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vs.非學校的對話

2018/12/07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實驗教育做了五年之後,我們越來越體會到自學能力的重要!
但是小孩的自學能力不是從小就能夠自己發生,我們一開始也是從設計教案來教學,經歷慘痛的失敗,重新檢討、觀察小孩的行為,發現小孩會模仿大人的工作模式,來幫自己學習,才漸漸脫離教與學的苦海。
捏驚死,放驚飛
我們家自主學習的分水嶺是從宜蘭的旅行回來之後,這時他們除了保持原來就有的好奇心,也已經具備了基本的語文能力,還有使用網路或圖書館資源的能力,動機則是找到了生命中的熱愛,我們就放手讓弟弟玩小提琴,姐姐玩動漫、玩日語廣播劇。

從零開始的學習,家長可以陪著小孩子一起當同學,當孩子學得比較快的時候,很多家長就會開始找老師,這就是典型「抓著怕他死掉,放了怕他飛走」的心理。找專業老師教固然會比較快、減少走很多冤枉路,問題是這麼做,就會剝奪小孩子自我探索的機會。

我們認為小孩子的自主學習,必須要從嘗試錯誤,了解自己開始,去完成一個人的意志,不是家長或教師的外力所應加以干涉其本末。這段時間以來,我們的確看到,在遊戲狀態下進行學習的姊弟,發揮了自身的理解和環境資源的效益,學得不僅自由、快樂、踏實,而且效率和品質都非常令人感到驚奇,印證了「遊戲是學習的本質」這個理論。

親子共學另一種可能的狀態,是家長學得比孩子快,小孩就會覺得挫敗而不想學,譬如說我們在小孩學書法或是美術的時候,就有這種狀況。

這時除了爸媽要思考是否需要孩子在特定時間做特定學習的同理心之外,我們還是必須要放手讓小孩子自己去探索,遇到挫折的時候讓他們自己去消化,不要急著去餵給他答案,也許他們最後找到的答案,會是家長想不到的。
彼此做為實驗對照組的對話
姊弟兩人在閒聊時,偶爾會談到在校生和自學生的差異,比如說:自學生面對考試壓力時,比較能夠以抽離的身分來理性發揮自己的實力;長期在考試壓力下的小孩,面對考試壓力的時候就會陷入負面的情緒,沒有辦法把真正的實力發揮出來。自學生看的是學習本身,學校的小孩看的通常會是分數、排名或考試的結果。自學生想的是如何讓自己更加進步,不自覺地帶動了團體往前衝;學校的學生想的卻是怎麼把前面的人拉下來,或是既然自己不能進步,就把全部的人一起拖下水!

姊姊常會覺得弟弟沒從書上學到的人性只是理論,就拿來當作口頭禪,自學生沒見過學校的世面,根本不知道團體效應的險惡;弟弟則是很難同理姊姊看到數學就想吐、考試臨時抱佛腳的心情。這些都是環境對學生所造成的設定,兩個人看到對方的問題點會有話直說,也都試圖從對方的人生找到智慧。

此外,觀察自學一號生不只是家長的功課,也是映照姊姊內心的一面寶鏡。姊弟一起自學,印證了混齡的學習方式比同齡的學習方式更具廣度跟深度。
我們看到的是,人不應只是比自己年紀大的人學習,也可以因為看到比自己年齡小的孩子,是如何自然的熱愛學習,回想到小時候或許是因為教育方式的誤導而失去的部分,通過這個帶領,讓自己找回原來的樣子。

到了學習的後段,孩子們自己就會把所有的學科能力進行統合,爸媽會發現自己比較有寬裕地坐在觀眾席裡,欣賞學習的發生,這也不是原先我們所能預想到的事情。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王翠儷
王翠儷
我們家是申請自學之後才學習如何自學,我試著去捕捉和孩子互動曾經的剎那,就像汲取儲思盆中的回憶,點點滴滴形塑成文字,慢慢的為您說一個,生命長河的故事,也許才會比較完整呈現我們不是最好,但可以更好的自學生活點滴,希望能夠鼓勵像我們一樣在學習中迷惘的親子,一起勇敢樂觀地面對這場成長戰爭。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