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媒體與取消文化間的關係,以及為什麼長遠來說我們該謹慎地使用黑名單功能。

閱讀時間約 11 分鐘
前言
前陣子我正在網路上搜尋一些關於某些爭議議題的podcast,其中一個來賓提到了社交媒體和取消文化之間的關係,還有這正在為真實世界帶來的影響。我對此非常感興趣,所以我決定在這之上加入一些我自己的論述和看法,分享給大家。
要注意的是這些完全只是我個人所認同的看法,而我並非社會學或心理學等專業人士,所以這並不是一個有系統或是有佐證的研究項目。
另外,你完全可以公開地不同意我而不被我封鎖──這至關重要。
現代社交媒體
一、過去的情景
過去的人們交流的情形與現在並不相同。
在過去,事情大概是這樣運作的:讓我們假設你有一位還不太熟悉的鄰居,你只知道他的一點點情報(是個老先生,名叫張忠漢),你們沒交談過,但你偶爾可以窺見他的生活和習慣的一小角。
就算一開始你對他的印象不太好(發現張老先生在選舉期間舉著支持統一的標語出門,還參與了反同性戀遊行),你也不太可能立刻和他撕破臉或是老死不相往來──畢竟,他就住在你隔壁,你們會在庭院、郵箱前遇見,你和他一起負責同一區域的社區普渡布置,同時他還是你奶奶在社區老人活動中心裡最好的朋友。
因此,時間一久,有一定的機會,你會在之後的時間裡發現他令你認同的地方(原來張老先生在新年期間會給社區的每個孩子送紅包、主動報名過多次淨灘活動;同時奶奶告訴你,他是社區裡唯一一個敢對著飆車族大呼小叫要他們滾出去的人;他反對同性戀是因為擔心孩子們會沒有後代可以養老而非因為他認為同性戀很淫亂或女孩會因此長出小雞雞;至於支持統一?其實他不太清楚那是怎麼回事,他只是想有機會和他暗戀的那個寡婦阿嬤一起出門)。
但是這樣的事情發生的機率正在越變越小。
二、社交媒體與黑名單
社交媒體運作的方式與上述的完全不同。
這次,讓我們假設張忠漢老先生並非你的鄰居,而是你在社交媒體閒晃時(也許是在某個討論串裡)遇見的一個個人頁面的擁有者。在個人主頁上,張忠漢老先生的頭像是他帶著一頂中華民國國旗帽、揹著一條寫著支持統一的背帶,他的最新貼文是他參與的反同性戀遊行的照片。於是你皺起了眉頭,做出了最合理、也許你我都曾經做過的舉動:黑名單封鎖。從此,張忠漢老先生與你再無關聯。你永遠不會得知他為他的社區所做的任何貢獻,他也無法再做任何事或說任何話改變你對他的印象了。
就在你要點回上一頁時,你注意到了他公開顯示的好友名單,一眼望過去有許多頭像都戴著國旗帽。為什麼不呢?於是你把他的好友名單也都封鎖了。另外你看見你的國中同學按過他的頁面讚,於是你把那位國中同學也封鎖了。
即使那位國中同學其實只是基於張忠漢老先生是他的遠房親戚所以出於禮貌而按了個讚,而那張好友名單裡有許多人在其他議題上可以給予你豐富的建議──但你永遠也不會知道;你再也看不到、聽不見他們了。
三、取消文化

取消文化出現的一個主要原因,正是因為我們正逐漸地用社交媒體的模式去取代以前的模式。我們(幾乎可說是狂妄地)僅憑某人的某個舉動、某些隻字片語,便武斷地認定:從今往後,這個人所說的任何話、做的任何事,都再也沒有了任何可供參考的價值,正如同我們在社交媒體上僅憑某個人的頭像、留言、標籤或擁有某個好友便決定封鎖一樣。
這正是取消文化的核心:無論此人從前有過何種功績或成就、未來又可能貢獻出什麼樣的事物,只要他做了某件不被認同的事、說了一些不被認同的話、交了一個不被認同的朋友,那麼他過去及未來的一切都自動失去了所有的參考價值。比如JK羅琳,她不僅是暢銷系列小說的作者、豐富了無數人的童年,還長久以來支持著婦女運動和慈善活動;但她對於跨性別的議題有一點不同於主流的意見,於是似乎在一瞬間,所有她先前的一切都不再算數、而她未來的一切也都不值得再關注;哈利波特的粉絲網站將她從網站上除名、華納特地聲明她沒有參與新的哈利波特主題手機遊戲。
也許有人會反駁,說抵制某個犯錯的名人這種事從以前就存在,況且某些人確實活該被「取消」,比如哈維溫斯坦,或任何犯下差不多嚴重罪刑的人。但其實「取消」與「抵制」的概念雖然相似,但並不完全相同,而這兩者之間的差異正是在於現實與社交媒體之間的不同。
它們的差別在於,進行「抵制」是個別人的活動;有人參與抵制,有人沒參與,就好像你選擇不和張忠漢老先生接觸,但你的奶奶仍是他的朋友一樣。然而當人們在「取消」的時候,他們不僅排斥他們要取消的人,他們還排斥那些「不取消那個人的其他人」,而這種行為模式正是源於社交軟體:打開湯不熱或推特,你很簡單就可以找到諸如「還在關注某某人的人請退追我」、「轉發過某某消息的人請退追我」、「如果讓我看見你支持或按讚某某人我就會封鎖你」等等聲明,或者你也很容易能封鎖一個人和他的所有好友名單上的人,或者封鎖所有按過某人或某個頁面讚的人,有時候也會有人籲請平台將他們不喜歡的言論下架不讓任何人閱讀。這是為什麼發生在哈維溫斯坦和JK羅琳身上發生的事有著細微的差別:你很難找到還繼續喜歡著哈維溫斯坦的人,但你很容易就能找到明明還喜歡JK羅琳、但卻因為懼於其他人的施壓而不敢作聲的人,因為哈維溫斯坦被抵制,而JK羅琳被取消。
抵制:許多人自主決定不想再看到某人,於是某人被孤立。
取消:許多人決定某人必須被孤立;為此,也有必要連帶孤立某人的支持者。
如果用張忠漢老先生的例子,取消文化就是,你不僅不和張忠漢老先生接觸,還告訴奶奶說如果她不跟著做的話你就會拒絕去參加她的80歲生日。奶奶還能有什麼辦法呢?她只能在她的孫輩和朋友之間選擇──她只能照著你的話去做。你可以用同樣的方法給其他的人施壓,也許還會有認同你的人用同樣的方法給他們認識的人施壓。你也可以召集你的盟友向社區的委員會等發出抗議,要求張忠漢老先生不能在社區活動中心裡宣傳他的理念。於是,張忠漢老先生被從社區裡取消了。
四、越來越低的差異容忍度

差異的容忍度是被訓練出來的;我是從某一次的親身經歷裡學到這一點的。
當時在某個社交網站上面,有些人在推廣他們創建的一個小說創作網站。這個網站是採用一種被稱為「論壇」的古老型式建成的,你可以將它想像成是那種古希臘廣場,人人在同一個地方發想、討論、放置作品。這也是我剛接觸網路時所熟悉的交流型式;它雜亂、熱鬧、像是一個虛擬的公共場所。
但是接著,我發現有許多網友表示了對這種型式的厭惡,原因是他們不想要有不同類型的作品擺在他們的作品旁邊。一開始我完全不懂這種厭惡從何而來;畢竟在我看來,這不過就是每個人的文章標題像架上的書籍一樣並排陳列罷了。後來我才明白了原因:這些網友的年紀比我輕,他們開始熟悉網路時,個人部落格、自訂化消息來源已經成為了主流;他們已經習慣了放眼所及只有他們感興趣的、他們認同的東西,除此之外的型式都會讓他們感到不夠舒適。
我無意批評個人化的網路空間。部落格剛剛興起時我也對此十分興奮(當時網路上大概人人都是如此),它很方便、能客製化又有儲藏功能,自訂消息來源也很省時省力。但是只熟悉這樣的相處模式的結果是,人們對於不同來源的資訊、不同角度的意見的容忍度越來越低。另一方面,隨著時間的推移,在論壇沒落、個人微網誌興起的同時,網路和現實的分界線正好也開始模糊,人們(尤其是年輕一代)不只花費更多時間在網路上,他們還從網路上學習大部分的社交技巧──於是,現實開始向網路靠攏。於是人們開始依樣畫葫蘆,在現實中為自己訂製空間,建立黑名單:這個人,還有他的同類,必須從我的視野中消失。
五、逐漸疏離的社會

然而,許多時候人們似乎沒有察覺,他們對他們想取消的「這個人」(張忠漢老先生)以及「這個人的同類」(他好友名單裡的人)的認識其實相當粗淺;可怕的是,與此相對的,這個「同類」的定義卻經常寬泛得驚人(你的國中同學不過是按了他一個讚)。
這造成了一個駭人的局面:人們可以僅以一兩則言論,就斷定出誰是「敵人」。當然,過去在網路上偶爾也會在部分議題上有敵我之分,但最終因為大家都必須使用同一個空間(論壇/社區),所以口水戰到最後通常不是終於找到共識、就是過了一段時間之後有了新的議題、敵我就會重新洗牌。人們在這個循環往復的過程裡一方面更加認識彼此,一方面會在潛意識裡建構出「每個人會在不同的議題上持有不同的意見、掌握不同的概念」的認知,有這樣的認知的人會更願意在出現分歧時交流彼此的資訊和意見,而不是先看對方是敵是友,因為他們知道在不同的議題裡,盟友裡會有以前的敵人,敵人裡會有以前的盟友。
但是在人人都習慣客製化網路空間之後,願意和對方論戰的人越來越少,取而代之的是用黑名單封鎖彼此,阻斷彼此看見對方或對方言論的機會。由於當別人封鎖你的時候你是不會知道別人為什麼封鎖你的,所以如果你不想被封鎖,就最好不要說任何的爭議言論──然而你不知道在別人看來什麼是爭議言論,所以最佳作法將會是:什麼都不要說,或是只發表一些無關痛癢的東西,像是五種口味分層的霜淇淋、超級英雄電影票根、貓咪和狗狗相互依偎的照片;自己真正想說什麼暫時擺一邊,總之首先確保發表出來的是大家看了都會開心的東西。
於是我們的網路空間現在長這樣:人們不知道誰會因為什麼原因而封鎖他人,所以大家盡量什麼也不說;同時,在同一個議題裡,人們只在確定自己不會被封鎖的同溫層中發言。除此之外的「公共場所」則充斥著各種娛樂甚至是垃圾資訊。
然而,如前面所述,因為人們現在是從網路上學習社交與人際相處,所以我們的社會正在向網路靠攏甚至融合。長久下去(如果不是已經發生),我們的社會將會變得疏離。每當某兩個人發生衝突時,他們周遭的人全都必須選邊站,於是這些決裂會蔓延向整個人際圈、將整個圈子切成兩半。這種事情只要發生個幾次,人際圈很快就會變得支離破碎,而人們為了不被太多人列入「黑名單」之中就只能更加禁聲。
人人禁聲的現象就會造成更大的社會問題,也是取消文化的危險之處:容易引起爭議的討論將越來越被避免,人們無法尋求到共識或是事實,即使少部分人有了意見或他們所認為的真相,也沒有人能放心地傳播它們;沒有人能承受在傳播了一些自己所認為是真實的事情之後被大批認識或不認識的人集體封鎖。甚至,他們不能相信自己的朋友在自己成為取消對象的時候會留在自己身邊,因為這些朋友也害怕自己會被取消。人們將漸漸地失去實質上的言論自由。
六、結語

為了避免掉上述不好的效應,有一些行動是我們可以採取的。
比如,我們可以考慮更謹慎地使用黑名單。這並不意味著完全不能使用黑名單功能,它依然是應對垃圾廣告、不請自來的屌照、洗版和其他騷擾的好方法。謹慎的意思是指,盡可能地保留與「敵人」在不同戰場上作為盟友而相遇的機會,或是起碼試著與他們爭論,這對整個社會都有好處。或是在封鎖某個人之前,可以再多想個一兩分鐘:我真的了解這個人嗎?我是真心認為這個人過去與未來所(能)貢獻的資訊對我毫無用處嗎?有時候答案可能會是「是的」(例如前任情人或是真心不想再會的親戚朋友),但我相信許多時候答案會是「不」。
同時,也可以試著在現實中學習真正的、健康的人際關係的樣貌,包括試著接受我們的朋友會和我們意見不同,以及試著接受和我們意見不同的人仍可能成為我們的朋友。在可能的情況下,對於是否抱持某意見或支持某人保有屬於自己的判斷,而不是依賴周遭同溫層的意見(儘管這很可能十分困難)。
這些事都並不容易。就算做了,在短期內甚至可預見的未來裡,整個情況很可能都不會改善。但即使如此,我認為這麼做甚至對個人也都是有好處的:我們將能更加認清朋友、認清自己的真實意見、認清事情的真相。
另外,如果你這麼做了,也許你就不會因為這篇文章而封鎖我了,對吧?
2會員
1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設計不僅僅是外觀和感覺。設計是其運作的方式。」 — Steve Jobs 身為一個獨立文案,許多人會以為我們的生活只需要面對電腦,從無到有,用精巧的文字填滿空白的螢幕,呈現心目中獨具風格的作品。 ——有的時候可以如此,但其實這是我們夢寐以求的偶發日常。 更多的時候,白天的工作時間總被各種繁雜
Thumbnail
Small talk交織著美國社會,標籤著個人的特色與社會地位。 無論是街角新搬來的鄰居或在電梯偶遇的高階主管,在不熟悉對方的情況下,為了要留下好印象,與對方親近,取得信任,small talk可以說是餐廳的「前菜」,它為對方留下了對於主食的設想。
Thumbnail
我們要談的,是文本中的議題如何被曲解為商業操作,或真的被誤用為商業操作。 為了避免誤會,書寫著議題的創作者們該收手嗎?這樣一來需要被看到的議題誰來傳遞呢?
Thumbnail
意料之外的有趣,內容說明「 幸災樂禍」這種任何人都有的劣根性,像是點開《爆笑一籮筐》的影片後,驚覺時間小偷的出現,或是看見別人吃鱉感到心情愉悅,不用恥於自身的道德虧損,這就是每個人都有的天性。
Thumbnail
在這本書我試圖提供最真實的Instagram的故事, 除了我以外,沒有加上任何濾鏡。 Instagram版的《社群網戰》 繼臉書之後的下一頭社交媒體平台巨獸—— 你所不知道的Instagram,首度完整揭露!
Thumbnail
「想和志同道合的你,一起探索世界的美好,不管在哪裡。」
Thumbnail
每一種語言,都是在人類世界特有的社會條件、文化脈絡及歷史地理背景下不斷發展與演變。
Thumbnail
「設計不僅僅是外觀和感覺。設計是其運作的方式。」 — Steve Jobs 身為一個獨立文案,許多人會以為我們的生活只需要面對電腦,從無到有,用精巧的文字填滿空白的螢幕,呈現心目中獨具風格的作品。 ——有的時候可以如此,但其實這是我們夢寐以求的偶發日常。 更多的時候,白天的工作時間總被各種繁雜
Thumbnail
Small talk交織著美國社會,標籤著個人的特色與社會地位。 無論是街角新搬來的鄰居或在電梯偶遇的高階主管,在不熟悉對方的情況下,為了要留下好印象,與對方親近,取得信任,small talk可以說是餐廳的「前菜」,它為對方留下了對於主食的設想。
Thumbnail
我們要談的,是文本中的議題如何被曲解為商業操作,或真的被誤用為商業操作。 為了避免誤會,書寫著議題的創作者們該收手嗎?這樣一來需要被看到的議題誰來傳遞呢?
Thumbnail
意料之外的有趣,內容說明「 幸災樂禍」這種任何人都有的劣根性,像是點開《爆笑一籮筐》的影片後,驚覺時間小偷的出現,或是看見別人吃鱉感到心情愉悅,不用恥於自身的道德虧損,這就是每個人都有的天性。
Thumbnail
在這本書我試圖提供最真實的Instagram的故事, 除了我以外,沒有加上任何濾鏡。 Instagram版的《社群網戰》 繼臉書之後的下一頭社交媒體平台巨獸—— 你所不知道的Instagram,首度完整揭露!
Thumbnail
「想和志同道合的你,一起探索世界的美好,不管在哪裡。」
Thumbnail
每一種語言,都是在人類世界特有的社會條件、文化脈絡及歷史地理背景下不斷發展與演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