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外求心水中撈月,淨中求玄佛在自心

更新於 2020/12/27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以下文章為一位有緣人分享:
這幾天遇到一些事情,心裡想當作是對自己的提醒。這幾日聽到一些商號老闆捐款給住家附近的佛堂,要莊嚴佛像,可是那邊的居士勸他們唸佛,他們卻始終推三阻四。他們的理由是,捐款建造地藏像,常常都覺得事業做得很順利,所以很樂意捐獻。
我這禮拜去精舍,也聽到一位師姐在談論「要如何讓福報源源不絕」,此時便有些感嘆。感嘆的是,生在台灣的人,應該大多累世都修了好多福報,但未修心,所以總往阿修羅道修去。總希望福報能使生活順遂、平安幸福。這樣的願望每個人都有,執著在上面的程度多寡罷了。
但唸誦了大量的《金剛經》和《六祖壇經》後,知道這樣的求法是無法真正明心見性的,於是反觀自己,是不是也執著福報的概念很深,要懂得時時抽離這樣的執著。
人生在世的確需要福報來維持色身,但色身的目的並非享福,而是用來修心及了業。有了色身的喜怒哀樂、五蘊歷程,這種種感觸就是累世善惡的具體化現,亦即用色身接受善惡業報的「果的歷程」。
有了色身的喜怒哀樂,五蘊歷程,而能不執著於上,把該做的事做好,在做事的過程中降伏妄念,且時時覺悟的狀態圓滿事情,則是修心。
所以我得出了一個小結論,在尚未真正的放下前,自己應以修心為主,行善福報為輔,漸漸圓滿此世的歷程,若太過執著福報,則要警惕自己適時的放下,不要落入這執著的陷阱中。
近期在化解魔道願時領悟了一件事情:
真正的自覺,才能真正的覺他。
真正的覺他,才是真正的自覺。
自覺、覺他,本是一不是二。
何以說「真正的自覺,才能真正的覺他?」有一個故事一直在我心中久久不能忘記,故事大概的內容大概是這樣:「有一位法師講法,大家都慕名去聽法,有次聽法的講堂中,一位老和尚在後面笑,於是法師就問:『老和尚笑什麼?』老和尚便說:『法師並未得法,就開始講法』。於是法師就放下這些名聲,向老和尚學法,學了幾年後終於開悟,回到原本的講堂中繼續講法,講法的內容,還是跟原本尚未開悟時所講的內容一樣。但,不同的是,即便內容一樣,卻深深的感化了很多人走上正確的道路。」
這個故事告訴我,信、解、行、證的歷程。聰明的人學了幾年佛法,對於文字上有理解,便開始對外說法,這些聰明人講的法,吸引了很多群眾來聽,所以他漸漸聲名大噪,名聞利養都來,卻走上了歪路。
這些聰明人,頂多進入「解」的階段,也就是一般講的「佛學」狀態,可惜的是,真正的佛法是需要身體力行經文中的意義,有持戒、有德行才能真正的解行合一,進入證悟的境地,否則只會落入「終日口說般若」,被經文轉的胡同中。
真正進入解行合一的修行者,所講出來的文字,即便與那些聰明人表面上差不多,卻可以在極細微處點出真正的重點,而且有德行的修行者所表現出來的莊嚴自在,並不是那些聰明人可以模仿的。修行者的講法、儀態、自在、莊嚴,才是真正可以震懾全場、感化人心,使眾生走上正道的。所以「真正的自覺,才能真正的覺他」。
一般的布施,或引導朋友唸佛,也都是覺他的歷程,但因為我們尚未自覺,所以要使對方真正相信佛法,很難。畢竟我們自己都還沒有做到深信佛法,必須真正做到佛法,才能稱得上深信,那又如何讓其他人也深信呢?
這邊說個小插曲。我唸佛的歷程中,其實得到很多佛菩薩的感應,而最近的感應大多是要我好好持戒和在德行上下功夫,假使行為有做到,才能進入下一階段。我自己也知道很難,但多唸經,的確會收斂許多不該的習性,因此我深感定課的重要性。
我又何以說「真正的覺他,才是真正的自覺」呢?就舉眾師兄姐在「度眾」的工作這件事好了。許多師兄姐在度眾的歷程中,遇到很多不順己意的事情,容易和其他師兄姐有爭執。可是在經過放下自己的成見、慢慢磨合後,得到圓滿的成果。這個度眾的歷程就是在覺他,但這個歷程中最可貴的是那段放下自己的成見、轉識成智的自覺過程。
而「真正的覺他,才是真正的自覺」的第二個重點,在於放下人我的分別,若是自己不在人群中試煉,只是自己想,容易走上胡同。必須在人群中,才能透過各種事件,學習放下分別心,體悟真正的同體大悲。所以得出了「自覺覺他,本是一不是二」。
(分享完畢)
修行會有不同的歷練與體悟階段。有緣人在修學的過程中,藉由聞、思、修來找到自己與一般人在修行上容易羈絆的癥結點。
首先是求福。福報人人需要,沒有福報萬事難行、人生不順,然而貪求福報反而成了修行偏差的誤區。心善、行善,是本來就該有的心行,不管有無求福報,福報自然相隨,但是為了貪求福報與追求人生的享受,而刻意去做好事,則會像梁武帝一樣,布施供齋心念不正,在修行上毫無功德,因為有貪、有求的心,則不是佛法。
我們到這個世界上,得到這個人身,為了維持這個色身的運作,必然需要各種物質條件來滿足它,然而人心卻不滿足,除了基本的需求之外,又想追求更好、更豐盛的享受,從色身出發一直到個人的名聲……等利益;為了滿足內心對於擁有各種名目的優越感,去做各種讓自己可以得到更多滿足的行為,甚至在修行中的人也難以放下,為之迷惑,變成為了這些物質與福報而修法,而忽略了心性的修持。
《維摩詰經》:「夫求法者,非有色受想行識之求,非有界入之求,非有欲色無色之求。」《花語滿天維摩說法》在這一段提到:「真正想求法的人,不在色受想行識上面去求。真正求法,不在色上求,不在受上求。我們學佛的人要隨時反省自己的起心動念,今天去廟上磕頭供養,為自己求福報,還是在欲界中求。做了好事想得善報,這也是欲。因為我修行,來生想要好一點,這是大欲,比做生意來功利。以此求道,何道能成啊!」
修行要能夠聞、思、修,以下引用自聖嚴法師開示:
「從聞思修的三慧,能夠獲得利益的經驗,名為證慧。證慧的最高深點,便是大覺智者的佛果位。
至於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成長自我的智慧與慈悲?當從慚愧、懺悔、感恩的三方面努力。
『慚愧』的意思是自知對不起自己稱為慚,自知對不起他人稱為愧疚。一般自負、自大、狂傲、驕慢的人,不會產生慚愧心,總覺得自己無愧於天,無愧於地,也對得起自己的良心。像這樣的人,在智慧和慈悲方面,是不容易成長的。有了慚愧心,便會謙虛禮讓。儒家也說,滿招損、謙受益。所以慚愧心是人格的清潔劑,在清理了染污物之後,向著既定的方向,繼續努力做自己應該做的事。
『懺悔』就是承認自己的過失,承擔應負的責任。有些人不懂得懺悔的真義,他們在神前或佛前,焚香祈禱,說是犯了錯害了人,請求神佛,網開一面,原諒他們無知;這樣在神佛的偶像之前懺悔之後,便以為不再受到應得的懲罰了,下一次有了機會,再三再四地犯錯害人,又再三再四地去焚香祈禱表示自己的無知,請求神佛原諒他們的無知。這種懺悔的心態不正確,也不能收到懺悔的功效。
『感恩』不僅是一般人所說的回饋,應該是飲水思源,感念之情常繫心頭。所謂恩人,究竟是誰呢?除了父母是最親的恩人之外,凡是在你的生命中對你有益有助的人,都是恩人。恩人可有兩類:一是為你順水推舟的人,二是使你逆水行舟的人。一般人僅以順水推舟的人為恩人,給你打擊、批評、誹謗、阻擾的人,便以為是仇人。其實,那些人使你從逆境中受到鍛鍊,助你久煉成鋼,豈可以說不是恩人。例如釋迦牟尼在《法華經》中說過,他的一個叛逆弟子提婆達多,將來一定成佛。因為從釋迦牟尼在過去無量劫前發菩提心後,提婆達多都是給他逆向的幫助──打擊、阻撓、破壞。提婆達多使釋迦牟尼得到了磨鍊,使他成了佛,所以有大恩德。」(引用完畢)
修學上逐步、逐步地檢討自己,產生「自覺」,此時身上無形之中能散發一種智慧的能量,在利益他人、幫助他人覺悟的時候,很自然能引起對方的共鳴,達到覺他的作用;而在從事利益眾生的事情上「覺他」的過程中,無形之中自己也獲得覺醒,因此自覺、覺他通常是一體的。無論自覺或覺他,放下對自身這個「我」的執著是最重要的,《六祖壇經》:「著境生滅起,如水有波浪,即名為此岸;離境無生滅,如水常通流,即名為彼岸,故號波羅蜜。」
學佛,最主要的目標不是在求源源不絕的福報;修心,不是嚮往期待有一個什麼神奇的境界,而是在於內心的覺醒。如阿伯開示:「賢者求心不求佛,愚者求佛不求心;心外求心水中撈月,淨中求玄佛在自心。」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藥師琉璃光如來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大悲觀世音菩薩
南無大願地藏王菩薩
南無韋馱菩薩
南無伽藍菩薩
南無十方一切諸佛菩薩摩訶薩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以下為一位有緣人分享:   最有效的懺悔,就是努力誦經與唸佛,並早晚向佛菩薩真誠地懺悔,反省自己過去的不是,以及省思如何具體改善自身的惡心妄念,如何不要再犯過,只要有真誠心,最終必能改過。
    以下為一位有緣人分享:
    以下為一位有緣人來信分享,來文照登:   「佛菩薩的偉大,不在於祂的神通法力,而在於祂對眾生的慈悲願力,雖然你做錯,祂也原諒你。」─109.04.05/04.12《阿伯的話—現場開示精華節錄》
    以下為一位有緣人來信分享,來文照登:   寫了那麼多篇分享文,這是我最想跟大家分享的一篇文章,因為故事中的師兄,雖在病痛中受苦,但他們對佛法的信願行,讓我感動,也讓佛菩薩感動,現在我們就來看看他的故事。
    以下為一位有緣人分享,來文照登:   目前在國中任職,一直覺得是很巧妙的安排,感謝佛菩薩給的機會。回想起來,自己在國中開始出現輕慢的心態,小時小偏,長大越偏,現在回到本世開始心性偏差的舊地,重新學習待人處世。
    以下為二位有緣人分享:   分享一   業障很多怎麼辦?相信這是很多請示者的心聲。但就我的經驗來說:「只要有心還,就會還的很快!」
    以下為一位有緣人分享:   最有效的懺悔,就是努力誦經與唸佛,並早晚向佛菩薩真誠地懺悔,反省自己過去的不是,以及省思如何具體改善自身的惡心妄念,如何不要再犯過,只要有真誠心,最終必能改過。
    以下為一位有緣人分享:
    以下為一位有緣人來信分享,來文照登:   「佛菩薩的偉大,不在於祂的神通法力,而在於祂對眾生的慈悲願力,雖然你做錯,祂也原諒你。」─109.04.05/04.12《阿伯的話—現場開示精華節錄》
    以下為一位有緣人來信分享,來文照登:   寫了那麼多篇分享文,這是我最想跟大家分享的一篇文章,因為故事中的師兄,雖在病痛中受苦,但他們對佛法的信願行,讓我感動,也讓佛菩薩感動,現在我們就來看看他的故事。
    以下為一位有緣人分享,來文照登:   目前在國中任職,一直覺得是很巧妙的安排,感謝佛菩薩給的機會。回想起來,自己在國中開始出現輕慢的心態,小時小偏,長大越偏,現在回到本世開始心性偏差的舊地,重新學習待人處世。
    以下為二位有緣人分享:   分享一   業障很多怎麼辦?相信這是很多請示者的心聲。但就我的經驗來說:「只要有心還,就會還的很快!」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合作聲明與警語: 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稿。 證券服務係由國泰世華銀行辦理共同行銷證券經紀開戶業務,定期定額(股)服務由國泰綜合證券提供。   剛出社會的時候,很常在各種 Podcast 或 YouTube 甚至是在朋友間聊天,都會聽到各種市場動態、理財話題,像是:聯準會降息或是近期哪些科
    Thumbnail
    iOS15推出了新的按鈕外觀設定功能,讓設定變得更加直觀。使用不同的圓角設定和圖片位置可以輕鬆創建不同風格的按鈕。另外,新的選取效果變化功能也讓按鈕設計更加靈活。本文將介紹這些新功能的使用方法和效果。
    Thumbnail
    婚禮是人生中極具紀念價值的時刻,對於每對新人而言,都希望能夠在這個特殊的日子裡創造出難忘的經歷。在婚宴中,食物一直都是受到極大關注的焦點之一。而如何通過外燴服務,特別是婚禮創意點心,來為這個特別的時刻增添驚喜和美好回憶,正是當今新人們所關心的重要議題。
    Thumbnail
    人們 堅忍寂寞 到底是 突顯自己的情操高貴 還是 真的對信念執著 忘記 等待是要多久 所謂自我 是真正看見靈魂得到自由 還是無法面對 情慾重責的枷鎖 不再對愛困惑 也無所謂歲月 在身上留下什麼 但 又有幾人 能逃得過 那將在遲暮 燒開的那片火 能不再 四目焦灼
    Thumbnail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這樣的經驗 帶孩子上學,媽媽隻身回到家後 看到滿桌滿地一堆沒收的玩具... 有時候...一陣怒氣上來 默默叨唸著「滿地的玩具又沒收了!」 有時候...卻會有會心一笑的幸福感 ~孩子真是可愛~ 光是紙杯擺成這樣也能玩得這樣開心 這些正是我可愛的孩子們… 心愛的物品和玩具呢 結論是
    Thumbnail
    不到40天內兩度被推舉為日本總理大臣的岸田文雄,從選後強行軍直奔英國、將他身處國際元首聚集的場合自在的一面呈給日本國民、到外相與國際人權首相輔佐官的人事發表佈陣、以及眾議院議長的推舉,都展現出岸田文雄在發信力及政治搏鬥方面驚人的成長,可以說他是進化到3.0的總理大臣也不為過。透過本文的分析跟讀者分享
    「1. 看到別人:這代表你會想要了解與你互動的人的需求、障礙和目標,並把焦點放在這些事情上。2. 調整付出:了解周圍的人想要完成什麼。你努力去做的事對與你互動的人來說是否有益?3. 專注在產生的影響上:向內心態的人的焦點都放在自己做的事情上。向外心態的人則專注在他們對他人造成的影響。向外心態的人會說
    Thumbnail
    *合作聲明與警語: 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稿。 證券服務係由國泰世華銀行辦理共同行銷證券經紀開戶業務,定期定額(股)服務由國泰綜合證券提供。   剛出社會的時候,很常在各種 Podcast 或 YouTube 甚至是在朋友間聊天,都會聽到各種市場動態、理財話題,像是:聯準會降息或是近期哪些科
    Thumbnail
    iOS15推出了新的按鈕外觀設定功能,讓設定變得更加直觀。使用不同的圓角設定和圖片位置可以輕鬆創建不同風格的按鈕。另外,新的選取效果變化功能也讓按鈕設計更加靈活。本文將介紹這些新功能的使用方法和效果。
    Thumbnail
    婚禮是人生中極具紀念價值的時刻,對於每對新人而言,都希望能夠在這個特殊的日子裡創造出難忘的經歷。在婚宴中,食物一直都是受到極大關注的焦點之一。而如何通過外燴服務,特別是婚禮創意點心,來為這個特別的時刻增添驚喜和美好回憶,正是當今新人們所關心的重要議題。
    Thumbnail
    人們 堅忍寂寞 到底是 突顯自己的情操高貴 還是 真的對信念執著 忘記 等待是要多久 所謂自我 是真正看見靈魂得到自由 還是無法面對 情慾重責的枷鎖 不再對愛困惑 也無所謂歲月 在身上留下什麼 但 又有幾人 能逃得過 那將在遲暮 燒開的那片火 能不再 四目焦灼
    Thumbnail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這樣的經驗 帶孩子上學,媽媽隻身回到家後 看到滿桌滿地一堆沒收的玩具... 有時候...一陣怒氣上來 默默叨唸著「滿地的玩具又沒收了!」 有時候...卻會有會心一笑的幸福感 ~孩子真是可愛~ 光是紙杯擺成這樣也能玩得這樣開心 這些正是我可愛的孩子們… 心愛的物品和玩具呢 結論是
    Thumbnail
    不到40天內兩度被推舉為日本總理大臣的岸田文雄,從選後強行軍直奔英國、將他身處國際元首聚集的場合自在的一面呈給日本國民、到外相與國際人權首相輔佐官的人事發表佈陣、以及眾議院議長的推舉,都展現出岸田文雄在發信力及政治搏鬥方面驚人的成長,可以說他是進化到3.0的總理大臣也不為過。透過本文的分析跟讀者分享
    「1. 看到別人:這代表你會想要了解與你互動的人的需求、障礙和目標,並把焦點放在這些事情上。2. 調整付出:了解周圍的人想要完成什麼。你努力去做的事對與你互動的人來說是否有益?3. 專注在產生的影響上:向內心態的人的焦點都放在自己做的事情上。向外心態的人則專注在他們對他人造成的影響。向外心態的人會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