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銷與洗腦
含有「行銷與洗腦」共 13 篇內容
全部內容
發佈日期由新至舊
付費限定
陳豐偉的沙龍
2024/02/04
外貌可能影響法院判決?美貌的光環效應
外表好看的人擁有許多優勢,這是在現實世界很清楚、雖然大家不太願意直接承認的事實。不過,外表好看的人也不見得就一帆風順,也有研究認為,因為外表建立的良好第一印象,還是有可能因為後續的事態變化(如有人放謠言講閒話)就改變。 但外貌可以影響「第一印象」,這幾乎就是共識了。最讓人感到忐忑的是,有研究認
#
行銷與洗腦
#
光環效應
7
留言
陳豐偉的沙龍
2023/10/22
網紅的旅遊行銷有時會是反效果
這是個很有趣的研究,告訴我們花錢行銷時要注意很多細節,才能把錢用在最有效益的地方。
#
行銷與洗腦
6
留言
陳豐偉的沙龍
2023/04/15
大腦喜歡看圖,不喜歡看文章?AI時代,文章配圖表才能吸睛
這也是一種認知偏誤,有用的文字資訊在你眼前冗長排列,搞不好是你的致富密碼,但你的大腦逃避不想看,看了在三天後也已經忘掉90%。但如果有人精心設計圖表,那你就有可能還記得65%。這叫做「圖片優勢效應」(picture superiority effect)。
#
圖片優勢效應
#
行銷與洗腦
12
留言
付費限定
陳豐偉的沙龍
2021/02/02
我的選擇我高興(七):資訊太多,所以我只能靠網友了
在一般小市民的立場,抗拒informed citizenry的積極角色,才是符合自身利益的理性思考。有太多研究證實人類大腦的能力有限,暴露在太多資訊底下,會影響我們的判斷力與決策能力,搞不好會讓我們工作不順、家庭遇到挫折。瞭解PM2.5的來源、地形與風向的影響,對增加收入有幫助嗎?通常沒有。
#
行銷與洗腦
#
democraticdecay
#
newsavoidance
12
2
Fonglin Chan
在资讯的现代,最好减少妄想,不要制造多胺巴。少对他们兴趣。
付費限定
陳豐偉的沙龍
2021/01/31
我的選擇我高興(六):我喜歡的媒體,就是有水準的媒體
網際網路興起後,人們對於政治新聞「選擇性接觸」的問題更加嚴重。有四分之一的人幾乎只仰賴單一觀點的新聞來源。學者認為,美國新聞媒體為了爭奪特定政治族群的市場,內容越來越不追求中立客觀。於是,當我們熱烈擁抱網路世界時,臉書、推特等網站,悄悄地讓我們因為政治意見而分化成不同的群體,然後彼此看不起。
#
行銷與洗腦
#
選擇性接觸
#
歐巴馬
9
留言
付費限定
陳豐偉的沙龍
2021/01/27
我的選擇我高興(五):憤怒的人主導網路
在情緒與選擇性接觸的研究裡,主要研究的是「憤怒」(angry)、「害怕」(fear)以及「焦慮」(anxiety)。翻了一些文獻,學者大致上的共識是:憤怒,是讓讀者視野變窄、並積極分享的主要原因。形塑目前網路政治言論基本風貌的,是「焦慮」。
#
行銷與洗腦
#
選擇性接觸
#
憤怒
12
1
塔塔加
21世紀的人啊,可以一天不吃三餐,但不能-天不撫摸手機上網,已經到了沒手機會焦躁甚至會死。網路上的筆戰對有些人是″癮″。
付費限定
陳豐偉的沙龍
2021/01/26
我的選擇我高興(四):我支持你,所以我特別想看
「選擇性接觸」造成典範轉移,讓「弱媒體效應」(weak media effects)成為主流。不過,選擇性接觸的理論,並不是一直都被學界廣為接受,但有時風向又會轉回「強媒體效應」。比如說,是「中天創造韓流」,還是「韓流帶動中天」,兩個方向的論述,都可以找到各自的依據,學界或民間都可以辯很久。
#
行銷與洗腦
#
選擇性接觸
#
弱媒體效應
8
留言
付費限定
陳豐偉的沙龍
2020/12/17
我的選擇我高興(三):努力追求想要的答案,是人類的本能
曾經有段時間,經濟學等學科會假設每個人都是個「理性主體」(rational agent),可以理性地蒐集資訊,結合自己的喜好,做出符合自己利益的決策。但越來越多心理學研究發現,人類大腦一點也不理性,在推理過程中會努力蒐集自己喜歡的資訊,在偏差的資訊累積下,來達到自己喜歡(desired)的結論。
#
行銷與洗腦
#
動機性推理
#
motivatedreasoning
12
留言
付費限定
陳豐偉的沙龍
2020/12/08
我的選擇我高興(二):猩猩猴子都會認知失調,人類當然也會
「認知失調」是Festinger在1957年提出的創見,是二十世紀心理學領域影響力最大的理論,引發數千篇相關的科學文獻。簡言之,如果兩個有相關的認知是不一致的,就會造成心理上的不適感(uncomfortable)。當事人為了減少認知不協調,會嘗試避免接觸到某些訊息,或嘗試改變自己對某些事物的認知。
#
行銷與洗腦
#
認知失調
#
同溫層
9
留言
付費限定
陳豐偉的沙龍
2020/12/05
我的選擇我高興(一):不要破壞我享受同溫層的樂趣
人類大腦往往是先做了決定,再找理由來解釋。人類有個擅長說故事的大腦,要為自己的行為編出一套理論並不難。心理學家發現,人類大腦會傾向為自己的選擇辯護,也會喜歡尋找、閱讀跟自己相同立場的資訊。這叫做「選擇性接觸假說」(selective exposure theory)。
#
選擇性接受
#
selectiveexposure
#
同溫層
7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