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職場讀書人選書】溝通需要的並不是「為你好」,而是願意去理解:《滌這個不正常的人》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如果能夠一直對話下去,就算什麼都沒有改變(但有可能什麼都沒有改變嗎?)也足夠了。而我相信在對話的過程中,我原本存在著的那些擔心,也會因為對話而減少。這個對話不是單向為了滌,更是為了我自己。說到這裡,要說對話完全是沒有目的嗎?我覺得還是有的,是為了我自己。


書寫家人的關係,或許是世界上最難的文學。既無法透過「虛構」規避道德壓力,同時必須面對自己心靈最深處的脆弱,將最私密的一切攤在陌生人眼前,但或許也因為如此,這類文學更容易引發共鳴、觸動讀者。而《滌這個不正常的人》正是最佳的範例。

作者廖瞇的弟弟「滌」,大學畢業後失業在家十多年成為「繭居族」,對於事物具有敏銳的執著,也就是他人口中的高敏感、控制狂、強迫症。不只是他人,甚至是父母也無法溝通,讓滌成為家中特別的存在,只有姊姊能夠突破她的心防。為了突破這個僵局,作者決定開始寫作,並獲得台北文學年金肯定。然而,在書寫的過程中,廖瞇卻必須不斷受到質疑,其中最大的質疑者,就是她自己。


她想寫,想將這個謎團寫下。在書寫的時候,滌變成一個謎,滌的爸媽變成一個謎,她自己變成一個謎。但不書寫的時候,他們變回一個一個的人。

她想著,把這一切都掀開有用嗎?就算她解謎了,這對被書寫的人來說,有用嗎?


不論是獲獎當下、溝通遇到瓶頸,或是家人得知後表示反對,透過書中類似日記式的寫法,可以看見作者一連串自我掙扎、辯證的過程。不過隨著書寫計畫進行,質疑轉變為更堅定的信念,讓她更加想要了解弟弟的想法。書中的內容,不只是作者與滌的對話,同時也記錄了她與父母之間溝通的過程。

雖然是家人,卻也長期在外工作,讓作者處在「不遠不近」的位置,同時具備局內人與局外人的雙重性,必須理解並解決家人間的問題,但又不致於陷入情緒勒索的框架中。透過一場場的對話,家人間的關係由壓抑與容忍,轉向衝突與溝通,也因此找到或許能夠突破現況的契機。

因為決定溝通,作者開始接觸心理諮商領域,不只學會區分「將對方視為問題」及「理解對方」間的差異,同時也意識到「諮商並不是為了變好,而是為了瞭解」的真諦。過程中,作者不諱言希望滌能夠「正常」,但她也漸漸發現自己與弟弟其實並沒有那麼不同,甚至了解到人的性格與社會息息相關,而弟弟的「不正常」其實就是因為「想要正常」的心理壓力造成。


問題一直在某個地方,你不去敲它,不去掀它,它就一直是你不知道的樣子。

這是我第一部長篇散文。在掀開之後,在開始對話之後,在持續晨寫之後。

我很高興,我完成了。


從害怕、徬徨,到最後義無反顧向前,作者的勇敢不只在於直面家人的關係,更在於願意讓更多陌生人窺探這家人彼此傷害、溝通,最後開始理解的過程。如同作者在書中求助的心理學家所說,《滌這個不正常的人》確實是一本「療癒系的書寫」,不只療癒了作者自己與家人,也療癒了所有曾經(或正在)與家人衝突、碰撞,陷入掙扎的讀者。

在閱讀《滌這個不正常的人》的過程中,筆者想到黃惠偵導演在2017年的紀錄片作品《日常對話》,以及片中導演與自己的同志媽媽對話,面對過去傷痕並且和解的場景。當時在專訪中,黃惠偵認為這部電影的誕生,只是她用來處理母女關係、探索人生答案的過程,同樣道理,廖瞇的作品的初衷源自於理解自己的弟弟。比起坊間充斥關於溝通的書籍,或許就是這樣單純的動機與真實的樣態,才會讓這些作品給予觀眾與讀者更大的啟發與感動。


raw-image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職場讀書人|選書📖 / 追劇📺 / 聽歌🎧
47會員
409內容數
喜歡看書、追劇、看電影跟聽音樂的社畜,感覺把那些作品記錄下來好像比較不浪費已經花費的時間,也希望能夠幫助讓好作品接觸到更多適合的人。
2025/04/26
曾經同屬於大日本帝國的統治範圍,滿洲國與台灣的關係甚至可能比當時的中華民國更加緊密。尤其是當歷史還處於迷茫的階段,小說的虛構特性,或許也能夠幫助我們更接近這個場域,拾取那些與台灣人有關的歷史碎片。
Thumbnail
2025/04/26
曾經同屬於大日本帝國的統治範圍,滿洲國與台灣的關係甚至可能比當時的中華民國更加緊密。尤其是當歷史還處於迷茫的階段,小說的虛構特性,或許也能夠幫助我們更接近這個場域,拾取那些與台灣人有關的歷史碎片。
Thumbnail
2025/04/19
經歷二戰、以及國民政府來台後,積極去日本化的政策之下,雖然只過了幾十年,許多地景都已經完全改變,在這樣的情況之下,倖存的地圖們就成了我們回望過去的珍貴參考資料。
Thumbnail
2025/04/19
經歷二戰、以及國民政府來台後,積極去日本化的政策之下,雖然只過了幾十年,許多地景都已經完全改變,在這樣的情況之下,倖存的地圖們就成了我們回望過去的珍貴參考資料。
Thumbnail
2025/04/12
20年來的創作是他對於真實世界的觀察,並且企圖藉由電影來與觀眾溝通;相較於給予一段有始有終的故事,他更希望把讓作品跟隨觀者的生命而延續、發酵,直到後者的生命終結才劃下句點。
Thumbnail
2025/04/12
20年來的創作是他對於真實世界的觀察,並且企圖藉由電影來與觀眾溝通;相較於給予一段有始有終的故事,他更希望把讓作品跟隨觀者的生命而延續、發酵,直到後者的生命終結才劃下句點。
Thumbnail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