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築起心牆前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我們都該看看大海和一座座島嶼家園,一段被遺忘的故事,用空間與藝術再次迎接人氣-瀨戶內海
故事很簡單四個部分
1.當地產業遺跡 2.家園村落閒置空間再利用 3.親近自然的手法 4.碼頭
1.-----------------------------------------------------------------------------------
犬島精鍊所美術館,一個最適合訴說故事的地方
隨著黑色的磚石砌成的牆體,切開記憶的傷 ,你遺忘了什麼
直到你走完館內前1/3的路徑,你才發覺,它用最簡單的鏡射手法,讓你迷失了自我,不斷追尋著回憶 。此時回頭望向你曾走過的路,卻燼是融爐
只好繼續走向前頭的那片藍空,陣陣海聲傳進耳中,我們循著45度的路線走
你有沒有覺得,我們渴望的大自然框景是在工業發展後,失去了才開始懷念的事。
隨即來到大鍋爐空間,空間帶著我去想像當時的情景。(這裡省略我看不太懂的戰後文學著作、文本相關的藝術作品)
最末的1/3是自然與遺骸的交織
黑色磚頭首尾呼應 帶出故事的下一站
2.-----------------------------------------------------------------------------------
直島 家計劃,位在東側小漁村 本村
家計劃
家計劃改建直島獨特的民宅或寺廟神社,將空間本身營造成藝術作品。當地居民仍然實際生活在這些地區,交織著人們生活的時間與記憶;家計劃從1998年開始,目前已有7棟對外公開。

此篇幅將講述其中三個空間藝術品
分別是 (1)水 運用於民居 (2)護王神社 (3)石橋
(1) 水
水展區介紹版面
在版面p點望向大門
鋪面間的轉變
牆體鏤空與公共化
由p點看向屋子主體
從大門一路沿著石條與白色石頭鋪面通往土間(脫鞋子的過渡空間)
客廳也可以有水景
客廳望向後門
客廳旁隔出了一個泡茶的空間,能欣賞後庭的景致
由後庭看向客廳
但也用最少的素材表達它的特性及目前氣候的反撲,像是淹水的議題
在版面的j空間中有做一部影片介紹作品
影片中介紹村落裡各個水井的分布,了解家戶戶的用水習慣,表達人文與水系的共存
然而近年來的暴雨,氣候異常,讓人們思考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的特殊性
(2) 護王神社
其中通到神龕的階梯為透明
因位透明階梯以及鵝卵石的縫隙,光線將打進地底下
通往護王神社底部
走出穴道看見的框景
(3) 石橋
它是利用鋪面、窗戶透進的光線與畫作之間的饗宴
不能拍照,所以只有文字敘述
走進民居的第一道牆,發現過渡空間的比例很少就直接通到前庭,庭院是5m見方的草地 恣意的吸收夏天的艷陽,一旁就是建築物的半戶外通廊,可以讓人歇息後走人,我們回到過渡空間,準備離去時,一位工作人員的手式,告訴我們不只有這個開放的敞廳,還有祕密藏在暗道裡,我們隨即回到延廊,果然在廊底有個通道,走過客廳的背側,來到一處暗房,僅有10公分的高窗開口,打入陽光。隨著那道光,你將看見美麗的白色顏料,向下刷入到樓版水平面上,而樓版的材質是光滑而容易反射的黑色石板,將3米高的白色顏料向下反射延伸,美麗的瀑布水景,令人難以忘懷。
3------------------------------------------------------------------------------------
親近自然的手法
在瀨戶內海的小豆島上 遇見王文志藝術團隊的作品
竹編的圓弧空間, 給了民眾 直徑8m, 可坐可躺的平台,望向上 仍昰竹編的拱頂 ,連結構上也是 粗壯的竹筒 。
坐落在中山千枚田 的山谷,我們沿著小徑,經過小瀑布流淌得池塘,接著才看見這個建物的正面
經過窄步道 (底部支撐著幾根竹子,如透空的小橋) 我們小心翼翼的踩穩步伐 在每個竹子圓筒所製的鋪面 感受它特有的曲面,接著過渡到小亭子,才望進這竹子編成的場域,洞穴一般的入口,光是入口的緩衝空間就可以容納6個人的到來與工作人員互動。 下個空間就是圓形的平台 高出四周走道40公分,走道寬只適合一個人延著 竹編的框景向外遠眺
然而最精彩的昰整個路徑的最末,繼續從單人走道前行,在背立面那側,設有下坡,一樣是由竹子構成的鋪面,踩上細竹子坡面就不經意就向下滑動,待到大竹筒的表面才能穩住雙腳,就這般細竹子搭配 粗竹子 構成了簡易的 斜坡
到達這棟遮蔽物的底端 看見它下層的結構外 它又織羅了一層網包附了底層的通道,讓我們從暗處鑽出來 高度只有220公分高的窄隧道,端點迎接我們的昰,開闊的露臺,與三角型階深面的大階梯
avatar-img
11會員
1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上島町位於愛媛縣東北部,與廣島縣交界,幾乎漂浮在瀨戶內海的中央,本町面積30.38平方公里,由25個偏遠島嶼組成,周圍環繞著瀨戶內海國立公園地區,是風景優美的瀨戶內海的風景基地,上島町是由四個具有不同歷史背景的城鎮和村莊合併而成的,在江戶時代是重要的民用航運樞紐,以港口為中心的商業和航運業非常繁忙,
Thumbnail
海濱村在大海島的南方,大海島東方是個大沼澤、西面是石鐘山,北面是一條看不到盡頭的公路,中部是經常被大霧圍繞的霧之國。霧之國四周有一片雲霧包圍,無論那一方都看不清遠處。 海濱村是一處自給自足的小天地,村民有接近一百人,分佈在海灣各處角落約二十多間平房中。此村有一條長長的土城牆包圍著 它的東、北、西
Thumbnail
走過了弁天橋,青銅鳥居就在島上的不遠處。鳥居是界分神域的象徵,踏入了青銅鳥居內後,我們便正式的走進神仙的領域。
Thumbnail
瀨戶內海中,漂浮著大大小小的島嶼。每個島上都有居民生活,現代藝術家與島民共存,展示著他們的藝術作品。 在美術館看到的藝術作品固然美妙,但當看到這些與自然和人類生活共存,不顯突兀的藝術作品時,我的心靈為之震撼,這種藝術竟能如此激發我的五感。
Thumbnail
在上文提及小袖海女存在期間有很多《海女》的痕跡,包括商店街鐵閘上的精緻「海女畫」,以及小袖海岸所介紹的鄉土風貌。該地區展現出穿越過大地震及海嘯後的生命力,同時也沒有失去對東日本大震災的記憶,讓遊客產生深刻的觸動。
Thumbnail
座落於愛媛県今治市大三島的伊東豊雄博物館,基地位於「Tokoro Museum 大三島」的西南邊300公尺左右,因面向瀨戶內海,更能一覽無遺波光粼粼的海面。該博物館為日本第一座建築師博物館,博物館內園區是由名為「鋼鐵小屋(Steel Hut)」及「銀色小屋(Silver Hut)」這兩棟建物所構成。
Thumbnail
旅行會結束,但記憶會時而浮現。會想起一個聚落居民,願意這般為自己的家鄉付出,讓封塵20年的記憶笑語重新在校舍裡響起;用全村合作的力量,開一間大家都喜歡的店,或者該說是大家都喜愛的空間。人們在「森の巢箱」這空間得到心靈休憩,然後等待下一回的相遇、或再出發。
女兒去淡水上課,我和老公就在附近走走我們去到一處叫"一滴水紀念館"的地方,聽見了很溫馨的故事。 一滴水紀念館是一棟百年的木造民房,這座房屋原本是坐落在日本福井縣,這房屋是在1915年建造,到 2004年夏天因御藏社區附近土地要開發利用,要拆解這棟民房,但房屋年代久
Thumbnail
  閱讀本書的過程中,起初以為是科幻故事(宛如影集《闇》中的隧道),中間以為是愛情故事(女主角返回男主角的部落經營海風酒店),結果是環境抗爭故事。當看到「太陽能板做成的塑膠向日葵戶外藝術」時,筆者噗嗤一笑,果然猜到是花蓮秀林鄉和平村的「台泥DAKA園區」。猶記兩年前,與內人騎著單車由台東往羅
Thumbnail
迎面而來是某種遺跡的氣息散發著。但不全然是來自時間上已經過去的時代,而是混雜著不同層面的表徵而難以估量其真正來自哪裡。是這樣有點不知緣起橫空出世的遺跡。是散落在時序混亂的真空裡而著實在面對面的當下沒有屬於任何地方的話語以對。看上去很坦然,但或許並非直白。在季節裡最溫暖的那一天,綻放是不需要掩飾的。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上島町位於愛媛縣東北部,與廣島縣交界,幾乎漂浮在瀨戶內海的中央,本町面積30.38平方公里,由25個偏遠島嶼組成,周圍環繞著瀨戶內海國立公園地區,是風景優美的瀨戶內海的風景基地,上島町是由四個具有不同歷史背景的城鎮和村莊合併而成的,在江戶時代是重要的民用航運樞紐,以港口為中心的商業和航運業非常繁忙,
Thumbnail
海濱村在大海島的南方,大海島東方是個大沼澤、西面是石鐘山,北面是一條看不到盡頭的公路,中部是經常被大霧圍繞的霧之國。霧之國四周有一片雲霧包圍,無論那一方都看不清遠處。 海濱村是一處自給自足的小天地,村民有接近一百人,分佈在海灣各處角落約二十多間平房中。此村有一條長長的土城牆包圍著 它的東、北、西
Thumbnail
走過了弁天橋,青銅鳥居就在島上的不遠處。鳥居是界分神域的象徵,踏入了青銅鳥居內後,我們便正式的走進神仙的領域。
Thumbnail
瀨戶內海中,漂浮著大大小小的島嶼。每個島上都有居民生活,現代藝術家與島民共存,展示著他們的藝術作品。 在美術館看到的藝術作品固然美妙,但當看到這些與自然和人類生活共存,不顯突兀的藝術作品時,我的心靈為之震撼,這種藝術竟能如此激發我的五感。
Thumbnail
在上文提及小袖海女存在期間有很多《海女》的痕跡,包括商店街鐵閘上的精緻「海女畫」,以及小袖海岸所介紹的鄉土風貌。該地區展現出穿越過大地震及海嘯後的生命力,同時也沒有失去對東日本大震災的記憶,讓遊客產生深刻的觸動。
Thumbnail
座落於愛媛県今治市大三島的伊東豊雄博物館,基地位於「Tokoro Museum 大三島」的西南邊300公尺左右,因面向瀨戶內海,更能一覽無遺波光粼粼的海面。該博物館為日本第一座建築師博物館,博物館內園區是由名為「鋼鐵小屋(Steel Hut)」及「銀色小屋(Silver Hut)」這兩棟建物所構成。
Thumbnail
旅行會結束,但記憶會時而浮現。會想起一個聚落居民,願意這般為自己的家鄉付出,讓封塵20年的記憶笑語重新在校舍裡響起;用全村合作的力量,開一間大家都喜歡的店,或者該說是大家都喜愛的空間。人們在「森の巢箱」這空間得到心靈休憩,然後等待下一回的相遇、或再出發。
女兒去淡水上課,我和老公就在附近走走我們去到一處叫"一滴水紀念館"的地方,聽見了很溫馨的故事。 一滴水紀念館是一棟百年的木造民房,這座房屋原本是坐落在日本福井縣,這房屋是在1915年建造,到 2004年夏天因御藏社區附近土地要開發利用,要拆解這棟民房,但房屋年代久
Thumbnail
  閱讀本書的過程中,起初以為是科幻故事(宛如影集《闇》中的隧道),中間以為是愛情故事(女主角返回男主角的部落經營海風酒店),結果是環境抗爭故事。當看到「太陽能板做成的塑膠向日葵戶外藝術」時,筆者噗嗤一笑,果然猜到是花蓮秀林鄉和平村的「台泥DAKA園區」。猶記兩年前,與內人騎著單車由台東往羅
Thumbnail
迎面而來是某種遺跡的氣息散發著。但不全然是來自時間上已經過去的時代,而是混雜著不同層面的表徵而難以估量其真正來自哪裡。是這樣有點不知緣起橫空出世的遺跡。是散落在時序混亂的真空裡而著實在面對面的當下沒有屬於任何地方的話語以對。看上去很坦然,但或許並非直白。在季節裡最溫暖的那一天,綻放是不需要掩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