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防疫成為全民運動,防疫單位如何用同理心鼓勵說到也做到?

2020/04/01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當防疫成為這幾個月來新聞的主旋律,隨著疫情的推展和在全球的擴散,每個人彼此的物理距離早已超乎禮節,但對於疫情的擔憂也每日漸增,每日固定收看疾管署記者會直播或接受疾管署、衛福部的Line推播也已是日常。
「如果是你,你會怎麼做?」
許多人都擔心即將到來的清明假期,南來北往的返鄉掃墓人潮或家族聚餐,可能會增加民眾感染的風險。昨(31)日疾管署的防疫記者會上,也有媒體提出類似的問題,衛福部部長陳時中也對在場的媒體做了現場調查,詢問在場媒體朋友清明節是否會去掃墓?後來發現舉手的人不多(當然還有可能是假期期間,媒體一樣要值班,所以也無法去掃墓),他說他自己家之前也掃完了,可能許多民眾也有分散風險意識,有空的人就分批去進行掃墓,就不集中在清明假期。透過這樣的不經意舉動,也應證了指揮中心先前的說法,建議分散去掃墓,而縣市的納骨塔等室內祭拜場所也會進行人流管制,加上媒體自己的行為驗證,或許更能強化防疫宣導的效果。
「如果是我,我會怎麼做?」
在記者會末,衛福部部長陳時中或許是因為前兩天剛完成兩班次從武漢返台包機監管任務,又有媒體提到寄送口罩到海外給親人的問題,有感而發地跟在場的媒體分享了兩個故事。其中一個是他的夫人問他,媒體報導德國派遣包機至義大利載了一批重症病患回德國,而且機上的不是德國公民,而是義大利的重症病患。夫人問他,要是他會做出同樣的決定嗎?他說,他很敬佩德國的人道精神,但他不會做出類似的決定,但這是很困難的決定,大家都在醫療資源、量能跟人道之中作選擇。
另一個故事則是他提到有位在美國在機構做醫學研究的學者,因為現在美國疫情嚴重也被調到前線去支援,被召回的醫生也沒有口罩可以用,因為醫療資源很緊缺,也顯示疫情狀況變化非常快。這兩個故事一方面將歐美嚴峻的疫情對照尚在可控範圍的台灣,讓民眾可以稍稍安心,指揮中心的資源配置仍是以台灣防疫為優先,另一方面也間接回應之前有人提出擔心台灣醫療資源不足,為何還跟美國簽署防疫夥伴關係聯合聲明,或是台灣是否會有醫療崩潰狀況的擔憂。
在人人都感到擔憂焦慮的時刻,能在官方的記者會上得到指揮單位有同理心的提問和回答,或許是在政策宣導和疫情實證數據更新外,最令人感到心安的時刻。既然指揮中心的指揮官、每天幫全民追蹤疫情發展的媒體朋友都這樣做了,或許接下來的清明假期和不知還會持續多久的抗疫非常時期,身為個人都可以常用兩個問題問自己:「你希望別人怎麼做?」與「我自己會怎麼做?」。將確實防疫說到也做到,相信將有助早日將疫情的影響降到最低,也能讓全民得以早日回到日常生活的正軌。
Photo by Brian McGowan on Unsplash
職涯像是不同目的地的旅行,每次路上收盡的風景都是未來人生的養分,願每個人都有自己一段美好的旅程!Bon Voyage!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