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推特、臉書風行以來,許多心理學家與資料科學家不斷做各種研究,看是否能從人類的網路行為,來預測這個人的智能、社經地位、工作、人格特質、政治傾向與宗教。最近八月底剛發表的研究則說,藉由人工智慧的分析能力,我們可以從社交網站上的行為模式,預測某個人的人格特質與心理狀態。
分析網路用語裡「我」、「你」、「我也是」等詞彙的分布與使用量,就可以分析一個人的人格特質。正面來說,透過大數據分析,我們可以找出精神狀態不穩定、過度焦慮、憂鬱、出現妄想症狀、大腦功能退化的人,給予協助。
但如果想多一點,這代表有能力的人或組織,可以預測某特定人的大腦特質與對事情的反應模式,然後把這些資料賣給潛在雇主、正在談判的商業合作對象、保險公司,甚至某些政治團體。
你的社群使用習慣報告,值多少錢呢?
假設你玩了某個臉書心理分析遊戲,然後有個強大的AI系統取得你的發文、按讚、被按讚、追蹤、被追蹤數據、網路行為時間,細密分析你的遣詞用字,對你做出完整的分析報告,這份報告值多少錢呢?
你未來的岳父或婆婆,可能會很想拿到一份,但你是否希望很多人在見到你之前,就已經對你有很透徹的瞭解?有這樣的資料,千里外的網路商店就知道該用什麼話術賣什麼東西給你,你會買單。
好啦,做科幻小說式的聯想可以想很多,研究本身當然還是會有許多限制。這份研究是找來一群「推特」的使用者,通通是日本人,156位男生與83位女生,平均年齡22歲。然後讓他們做52種各式各樣正式的量表,做完可以拿到3000日圓車馬費。
受測者至少要曾發出100則有意義的「推文」,發推量多的受測者,最多選取最近的3200則來分析。接著,對他們的網路使用行為做非常多的採樣與分析,包括文字的表達方式與蘊含的情緒、某些字詞出現的頻率,以及15種推特使用行為。
根據研究者的分析,從這些網路行為至少可以預測23種人格特質。這種預測當然不會很精準,無法取代心理師的正式評估,但已經可以拿來篩檢高風險群或拿來牟利。
透過社群互動,發現你的人格特質
最能預測的是人際互動的模式,如外向、內向的特質。重視規則的亞斯特質也容易被預測出來。負面用語與缺乏正向字彙,可預測憂鬱、焦慮與妄想,若有長期的比較可看出精神狀況的變化。智商(尤其語言智商)、生活滿意度、有否飲酒與抽菸行為、大腦運作模式(偏同理或偏系統化思考),以及所謂「五大人格特質」(Big Five Personality),都容易透過網路行為來預測。
比如說,外向的人可能會四處追蹤網友、留下正向樂觀支持性的話語。亞斯特質強烈的人,可能會專注在某些特定議題,吸引特定的追蹤者與按讚者,但不太會到議題之外的討論串發言。透過更精細的分析,或許日後還能對網友做出更多人格特質的預測。
但也有些特質很難透過網路分析呈現,如真正的病態人格(psychopath)或馬基維利主義者,他們只為真正的利益發言,不會也不想在網路洩漏太多蛛絲馬跡。
當人工智慧的能力越來越強,我們要在網路上留下什麼足跡,就會變成要慎重考慮的問題。要坦然表現自己?還是刻意裝個模樣?或者保持沉默、當個旁觀者?
但即使不發言,按讚與追蹤的行為,還是會吐露許多秘密。即使這些秘密有受到臉書、推特保護,外人不易取得全部資料,但可想像臉書等公司早就利用大數據分析來讓廣告更精準。
不過研究者還是認為,如果能建構廣泛的社交網絡、到處留言參與討論,還是能增進「自覺的幸福感」。只是我們無法釐清,這是否只是因為快樂的網路使用者,本來就能在網路上交更多朋友。
歡迎到Readmoo參考作者的電子書
參考資料
- Differential ability of network and natural language information on social media to predict interpersonal and mental health traits
- Social media information can predict a wide range of personality traits and attributes
- How Social Media Activity May Predict Personality & Mental Health Trai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