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vs.非學校的對話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raw-image

實驗教育做了五年之後,我們越來越體會到自學能力的重要!

但是小孩的自學能力不是從小就能夠自己發生,我們一開始也是從設計教案來教學,經歷慘痛的失敗,重新檢討、觀察小孩的行為,發現小孩會模仿大人的工作模式,來幫自己學習,才漸漸脫離教與學的苦海。

捏驚死,放驚飛

我們家自主學習的分水嶺是從宜蘭的旅行回來之後,這時他們除了保持原來就有的好奇心,也已經具備了基本的語文能力,還有使用網路或圖書館資源的能力,動機則是找到了生命中的熱愛,我們就放手讓弟弟玩小提琴,姐姐玩動漫、玩日語廣播劇。


從零開始的學習,家長可以陪著小孩子一起當同學,當孩子學得比較快的時候,很多家長就會開始找老師,這就是典型「抓著怕他死掉,放了怕他飛走」的心理。找專業老師教固然會比較快、減少走很多冤枉路,問題是這麼做,就會剝奪小孩子自我探索的機會。


我們認為小孩子的自主學習,必須要從嘗試錯誤,了解自己開始,去完成一個人的意志,不是家長或教師的外力所應加以干涉其本末。這段時間以來,我們的確看到,在遊戲狀態下進行學習的姊弟,發揮了自身的理解和環境資源的效益,學得不僅自由、快樂、踏實,而且效率和品質都非常令人感到驚奇,印證了「遊戲是學習的本質」這個理論。


親子共學另一種可能的狀態,是家長學得比孩子快,小孩就會覺得挫敗而不想學,譬如說我們在小孩學書法或是美術的時候,就有這種狀況。


這時除了爸媽要思考是否需要孩子在特定時間做特定學習的同理心之外,我們還是必須要放手讓小孩子自己去探索,遇到挫折的時候讓他們自己去消化,不要急著去餵給他答案,也許他們最後找到的答案,會是家長想不到的。


raw-image

彼此做為實驗對照組的對話

姊弟兩人在閒聊時,偶爾會談到在校生和自學生的差異,比如說:自學生面對考試壓力時,比較能夠以抽離的身分來理性發揮自己的實力;長期在考試壓力下的小孩,面對考試壓力的時候就會陷入負面的情緒,沒有辦法把真正的實力發揮出來。自學生看的是學習本身,學校的小孩看的通常會是分數、排名或考試的結果。自學生想的是如何讓自己更加進步,不自覺地帶動了團體往前衝;學校的學生想的卻是怎麼把前面的人拉下來,或是既然自己不能進步,就把全部的人一起拖下水!


姊姊常會覺得弟弟沒從書上學到的人性只是理論,就拿來當作口頭禪,自學生沒見過學校的世面,根本不知道團體效應的險惡;弟弟則是很難同理姊姊看到數學就想吐、考試臨時抱佛腳的心情。這些都是環境對學生所造成的設定,兩個人看到對方的問題點會有話直說,也都試圖從對方的人生找到智慧。


此外,觀察自學一號生不只是家長的功課,也是映照姊姊內心的一面寶鏡。姊弟一起自學,印證了混齡的學習方式比同齡的學習方式更具廣度跟深度。

我們看到的是,人不應只是比自己年紀大的人學習,也可以因為看到比自己年齡小的孩子,是如何自然的熱愛學習,回想到小時候或許是因為教育方式的誤導而失去的部分,通過這個帶領,讓自己找回原來的樣子。


到了學習的後段,孩子們自己就會把所有的學科能力進行統合,爸媽會發現自己比較有寬裕地坐在觀眾席裡,欣賞學習的發生,這也不是原先我們所能預想到的事情。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王翠儷的沙龍
41會員
52內容數
王翠儷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2/08/16
回到我一直強調的平等,如果你把鏡子擦乾淨了,就能好好的對待小孩,小孩一開始也會聽任自己心裡的聲音,就像浪花一樣,隨著潮起潮落生滅,又似花開花謝,念念遷變,一時一時沒個定著;但漸漸淘汰雜音後,他心裡深層的志器就會對上某個特定的頻調產生唱和,發出共鳴,那就是了。
Thumbnail
2022/08/16
回到我一直強調的平等,如果你把鏡子擦乾淨了,就能好好的對待小孩,小孩一開始也會聽任自己心裡的聲音,就像浪花一樣,隨著潮起潮落生滅,又似花開花謝,念念遷變,一時一時沒個定著;但漸漸淘汰雜音後,他心裡深層的志器就會對上某個特定的頻調產生唱和,發出共鳴,那就是了。
Thumbnail
2022/08/14
你以為你在導引他,卻是在用他的現在去填補你未完成的童年,或是打造一個想像中的‘完美童年’,反而佔據了他本來的童年。
Thumbnail
2022/08/14
你以為你在導引他,卻是在用他的現在去填補你未完成的童年,或是打造一個想像中的‘完美童年’,反而佔據了他本來的童年。
Thumbnail
2022/08/13
有時我實在也不確定,是孩子本來就會做這些事情,還是教育真的有用。難以梳理這個問題,只好找孩子的爸細細回想:在小孩脫離對媽媽的依附關係後,朝夕相處,真正陪在自學生身邊的爸爸,究竟有沒有在小孩身上做些什麼。 「嗯?這怎麼解釋?」 「說個例子來聽聽?」
Thumbnail
2022/08/13
有時我實在也不確定,是孩子本來就會做這些事情,還是教育真的有用。難以梳理這個問題,只好找孩子的爸細細回想:在小孩脫離對媽媽的依附關係後,朝夕相處,真正陪在自學生身邊的爸爸,究竟有沒有在小孩身上做些什麼。 「嗯?這怎麼解釋?」 「說個例子來聽聽?」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透過蝦皮分潤計畫,輕鬆賺取零用金!本文分享5-6月實測心得,包含數據流程、實際收入、平臺優點及注意事項,並推薦高分潤商品,教你如何運用空閒時間創造被動收入。
Thumbnail
透過蝦皮分潤計畫,輕鬆賺取零用金!本文分享5-6月實測心得,包含數據流程、實際收入、平臺優點及注意事項,並推薦高分潤商品,教你如何運用空閒時間創造被動收入。
Thumbnail
單身的人有些會養寵物,而我養植物。畢竟寵物離世會傷心,植物沒養好再接再厲就好了~(笑)
Thumbnail
單身的人有些會養寵物,而我養植物。畢竟寵物離世會傷心,植物沒養好再接再厲就好了~(笑)
Thumbnail
不知你有沒有過這種經驗?衛生紙只剩最後一包、洗衣精倒不出來,或電池突然沒電。這次一次補貨,從電池、衛生紙到洗衣精,還順便分享使用心得。更棒的是,搭配蝦皮分潤計畫,愛用品不僅自己用得安心,分享給朋友還能賺回饋。立即使用推薦碼 X5Q344E,輕鬆上手,隨時隨地賺取分潤!
Thumbnail
不知你有沒有過這種經驗?衛生紙只剩最後一包、洗衣精倒不出來,或電池突然沒電。這次一次補貨,從電池、衛生紙到洗衣精,還順便分享使用心得。更棒的是,搭配蝦皮分潤計畫,愛用品不僅自己用得安心,分享給朋友還能賺回饋。立即使用推薦碼 X5Q344E,輕鬆上手,隨時隨地賺取分潤!
Thumbnail
身為一個典型的社畜,上班時間被會議、進度、KPI 塞得滿滿,下班後只想要找一個能夠安靜喘口氣的小角落。對我來說,畫畫就是那個屬於自己的小樹洞。無論是胡亂塗鴉,還是慢慢描繪喜歡的插畫人物,那個專注在筆觸和色彩的過程,就像在幫心靈按摩一樣,讓緊繃的神經慢慢鬆開。
Thumbnail
身為一個典型的社畜,上班時間被會議、進度、KPI 塞得滿滿,下班後只想要找一個能夠安靜喘口氣的小角落。對我來說,畫畫就是那個屬於自己的小樹洞。無論是胡亂塗鴉,還是慢慢描繪喜歡的插畫人物,那個專注在筆觸和色彩的過程,就像在幫心靈按摩一樣,讓緊繃的神經慢慢鬆開。
Thumbnail
或許不論成人或小孩,生命的成長都是依循相似的模式:遇到問題 → 尋找解方/評估資源 → 做出決策 → 付諸行動。很多事情只能在短時間內思考、決定後就採取行動。這就是人生,這就是成長。就和旅行一樣,沒有課綱可參考,沒有教案可以寫,遇到挑戰只能直接面對。就這樣一步步從做中學,從錯中學。
Thumbnail
或許不論成人或小孩,生命的成長都是依循相似的模式:遇到問題 → 尋找解方/評估資源 → 做出決策 → 付諸行動。很多事情只能在短時間內思考、決定後就採取行動。這就是人生,這就是成長。就和旅行一樣,沒有課綱可參考,沒有教案可以寫,遇到挑戰只能直接面對。就這樣一步步從做中學,從錯中學。
Thumbnail
越來越覺得「自主學習」這個說法很奇怪。 每一種學習都是「自主」的,因為學習者如果不願意,再怎麼強迫都學習不來的。而意願絕對都是「自主」的,自己決定的。 從瑟谷模式教育,到夏山學校,到蒙特梭利,在在都顯示教育(學習)的重點在於學習者跟教導者之間的信任關係。因為有信任關係,才有可能去聆聽對方想說什麼
Thumbnail
越來越覺得「自主學習」這個說法很奇怪。 每一種學習都是「自主」的,因為學習者如果不願意,再怎麼強迫都學習不來的。而意願絕對都是「自主」的,自己決定的。 從瑟谷模式教育,到夏山學校,到蒙特梭利,在在都顯示教育(學習)的重點在於學習者跟教導者之間的信任關係。因為有信任關係,才有可能去聆聽對方想說什麼
Thumbnail
在人工智慧時代,孩子的教育已經不僅僅局限於學校的課堂之中,家庭教育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傳統的教學模式往往侷限了孩子們的發展空間,過度強調知識的灌輸,而忽視了自主學習的重要性。自學能力不僅是為了應對當前的教育體制,更是為了孩子未來面對不斷變化的社會和工作環境時能夠自如應對。
Thumbnail
在人工智慧時代,孩子的教育已經不僅僅局限於學校的課堂之中,家庭教育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傳統的教學模式往往侷限了孩子們的發展空間,過度強調知識的灌輸,而忽視了自主學習的重要性。自學能力不僅是為了應對當前的教育體制,更是為了孩子未來面對不斷變化的社會和工作環境時能夠自如應對。
Thumbnail
當家長在幫孩子選擇才藝課時,要仔細觀察孩子與生俱來的氣質,看他們活動量高低,生活的規律性或敏感度等等。不過說實話,要判斷孩子的性向與氣質趨向並不容易,很多時候是家長自己內心補償心理的投射或一廂情願的自以為是。所以,我們要讓孩子多方嚐識,也要讓他們有放棄的自由。
Thumbnail
當家長在幫孩子選擇才藝課時,要仔細觀察孩子與生俱來的氣質,看他們活動量高低,生活的規律性或敏感度等等。不過說實話,要判斷孩子的性向與氣質趨向並不容易,很多時候是家長自己內心補償心理的投射或一廂情願的自以為是。所以,我們要讓孩子多方嚐識,也要讓他們有放棄的自由。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