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大稻埕為臺北最繁華的物資集散中心,以茶葉與布料的貿易為主,留下許多歷史建築、傳統藝術、民俗文物和名人故居,這些文化資產在近年刻意的保護下,透過各式節慶活動、美食小吃與民俗信仰,重新活絡商圈巷弄的經濟發展,也是海內外遊客指定造訪的景點,如:霞海城隍廟的月老求紅線、永樂市場內繽紛多樣的花色布匹,還有慈聖宮廟前的小吃一條街。

▲ 別忘記彎去小巷感受它的迷人風情
若是想要認真走一回,細細品味大稻埕的人文風采、生活氛圍,短短的一整天是不夠的。挺喜歡走讀系列的導覽行程,透過感官的內在體會,空氣與時光的沉澱,聆聽我所不知道的往事,在山牆、窗櫺、街屋的生活細節中,發掘醞釀其中的感動,這些生命刻痕的交會,在散步足跡譜下對話的篇章。

▲ 香火鼎盛著名的霞海城隍廟(臺北市市定古蹟)
歷史懷舊主題的洋樓商行,往往有些都市傳說,除了閱覽書籍文字,聽聽達人的 Podcast 介紹,親自走一趟更有視覺饗宴的收穫。突然有一大段空檔的下午,本來想去《郭怡美書店》朝聖,結果搞了烏龍走錯地點,才有機會在南街 4+1 巷(咖啡街、職人巷、布料街、歌謠巷、廟前街)悠悠晃晃享受散步的心情。至於其他大稻埕藝埕和美食,就再找時間慢慢吃了。

▲ 南京西路至霞海城隍廟間的迪化主街左側巷弄

▲ 午後漫步《南街 4+1 巷》
相較於常見的營業空間,六館街展示版畫藝術的岩筆模,與歌謠巷進口民族風品牌和雜貨的異流,在廟前街有老台北氣息和黑膠舊物的喵仔間,似乎更合我的胃口;若想體會感受北印度風情的卡達克古典舞、薩朗琴、西塔琴,可以花點時間走進 印度文化市集工作室洽詢課程;座落在港仔溝(今西寧北路)上,創作「望春風」、「四季紅」等多首臺灣著名歌謠的作詞者的李臨秋故居,僅接受團體預約參訪。

▲ 我在《岩筆模》學了些關於版畫的知識
行走漫步發現許多隱藏版的小店,巷弄風景不同熙熙攘攘的熱鬧大街,觀光遊客少也步調寧靜,望著居住在此的人家,想起「歲月靜好」這個詞,或許他們的家族在大稻埕曾有輝煌的一頁歷史。在門前藤椅上閒坐的老婦人,應該是街區最佳的歷史口述者,她人生歷練的故事想必精彩,但是我沒有過去攀談,畢竟疫情未退散前,怕過於唐突引起反感。
轉到車水馬龍的路口,眼前的城市景象不陌生,忽然路過這一間滿滿異國情調的《亭在二六九市場咖啡餐酒館》,門口 MENU 上的老歐洲咖啡、茶、酒,還有異國風情經典傳統料理,腦海中浮現的是2017年3月停業的《佬墨的日出》,那時年輕沒錢出國,只好在異國餐廳想像身處美洲街頭的浪漫時光,享受墨西哥式的 TEQUILA 情調,滿足我一秒就出國的奇想。

▲找機會進《亭在二六九市場咖啡餐酒館》體會一下
延伸閱讀:路上觀察|從尾走到頭的四維路
【更多的文章分類】爆米花專賣店|地圖車票|職男茶葉蛋|新天堂樂園|中年大叔養小三|最近在讀書
如果喜歡我的文章,歡迎追蹤【NOWA 50+ 的風景】的粉專與我互動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