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回我在挑菜,孩子湊過來要幫忙,我靈機一閃便問她,你知道這是什麼菜嗎?她先說「高麗菜」,再說「地瓜葉」。我心想這是你最愛吃的葉菜耶,你居然認不出它來。
當然未烹煮過的樣子,和炒過之後,盛在盤子裡的樣子一定會有不同,至少我現在手上的葉菜是如此。看來,這孩子只認得盤子裡的菜,不認得未烹煮過的菜。這樣說來,得加強她這方面的知識,免得以後買菜不知從何下手。
至少我是這樣的。雖然身為主婦,但對於食材的知識還是很淺薄,除了一些常見的食材之外,偶爾見到的食材,不僅不知道那是什麼,更別說要怎麼料理。大人並不是什麼都懂得的,若要認真說來,很多的食材知識還是從菜市場裡學來的,而且還要厚著臉皮問,若太害羞,就只好重覆買著自己知道的那些食材,不懂的知識永遠不懂,因為沒有神農嚐百草的勇氣。
說是加強孩子這方面的知識,其實我是跟著一塊長進。首先,我利用現在許多的食育繪本跟孩子講解蔬菜。不得不說,現在的繪本實在很精彩又豐富,只要走一趟圖書館,許多的繪本就是最佳的教材。
有了知識,再來就是實物接觸。我叫孩子把葉菜拿起來摸一摸、聞一聞,別小看這些動作,其實這就是很好的教學活動,利用五感來認知,對於小孩來說,在動態中寓含教育意義,是符合他們此時此刻的生理需求的。
「聞起來有味道嗎?」我問。
「沒味道。」
「摸起來感覺如何?」我再問。
「我不會形容,不特別,就跟一般葉子一樣。」
讓孩子實物接觸很重要,眼到手到鼻到心就到,記憶深刻啊
確實,我手上的這片葉菜在嗅覺和觸覺上都沒有明顯的外在特色。那我到底要讓她記得什麼來分辨呢?
「你看,在根部的源頭呈現微紅色,這算是它明顯的特徵,所以又稱「紅根菜」。但如果在處理葉菜時,把前頭的紅根部切除,那麼上桌時,也不會看到這些紅根的部分。同時,因為是當令時節的蔬菜,葉菜上還保留著泥土,證明是現採現買,再來到我們手中的。」
呼,我一口氣說了那麼多。有視覺的特徵,有節氣的概念,孩子到底懂不懂呢?好,沒關係,食農教育是長長久久的,不急在這半時片刻的。何況孩子看事情的角度多半以玩樂的心態居多。我們對話到此,她已經覺得夠了。
孩子離開廚房之後,我迅速的將這些葉菜炒一炒便上桌了。趁著熱騰騰的時候,夾了一些菜放進孩子的碗裡。她咬了一口說,這菜怪怪的,因為我的牙齒好像碰到它就會卡卡的。
這時候我趁機再來點機會教育。那是因為這葉菜富含草酸,所以吃起來會有澀澀的感覺。不過,還是可以利用料理方式,去除掉令人不喜歡的澀澀口感。這又是料理的話題了,我還是就此打住吧,因為肚子餓了想吃飯。
這時孩子又問了:「什麼是草酸呢?」「哦~」當場換我不知該如何回答了。雖然對草酸有些模糊概念,但真要用文字對一個七歲小孩講述清楚(至少是她能聽得懂的方式)就打結了。後來我自己瞬間的反省是,講不清楚,都是源自於自己不夠清楚。說穿了,還是那句話,大人未必什麼都懂。
但我並不想以「反正就是這樣啦」、「你記得是草酸在作怪就對了啦」這樣的話語打斷孩子的求知慾。孩子不提就算了,孩子既然提出了,我就應該順勢而為挖掘答案下去,我想這是不想打斷她學習胃口的正確態度。反觀以前的大人,常常會說「小孩不要問這麼多啦」,很可能很多的好問題,很多透索學習的胃口就被打壞了,對此,我還是警醒一點比較好。
「草酸是什麼呢?那我們待會吃完飯來找找資料吧。」我說。
註:答案是「菠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