展中,西區還是有令人落寞的一面,例如最早做文創改革的忠信市場,現今存活的實體店面寥寥可數,或是當年繁華熱鬧的精誠商圈,已經有「產業虛胖」的現象(竟然連春水堂都沒人),看看向上國中靠近英才路一帶,當年大排長龍的soft metal也不復存在,現在能撐得下去大概就剩CJSJ了。
總之西區,說新不新,說舊不舊固然尷尬,但這個地段畢竟雜揉了不少文化,今年金典綠園道推出的第六市場,五月與自由人藝術公寓合作,在逛傳統市場的同時還能注入一點人文氣息,感覺頗有機會發展成下一個士東市場的,土庫里雖然還無法與民生社區比擬,但也許有機會發展成為下一個步行街的淺力。
草悟道、國美館、審計新村,一條龍的文創發展,其實還是有待進步的,如果能結合這陣子頗受好評的綠川整治,以及高架化的捷運政策,形成西、中、南區的產業金三角,那城市的美學才能真的稱得上「起步」。
蔣勳曾指出:為什麼許多外國人來到台灣,對台灣城市沒有印象?因為我們的城市是一個不斷消除記憶的城市,所以拉,下次到台中市區,除了一中逢甲東海草悟道宮原眼科,其實你可以有更多的選擇。
0811 台中
寫是寫西區拉,不過個人更看好中區的發展,ㄏ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