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無色」

更新 發佈閱讀 3 分鐘

綜觀世界各民族的藝術繪畫創作,甚少有單色或無色的創作。早在隋唐時期流行的「青碧山水」,使用大量的寶石礦物作為顏料,石青、石綠的重彩斑斕、泥金的金碧輝煌,將當時唐帝國的痺睨天下的氣勢,在繪畫創作上揮灑的淋漓盡致。直至北宋年間的王希孟「千里江山圖」直至鼎盛。或許是物極必反,中國繪畫逐漸走向內省的格局,畫訓云:「墨韻既足,設色可不設色亦可。」文人開始追求「論畫與形似,見與兒童鄰。」的意境。不論是「墨竹」、「紅墨竹」只要信筆捻來,像不像已經不重要,更遑論顏色的豐盛、精準。

東方繪畫的藝術創作者開始思考繪畫「寫實」的問題。尤其進入元代後,國已破之。「十儒九丐」的社會階級排序讓文人更加的壓抑,抑鬱不得志的心情我想大有人在,也因此更強文人們(讀書人)的創作。關漢卿的《感天動地竇娥冤》、羅貫中《三國演義》等文學巨作,從這裡就可以發現當時文人沒官可做,開始透過文學闡述抑鬱之情;繪畫藝術中「元四家」也開始以內心創作出動人畫作,但都以單純墨色為主,除了明初的王蒙有略出現色彩(例《具曲林屋》),其他三家多以單色(墨色)為主,甚至倪瓚畫作清淡高雅,更是「惜墨如金」。

老子《道德經》說:「五色令人目盲。」東方繪畫與西方繪畫最為相左之處,在於東方藝術開始追尋內在的自我,即使視覺感受到繽紛色彩影響,仍能以最純粹的視角去創作,「無色」不是畫面上的「無色」,而是內在心理的「無設」。從「形」的擺脫到「色」的空無;從構圖的「滿溢」到結構上的「留白」,都是一種由內而外的無為。追求以「氣韻」「品格」這樣虛無標準的繪畫意境,根本不討論「畫的像不像」、「準不準確」的問題。

清末名士陳衡恪曾說:「文人畫之要素:第一人品、第二學問、第三才情、第四思想。具此四者,乃能完善。蓋藝術之為物,以人感人,以精神相應者也。」(陳衡恪《中國文人盡之研究》)。東方繪畫評判標準完全沒有提到「技巧」的重要,其實回歸到內心對生命的領悟與盡心,或許比斑斕華麗的色彩更為重要吧。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郭正宏的沙龍
0會員
1內容數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與期待的落差,甚至旅程中的波折,那所挑起的順逆之感,無非是當下的感受,接受、釋放,才是功課。接受是為了撫慰當下的情緒,釋放則是為了重新去看見與領受更多的精彩。晴天也罷,風雨也好,那都是一道風景,關於自然、也關於心靈。
Thumbnail
與期待的落差,甚至旅程中的波折,那所挑起的順逆之感,無非是當下的感受,接受、釋放,才是功課。接受是為了撫慰當下的情緒,釋放則是為了重新去看見與領受更多的精彩。晴天也罷,風雨也好,那都是一道風景,關於自然、也關於心靈。
Thumbnail
黃璧怡 老師的文章讓我產生許多共鳴,一時之間把全部寫出來會有點冗長,所以我盡量重點化,分小段慢慢寫。 (黃璧怡老師,這是我對您的印象作品,請收下!) 老師給我一種文筆歡快且重視心靈健康的人,且文章裡寫作時的開心情緒可以傳達過來,讓我心情也跟著雀躍。
Thumbnail
黃璧怡 老師的文章讓我產生許多共鳴,一時之間把全部寫出來會有點冗長,所以我盡量重點化,分小段慢慢寫。 (黃璧怡老師,這是我對您的印象作品,請收下!) 老師給我一種文筆歡快且重視心靈健康的人,且文章裡寫作時的開心情緒可以傳達過來,讓我心情也跟著雀躍。
Thumbnail
王維的《輞川集》和《輞川圖》被譽為南宗派山水畫的始祖,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創作超越了人生的苦痛。文學跨界藝術,體會到詩與畫交融豐富藝術表達的層次,詩心為用,勇敢探索新形式和新象徵,面臨現實的挑戰,但內心對文學的熱愛始終未變。這種跨界的創作經驗,不僅是對王維藝術精神的致敬,更是對藝術追求的深刻反思。
Thumbnail
王維的《輞川集》和《輞川圖》被譽為南宗派山水畫的始祖,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創作超越了人生的苦痛。文學跨界藝術,體會到詩與畫交融豐富藝術表達的層次,詩心為用,勇敢探索新形式和新象徵,面臨現實的挑戰,但內心對文學的熱愛始終未變。這種跨界的創作經驗,不僅是對王維藝術精神的致敬,更是對藝術追求的深刻反思。
Thumbnail
吳竹的耽美顏彩一直是我很喜歡的不透明水彩顏料, 寶石色之前用過一次畫在白色水彩紙上, 因為用做點綴,所以它的特性看來不明顯。
Thumbnail
吳竹的耽美顏彩一直是我很喜歡的不透明水彩顏料, 寶石色之前用過一次畫在白色水彩紙上, 因為用做點綴,所以它的特性看來不明顯。
Thumbnail
裝置藝術是一種獨特創作形式,追溯到法國藝術家杜尚。 「失聲畫眉之歌」探討數位時代的記憶議題,文本、水墨長卷、遮陽網、展牆,模擬社群軟體窺看私人情感的多重視角,觀者透過不同的觀賞狀態,感受作品的多維時空。 裝置藝術的魅力在於觀眾可以走進作品,當他們走出作品時,已經不一樣,這正是藝術的魔力所在。
Thumbnail
裝置藝術是一種獨特創作形式,追溯到法國藝術家杜尚。 「失聲畫眉之歌」探討數位時代的記憶議題,文本、水墨長卷、遮陽網、展牆,模擬社群軟體窺看私人情感的多重視角,觀者透過不同的觀賞狀態,感受作品的多維時空。 裝置藝術的魅力在於觀眾可以走進作品,當他們走出作品時,已經不一樣,這正是藝術的魔力所在。
Thumbnail
金陵圖 唐代韋莊 誰謂傷心畫不成,畫人心逐世人情。君看六幅南朝事,老木寒雲滿故城。 這詩反映了藝術表達和喚起人類情感的力量,特別是悲傷和失落的情感。韋莊生活在中國政治動盪、動盪不安的時期,他的詩歌常表現出社會衰落的憂鬱和蒼涼。整體而言,這對聯凸顯了藝術與人類情感之間的深刻連結。韋莊的詩提
Thumbnail
金陵圖 唐代韋莊 誰謂傷心畫不成,畫人心逐世人情。君看六幅南朝事,老木寒雲滿故城。 這詩反映了藝術表達和喚起人類情感的力量,特別是悲傷和失落的情感。韋莊生活在中國政治動盪、動盪不安的時期,他的詩歌常表現出社會衰落的憂鬱和蒼涼。整體而言,這對聯凸顯了藝術與人類情感之間的深刻連結。韋莊的詩提
Thumbnail
現在的孩子從出生後眼晴能對焦開始,就處在於一個「你不怕他不看,只擔心他看太多」的時代,視覺圖像之多、取得之容易是人類歷史中前所未見的。 孩子從小有些父母帶出去吃飯,就是放一台平板/手機在孩子面前,讓他不吵鬧。國小階段就讓孩子帶手機去學校,說好聽點是聯絡孩子方便,但現在與老師的群組一大堆、學校的
Thumbnail
現在的孩子從出生後眼晴能對焦開始,就處在於一個「你不怕他不看,只擔心他看太多」的時代,視覺圖像之多、取得之容易是人類歷史中前所未見的。 孩子從小有些父母帶出去吃飯,就是放一台平板/手機在孩子面前,讓他不吵鬧。國小階段就讓孩子帶手機去學校,說好聽點是聯絡孩子方便,但現在與老師的群組一大堆、學校的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