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寫是為了創造「不被認識之物」,為了從所有「已知」中逃逸,為了失去臉孔,為了能不再被既有建制(文學評論、學院研究、寫作典範......)所指認、命名與分類。 ——楊凱麟,〈C如同「獨身」〉
《字母會》是一整套的小說書寫、出版計畫,這個計畫邀請胡淑雯、陳雪、童偉格、黃崇凱、駱以軍、顏忠賢六位小說家,每個人各寫26篇5000字的短篇小說,26篇小說的命題來自法語字母的從A到Z,每個字母代表著不同的詞條,對應出26個不同的概念,譬如A是未來、B為巴洛克、F即虛構、M則代表死亡。詞條的提供即挑選由留法哲學家楊凱麟負責,概念則源自當代法國哲學思想。
楊凱麟有感於70年代來到台灣的存在主義、現代主義或90年代入侵台灣的後現代理論,都曾經引發台灣文學大爆炸,這些當時西方最新潮、尖端的思想渡海來台,儘管帶著時差或被誤讀的風險(或幸運),仍舊在台灣文壇激起了璀璨逼人的耀眼星光,造就了台灣文學史的兩大盛事。如今又過了20年,楊凱麟企圖引入當今最前衛、最不可思、最遠離常識的當代法國哲學,冀望透過全新的思想介入,再次引爆台灣文學場域的一切可能,更新所有人(作家、讀者)的大腦,為台灣文學再次擴增一個新的維度。
於是我們有了《字母會》。
《字母會》套書的設計符合它的創作精神,書籍依據字母A到Z分為26本出版,每本的結構是相同的,首先翻開書,我們會看到楊凱麟針對這個字母所寫的1000字概念說明,接著會由上述6位小說家各寫一篇小說回應這個概念,依據字母的不同有時也會有其他小說家來串場寫作,書籍的最後,則有評論家潘怡帆針對6篇小說進行評論。
我自己的閱讀策略是這樣的,我會先讀一遍楊凱麟的哲學概念說明,接著挑選一位小說家的小說閱讀,再直接翻到書最後潘怡帆針對這篇小說評論的部分閱讀。閱讀潘怡帆的評論有助於讓我理解並思考這篇小說跟它所要回應的概念之間的關係,讀完評論後,我會帶著潘怡帆的評論觀點,重新閱讀一次這篇小說,或者翻回到書的最前頭,重新閱讀一次楊凱麟的概念說明。這樣的反覆閱讀、重新閱讀幫助我慢慢釐清這篇小說所要回應的詞條可能的哲學意義。這樣閱讀完第一篇小說後,我會進入第二位小說家回應同樣概念所書寫的另一篇小說,然後再重覆同樣的步驟,然後進入第三篇……。
這樣一種閱讀方式習慣的養成,源自於這套小說帶給讀者的挑戰,它不是那麼好懂。你不可能一讀完楊凱麟的哲學概念說明就清楚明瞭它的意思,接著在閱讀小說時就明白它們是如何回應的。你必須在閱讀概念說明後帶著對它的一知半解,再來閱讀6位小說家的6篇小說,然後苦思於它們到底回應了這個概念的什麼,或是它們到底有沒有回應,頭痛啊!但幸好我們還有潘怡帆的評論,潘怡帆以她的觀點為我們點出這篇小說跟它所要回應的詞條之間的關係,讀完評論再回過頭去重讀小說跟概念說明,或許就讓我們對這個詞條有多一點的認識,然後重覆這樣的閱讀6次,終於,我們可以說自己對這個詞條及它的哲學意涵有了一點點的了解。
為什麼還是只有一點點?因為這個詞條的意義是無法窮究的。
詞條的意義首先來自於我們對它過往想像的否定,像是A代表的未來,絕不是各位腦中所想像的那個未來,我們翻開任何一部辭典,找到未來這個詞,然後看著這個詞的解釋,否定掉它。詞語於是背叛辭典、背叛常識、背叛使用它的人。小說家以字書寫因為他們熟習字的意義,他們熟知各種詞語典故以便組織編寫故事,但此刻他們遭遇空前打擊,因為他們所使用的詞語脫離他們所認知的意義,每當他們在小說中要寫下未來或其他詞語,他們總頭痛萬分、手指顫抖,深怕遭字陷害以毀一世英名。他們必須為這個詞創造另一個全新的意思。
於是6位小說家書寫6篇小說,為這個詞條提出6種不同新解,但總會有其他可能性,第7位小說家會創造第7種用法,第8位也是如此。意義總是窮究不完,這些被小說家創造出來的全新意義總是被那個原本的詞(如未來)像是大食怪般吃進肚裡,變成它的核心意義。一個詞語的意義無限,小說家無法掌握,但詞語是他們所能使用的唯一工具,他們得背負著他們的職業道德,繼續使用這個總是比他們的理解還要多一點點的詞語,嘗試繼續創作,如果創作可能的話。
26個字母就有156篇小說,我們多了156種對字詞的理解與想像,但不只如此,這26個字母互通聲息連結彼此,某位小說家寫了回應字母F的小說卻看起來像是在回應A?不是小說家搞錯了,而是這26個字母在概念上本來就有許多相似雷同之處,於是更加混淆、更加難以辨識卻更多可能性,6的26次方而非6乘以26。
歡迎來到字的迷宮,意義的迷途、離散與重返之地,這裡是《字母會》。
【註】
《字母會》預計分為4套出版,第一套為A-F、第二套為G-M、第三套為N-S、第四套為T-Z,目前出版到第三套。另外,「字母會」計畫也為6為核心作家分別出版專輯《字母LETTER》,目前出版了駱以軍、陳雪、顏忠賢、童偉格、胡淑雯專輯,最後一冊黃崇凱專輯尚未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