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第一部紀錄片《全面圍核》(影評請見(2019第四屆核電影影展)《全面圍核》--- 理性探討核廢幅射污染效應,積極落實全面防核! ),了解到核廢料最早的源起,可以上推到20世紀上半世紀二次世界大戰,美俄德日等強權為了在戰場決勝負,展開了軍事科技的競賽,包括原子彈與核子武器都相際被發明出來;但從美國在日本廣島投下的第一顆核子彈後,人們開始意識到這種武器驚人的毀滅力,才有後來1968年7月1日,由英國、美國、蘇聯和其他59個國家締結簽署的一項國際條約《核武禁擴條約》(Treaty on the Non-Proliferation of Nuclear Weapons,縮寫NPT),或稱《核不擴散條約》(Nuclear Non-Proliferation Treaty,縮寫NNPT),目的在於防止核擴散、推動核裁軍和促進和平利用核能的國際合作,截至2015年2月,共有190個國家與地區簽署了該條約。而沒有簽署這項條約的國家包括印度、巴基斯坦、南蘇丹和以色列,朝鮮已於2003年宣布退出。
當天選看了兩部紀錄片,排隊領了票之後,就搭電梯到光點華山二樓多功能藝文廳,首先觀賞的是這部五年前曾在台灣公共電視播映,由法國導演Eric Gueret執導的法國紀錄片《核廢夢魘》(Waste : The Nuclear Nightmare/Déchets: le cauchemar du nucléaire),影片引用自https://www.youtube.com/watch?v=SPT1_oL91A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