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她們》(Little Women): 女人橫跨時空的追夢歷程

閱讀時間約 10 分鐘
第四度登上大銀幕的《她們》(Little Women),四姊妹在家對窗向外凝望的一瞬。
(圖片來源: Google)
相隔25年,名著《小婦人》(Little Women)四度改編翻拍成有聲電影(最先兩部是默片),中文片名捨棄深植人心的「小婦人」三字、改用「她們」,似是巧妙呼應導演Greta Gerwig堅持以現代人視角回看與叩問--該著作完成時的時空背景下,19世紀末的女性們,自主意識的抬頭是如何萌芽;又、她們在勇敢突破傳統性別框架時是如何奮力掙扎卻時有挫折迷惘。
今年進電影院看的首部電影是問世152年的經典《小婦人》原著改編成的《她們》,在一年初始藉觀看此片重溫這部傳世許久、影響深遠的名著小說,意義不凡。對我而言,距離上回認真看《小婦人》至少已是25年的遙遠往事--當我還是高中女生時,我和彼時高中同窗們放學後穿制服一同遊晃西門町、買票進戲院看了《新小婦人》,劇情細節如今已模糊到想不起來,倒還記得演Jo的是薇諾娜.瑞德、四姊妹的媽媽則由蘇珊.莎蘭登飾演;離奇的是,比起劇情,我此刻對1994年的《新小婦人》印象最深的是Thomas Newman為此片所譜的電影配樂(那年看完電影後我還跑去唱片行買了電影原聲帶--還是卡帶呢!)。
拜農曆年前大掃除房間角落之賜,因緣際會地發現它居然還躺在我房內壁櫃一角...
在看過1994年版小婦人電影《新小婦人》後、我因為太喜歡電影配樂、
跑到火車站附近的唱片行買下這捲卡帶作紀念。
2019年版的《她們》電影配樂,找來多次獲奧斯卡獎提名、曾以電影《色戒》奪得台灣金馬獎最佳電影配樂獎、後來以《歡迎來到布達佩斯大飯店》、《水底情深》兩度拿到奧斯卡最佳原創音樂獎的法國現代音樂家Alexandre Desplat操刀;相較25年前新小婦人配樂綿長悠遠的溫婉情調,Alexandre Desplat的配樂細膩應和著Greta Gerwig改編劇本與導演的電影版本個性,多出了堅毅、不服輸、能將原本徬徨幽微的人心瞬間燃熱點亮的氣韻--
而我... 也早已不是當年那個少不更事的青澀高中女生。在成為半通解領略人情世故的中年熟女之齡,獨自踏進電影院重溫一回小婦人,意外地,我以為已蕩然無存於我腦海的故事情節、又被幾幕戲活生生喚回(就是從Jo幫大姊熱捲髮尾卻失手捲壞、姊妹倆對著斷落生煙的焦髮尖叫的那場戲)。若要我簡單一句話一以貫之看完2019年新版小婦人電影《她們》的心得感想,我想就是這句了--
I am not afraid of storms, for I am learning how to sail my ship. --Louisa May Alcott, Little Women
我不怕暴雨狂風,因為我正在學著自己揚帆掌舵... 馬區家四姊妹,不論性格、理念、志趣皆迥異,但她們靈魂深處唯一不變的共通特質是: 四姊妹儘管迷惘有時、掙扎失意亦有時,但她們隨時都在學著如何靠自己的能耐與意志駛穩自己的船,而非輕易鬆開自己雙手,投降似地放任自己心思隨波逐流、更拒絕被人宰制--在那個女人幾乎只能唯父權思想是從的時代,四姊妹盡其所能,各懷夢想、各自獨立活出自己的樣子。

| 我的夢想和妳的不同,不代表它不重要。|

瑪格圓夢的瞬間: 如願在眾人祝福下、
披白紗與心愛的人步上紅毯。
(圖片來源: Google)
馬區家大姊瑪格,志在找到兩情相悅的白馬王子步入婚姻、合組家庭、相夫教子平凡度一生,這是當時(或許直至今日還是)多數女人自認與公認最政治正確的人生套路吧。然而,看似最尋常穩妥的路線,卻往往最不簡單--瑪格努力讓自己成為眾人眼中有教養、有美貌、有矜持的淑女,她的淑女養成途中,被個性十足、不想結婚的大妹喬認為不夠自主、缺乏個性;就連與馬區一家交好的羅禮也在看到瑪格出席舞會時身穿粉紅禮服髮際綴滿花的裝扮時,不經意流露不甚認同的微妙態度。女人真是難為,不是嗎? 努力變成主流價值觀認定且喜歡的樣子、可能暗地裡被看作是沒個性沒自我的漂亮花瓶;不負眾望所歸地踏入婚姻與家庭生活,又可能在平淡瑣碎又挑戰重重的日常現實中被質疑被打敗... 即使如此,瑪格依舊沒有動搖或退卻,她擇其所愛、也愛己所擇,面對大妹在她出嫁前的質問,一句「我的夢想和妳的不同,不代表它不重要。」以她一貫溫柔而比平時更用力一點的口吻淡淡說出,護衛著她心心念念的夢想價值、哪怕看在他人眼中是多麼微不足道,她還是對自己的選擇,立下堅定的自我宣示。

| 我厭倦聽到大家說,愛情是女人的全部。|

喬的圓夢瞬間: 熱愛寫作、渴望能靠寫作維生、被受肯定的她,
在確認自己的作品會被出版社接納後,難掩興奮神色、在街上忘情奔跑。
(圖片來源: Google)
馬區家的老二喬,原名喬瑟芬,自稱、也希望大家稱呼她帶有男孩子氣的「喬」,這無非是她微叛逆的宣示--在保守傳統、對女人的發展與夢想處處設限甚至嘲諷的年代,喬不甘生為女兒身的宣示。喬熱愛寫作、在家自編自導戲碼,對外數度隻身捧著自己的稿件去出版社為她的作家夢投石問路、卻遭遇出版社不懷好意的挑戰--故事結尾的女主角就應該要成婚、若是孤老以終的話,這故事就注定沒人愛看不會賣錢云云。
喬的寫作熱誠與才華,因為她的女性身分,並未一鳴驚人式地立刻被看見與被認可;但她自認反骨、渴望絕對自由、不願受傳統價值觀束綁的個性,很早就被鄰居男孩羅禮看上並為之著迷... 喬對羅禮不是不愛,而是比起男女之愛,喬自覺有更多要投入、要費心看顧與拚搏的對象與目標,使她不能為眼前羅禮的求愛就此停下。喬選擇轉身錯過羅禮,時時刻刻提起筆桿、挺直腰桿、邁開腳步追逐著她的夢與理想--但,那真的是喬自己心底的聲音嗎? 喬雖看不慣大姊總以婚姻視作人生依歸、也曾向姑姑大喊「我要走自己的路」、對外她從不掩飾自己深度厭倦愛情是女人的全部之類的論調;但在錯過羅禮、並確定這個錯過終究覆水難收後,喬難過且不改直率本性地承認自己的脆弱與寂寞--我激賞導演Greta Gerwig將這樣複雜而略帶矛盾的存疑情緒安排在喬這個角色上,懷抱女性主義、強調女力或女權,不等於決絕地要女人做一個沒有感情、甚麼都要反、萬事全然獨立的鐵血強人;而是能活得有愛、但不被愛羈絆阻礙;可以脆弱無助、但不會讓自己永遠陷在困境走不出來的堅固柔情之人。喬喚醒很多女人必須學著如何做自己,她在新版電影結尾終於成功發表新書、情感上也找到歸屬;但現實中原著作者--被認為就是小婦人故事中喬的原型的Alcott,則是一生未嫁、但的確以寫作大放異彩、兼任過數種不同工作獨立自主終身的堅毅斜槓女子。

| 就像退潮,潮水終會緩緩退去,而且無法被阻止。|

貝絲的圓夢瞬間: 就是她靜靜獨自彈琴的所有時刻。特別是貝絲坐在鄰居老羅倫斯家那座小女兒生前常彈、但如今已久未發聲的那座鋼琴彈奏時,
撫慰了失去小女兒而活在悔恨中的老羅倫斯爺爺、也撫慰了她自己。
(圖片來源: Google)
原著中排行馬區家老三的貝絲,在新版電影中、我看起來比較像么妹... 不確定這是刻意改編還是這角色的長相就是比演艾美的演員稚嫩... 總之,貝絲妹妹是沉穩平靜的角色: 體弱多病、內向安靜、專注在自己最愛也最擅長的鋼琴彈奏,承繼母親樂善好施的柔軟心腸,經常不動聲色不由分說地讓自己直接站在最前線、伸手救助需要幫助的弱勢。她和個性鮮明直率的姊妹們喬與艾美相比,性格顯得天差地別地低調、幾近無我並安於恬淡;看似無聲而透明的存在感、卻是馬區家強大長久的穩定力與柔性感召力來源--兩度大病的貝絲,在二度病倒時面對急奔回家照顧她的二姊喬,幽幽說: ”It's like the tide going out. It goes out slowly, but it can't be stopped.”她自知來日無多,她的病就像潮汐退去般,只會慢慢消退到為無影無跡、終不可逆;儘管喬連忙接話說她可以阻擋、因為她以前成功擋過一次(在貝絲早年患過一場差點沒命的猩紅熱時),貝絲還是坦白地要自己與至親一起面對現實,貝絲的這一刻令人不捨與動容,她多麼虛弱、卻也何等堅強。

| 我相信我們主宰我們要與誰相愛,愛並不是從天而降。|

艾美的圓夢瞬間: 她終於來到歐洲、進了畫室努力學畫。
儘管她也從中確認自己終究不具備成為大畫家的過人天才,
但倘若不身體力行走上這一遭,她也沒機會確知並承認這事實。
(圖片來源: Google)
馬區家的小妹艾美,或許是原著中最容易惹人厭的角色吧--她任性、她嬌蠻、具備被寵壞的老么典型。儘管她有不少足以讓人退避三舍的特質,我卻蠻喜歡最新電影版中的艾美,她氣焰囂張、傲嬌依然,不過她現實至上、講究公平、對自己的企圖目標設定明確並敢於放手追逐的積極態度,只要明白她的堅持所為何來、就不至於那麼排斥或不解她、相反地還會覺得她坦蕩蕩的可佩且可愛。她袒露野心抱負(想成為畫家、就是要嫁給有錢人)的理直氣壯、以及面對情感抉擇時(她向暗戀多時的羅禮勇敢表白)毫不遲疑地說出的那些真心話,著實令我激賞。而功利實際的艾美和理想主義的喬,這一對會打打鬧鬧、會較勁爭鋒的姊妹,其間微妙的情節與爭執,也是片中相當值得玩味的。相信那也反映了普天下所有姊妹們部分的相處現實吧!? 值得一提的是,飾演艾美的英國演員Florence Pugh將這個主導性極強的角色詮釋得入木三分、完全抓住我的眼球與心,以此角入圍今年的奧斯卡最佳女配角,就算沒有拿獎、她搶眼的演出也已因這次入圍而得到實至名歸的肯定了。
生為女人看《她們》,可能會從這四姊妹身上看到過去、或現在、甚至未來的自己。我們被教導最好成為瑪格、但卻嚮往並認定著必須成為喬;或許內心一角住著貝絲、卻也不排除認清現實本質地變成艾美... 女人一生會面臨數個轉折的關卡,而這四姊妹各自的特質與狀態,可能正是不同關卡下、我們蛻變與成長後的樣子。人生走到中年,觀看導入現代觀點重拍的《她們》,感覺像是讀了一個全新的故事--那個我少女時代有看沒有懂,如今終於有點明白、卻猶仍未參透與活透的、女人們不簡單的人生追夢歷程。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100會員
149內容數
把親自走過、看過的藝文展覽收集起來。 把每一個展場上的感動與震撼記錄下來。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Diane Yang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怎麼想得到呢,電影開頭,佔據畫面、震攝眼球的主角,竟然是可以「自己」活蹦亂跳、如入無人之境的,一隻人類的斷掌。斷掌看上去很焦急,亟欲掙脫冰存「自己」的袋子,閃避冰櫃裡的鄰居眼球、以及屋裡角落陰森的骨骼模型等等的側目,兀自奮力彈跳出醫院,開展一段無比艱難的「回程」...
文藝春秋2019年6月號,是該雜誌走過大正、昭和、平成之後,邁入令和元年的第一發。享譽日本海內外的小說家村上春樹,在這一期發表了破天荒書寫自己家族與父子記憶的特稿《棄貓》。村上春樹小說、散文著作等身,可鮮少有通篇深刻袒露自身成長、觸及家族記憶、並特別以關係疏離的父親為主體而寫成的作品...
《三年A班》碰觸了校園霸凌、言語暴力、網路謠言、死亡等暗黑題材,也試以受害者、加害者、旁觀者等多種角度切入、探討「正義」的存在與否及定義;是一部能深刻牽動觀眾推理與思考的懸疑電視劇。“Let‘s Think!“--這個表面其貌不揚、內心實則超級有事的老師,是善人還是惡人...
「這是我所能憶起的人生裡的種種幻覺,我想,我真的不懂人生吧。」在噙著淚水、懷著憂懼又滿是驕傲的後來,人生的如幻,正一如最初看也看不懂的、藏在雲朵間、深崁在愛情裡的虛幻。Joni在歌曲結尾下了一個不太像結論的結論--結果,終究還是看不懂這人生哪。
今天的Google首頁是一名長髮女子獨自盤坐沙漠,起初沒意會到她是誰;好奇朝她點了進去,喔! 是三毛。 我猜三毛當時拿河童當主角,是要鼓勵看這段文字、聽這首歌的人,也能趁機激勵溫暖她自己--陽光都出來了、雨季確定永不再來,還不快、還不能上路嗎?
「不要太相信我,我不是甚麼好人。」在還沒有那麼篤定面對與鄭熙珠的情愫之前,劉振宇曾向熙珠如此決絕地表明,要熙珠別相信他、因為他不是好人。 「妳相信我嗎?」「我相信你... 我說過我相信你。」劉振宇在開始逐步敞開自己心扉、靠著熙珠對他日漸堅定的信任與愛,他豁出一切走完了這段救贖之路...
怎麼想得到呢,電影開頭,佔據畫面、震攝眼球的主角,竟然是可以「自己」活蹦亂跳、如入無人之境的,一隻人類的斷掌。斷掌看上去很焦急,亟欲掙脫冰存「自己」的袋子,閃避冰櫃裡的鄰居眼球、以及屋裡角落陰森的骨骼模型等等的側目,兀自奮力彈跳出醫院,開展一段無比艱難的「回程」...
文藝春秋2019年6月號,是該雜誌走過大正、昭和、平成之後,邁入令和元年的第一發。享譽日本海內外的小說家村上春樹,在這一期發表了破天荒書寫自己家族與父子記憶的特稿《棄貓》。村上春樹小說、散文著作等身,可鮮少有通篇深刻袒露自身成長、觸及家族記憶、並特別以關係疏離的父親為主體而寫成的作品...
《三年A班》碰觸了校園霸凌、言語暴力、網路謠言、死亡等暗黑題材,也試以受害者、加害者、旁觀者等多種角度切入、探討「正義」的存在與否及定義;是一部能深刻牽動觀眾推理與思考的懸疑電視劇。“Let‘s Think!“--這個表面其貌不揚、內心實則超級有事的老師,是善人還是惡人...
「這是我所能憶起的人生裡的種種幻覺,我想,我真的不懂人生吧。」在噙著淚水、懷著憂懼又滿是驕傲的後來,人生的如幻,正一如最初看也看不懂的、藏在雲朵間、深崁在愛情裡的虛幻。Joni在歌曲結尾下了一個不太像結論的結論--結果,終究還是看不懂這人生哪。
今天的Google首頁是一名長髮女子獨自盤坐沙漠,起初沒意會到她是誰;好奇朝她點了進去,喔! 是三毛。 我猜三毛當時拿河童當主角,是要鼓勵看這段文字、聽這首歌的人,也能趁機激勵溫暖她自己--陽光都出來了、雨季確定永不再來,還不快、還不能上路嗎?
「不要太相信我,我不是甚麼好人。」在還沒有那麼篤定面對與鄭熙珠的情愫之前,劉振宇曾向熙珠如此決絕地表明,要熙珠別相信他、因為他不是好人。 「妳相信我嗎?」「我相信你... 我說過我相信你。」劉振宇在開始逐步敞開自己心扉、靠著熙珠對他日漸堅定的信任與愛,他豁出一切走完了這段救贖之路...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在您閱讀這個系列的文章時,我並不打算重述大家耳熟能詳的劇情或人物設定。這系列的文章僅是我個人與電影作品或是電影中角色之間的心境旅程,因此並不會有電影整體全面地內容。 如果您不介意,希望有這個榮幸邀請您閱讀,並且也邀請您與我分享你的電影人生❤。希望這個不一樣的新系列能夠獲得支持。
Thumbnail
筆者曾受到《狂舞摯愛》這部作品的鼓舞,一齣跨越歷史的女性舞蹈電影,那時的我就已被史黛芬妮迪朱斯托導演折服,直到去年她的第二部長片《時髦女子》再次入選坎城影展「一種注目」單元,無疑證明了我心中的想法,她是應當受到關注的女導演,尤其喜愛導演這次敘事的優雅從容,以及攝影的細膩捕捉,整體相較於前作更趨成熟,
Thumbnail
《朗夜》是一部充滿愛與痛苦的小說,描述了從曾祖母到主角知妍的四代女性所遭遇的痛苦。故事中透過母女間的對話和理解,呈現了一個關於愛與修復的故事。透過對話和互相理解,四位女性在不同的時代和環境中面對著相似的痛苦和困境。故事充滿溫柔細膩的文字,帶給讀者安慰和力量。
Thumbnail
時代巨輪的轉動從不曾為誰而停下來,在這徐徐而行的時光歲月中,總會有著一波波的坎坷顛頗,有人懷念過去的安逸,有人乘著勢頭竄起,也有人選擇下車逃避,今天想來聊聊一部關於對抗固有體制、檢討父權價值的議題型電影,日本松竹映畫於1954年上映,由導演木下惠介編劇、監督指導的電影,"女之園"。
Thumbnail
此文想法源於Women's Day|我有一個 “女子” 故事想說,一起來分享! 兩位不同年齡的女子想法語錄~曾經的她也是一名自由的女子
Thumbnail
看完「可憐的東西」之後,對導演尤格藍西斯非常敬仰,於是就想找他的舊成來看,沒想到找到的「真寵」,女主角之一竟然也是被䁥稱石頭姐的艾瑪史東。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本文講述了三位歷久彌新的女主角從不同時空背景下對自由的渴求。這三位女主角各自承受著心靈的壓迫,懷抱著對自由的渴望。本文將從她們的故事中得出人生的真諦.
Thumbnail
1965年的時候,有一部電影叫做《真善美》( The Sound of Music) 上映,當時我還在建國中學讀書,大概一兩年後才在台北市公館.東南亞電影院看到二輪片。女主角茱莉.安德魯斯本身就是舞台劇的演員,她扮演小修女麻雀變鳳凰的故事,使我印象特別深刻,對她高亢而甜美的唱腔, 更是難以忘懷。
Thumbnail
美國小說家露意莎奧爾柯特(Louisa May Alcott)在1868年創作了半自傳《小婦人》,該經典之作在不同時期被翻拍成不同版本的電影。首次改編電影於1933年推出,之後,分別在1949、1994和2019年被翻拍成電影。2019年的最新版本更名為《她們》,加入該時代的樣貌和女性意識的認知
Thumbnail
在您閱讀這個系列的文章時,我並不打算重述大家耳熟能詳的劇情或人物設定。這系列的文章僅是我個人與電影作品或是電影中角色之間的心境旅程,因此並不會有電影整體全面地內容。 如果您不介意,希望有這個榮幸邀請您閱讀,並且也邀請您與我分享你的電影人生❤。希望這個不一樣的新系列能夠獲得支持。
Thumbnail
筆者曾受到《狂舞摯愛》這部作品的鼓舞,一齣跨越歷史的女性舞蹈電影,那時的我就已被史黛芬妮迪朱斯托導演折服,直到去年她的第二部長片《時髦女子》再次入選坎城影展「一種注目」單元,無疑證明了我心中的想法,她是應當受到關注的女導演,尤其喜愛導演這次敘事的優雅從容,以及攝影的細膩捕捉,整體相較於前作更趨成熟,
Thumbnail
《朗夜》是一部充滿愛與痛苦的小說,描述了從曾祖母到主角知妍的四代女性所遭遇的痛苦。故事中透過母女間的對話和理解,呈現了一個關於愛與修復的故事。透過對話和互相理解,四位女性在不同的時代和環境中面對著相似的痛苦和困境。故事充滿溫柔細膩的文字,帶給讀者安慰和力量。
Thumbnail
時代巨輪的轉動從不曾為誰而停下來,在這徐徐而行的時光歲月中,總會有著一波波的坎坷顛頗,有人懷念過去的安逸,有人乘著勢頭竄起,也有人選擇下車逃避,今天想來聊聊一部關於對抗固有體制、檢討父權價值的議題型電影,日本松竹映畫於1954年上映,由導演木下惠介編劇、監督指導的電影,"女之園"。
Thumbnail
此文想法源於Women's Day|我有一個 “女子” 故事想說,一起來分享! 兩位不同年齡的女子想法語錄~曾經的她也是一名自由的女子
Thumbnail
看完「可憐的東西」之後,對導演尤格藍西斯非常敬仰,於是就想找他的舊成來看,沒想到找到的「真寵」,女主角之一竟然也是被䁥稱石頭姐的艾瑪史東。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本文講述了三位歷久彌新的女主角從不同時空背景下對自由的渴求。這三位女主角各自承受著心靈的壓迫,懷抱著對自由的渴望。本文將從她們的故事中得出人生的真諦.
Thumbnail
1965年的時候,有一部電影叫做《真善美》( The Sound of Music) 上映,當時我還在建國中學讀書,大概一兩年後才在台北市公館.東南亞電影院看到二輪片。女主角茱莉.安德魯斯本身就是舞台劇的演員,她扮演小修女麻雀變鳳凰的故事,使我印象特別深刻,對她高亢而甜美的唱腔, 更是難以忘懷。
Thumbnail
美國小說家露意莎奧爾柯特(Louisa May Alcott)在1868年創作了半自傳《小婦人》,該經典之作在不同時期被翻拍成不同版本的電影。首次改編電影於1933年推出,之後,分別在1949、1994和2019年被翻拍成電影。2019年的最新版本更名為《她們》,加入該時代的樣貌和女性意識的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