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美人魚,沒意外的話,腦海會浮現,夕陽下,岩石上露出大魚尾,擁有動人歌聲那位吧?中國古書《山海經》也有美人魚,書中多次出現,常常以「人魚」二字輕輕帶過,秦始皇墳墓的長明燈主角就是人魚,《史記》記載:「以人魚膏為燭,度不滅者久之。」
是否感受到,人魚在古老東方傳說中,神秘色彩更濃厚?其實不只神秘,功能也很多元哦!
《山海經‧北次三經》:「其中多人魚,其狀如䱱魚,四足,其音如嬰兒,食之無痴疾。」
人魚在古籍注解中,都說是鯢魚,魚體四隻腳,叫聲像嬰兒哭,又叫「娃娃魚」,據說吃牠的肉,可以防瘋癲病。
只看《山海經》的相關繪圖本,會覺得魚體四腳真的怪異,再去找實際的鯢魚照片來看,其實鯢魚比較像兩棲類,扁平狀的蜥蜴(是有四條腿沒錯),無魚鱗,能在水中游。
因為在水中活動的魚類有四足,叫聲又似人類嬰兒,後來延伸出美人魚的神話傳說,陵魚形象就是。
山海經‧南山經》:「其中多赤鱬,其狀如魚而人面,其音如鴛鴦,食之不疥。」
赤鱬屬人魚類,人面魚身,叫聲像鴛鴦,吃牠的肉可以不長疥瘡。觀察明清繪圖本,赤鱬的樣子也是實體鯢魚的變形,有觸鬚又帶人性表情。
《山海經‧海內北經》:「姑射國在海中,屬列姑射。陵魚人面,手足,魚身,在海中。」
陵魚,有人的臉,腳像人的手,魚的身體,常在海裡活動。陵魚後來演化成鮫人(美人魚)泣珠傳說:「南海中有鮫人,水居如魚,不廢機織,其眼能泣,則出珠。」(《述異記》)
《山海經‧南山經》:「有魚焉,其狀如牛,陵居,蛇尾有翼,其羽在魼下,其音如留牛,其名曰鯥,冬死而夏生,食之無腫疾。」
此怪魚叫「鯥」,其實是四不像,是魚卻形狀像牛,有蛇的尾巴和鳥一般的翅膀,叫聲像「留牛」,會在冬季死去而在夏日重生,吃它的肉可以預防癰腫(惡性腫毒)。
「魚」在古代有不死的再生力,這則內容明白指出來魚會「冬死夏生」,有發現嗎?古人的腦袋覺得,越厲害的聖物長得越怪,這隻魚的長相簡直跟龍不分上下。
《山海經‧大荒西經》:「有魚偏枯,名曰魚婦。顓頊死即復蘇。風道北來,天乃大水泉,蛇乃化為魚,是魚婦。」
魚婦是半人半魚,半邊乾枯。有風從北方來時,天就湧出大水如泉,蛇會轉變成魚,此魚叫「魚婦」。上古帝王顓頊就是趁著蛇變成魚的時機,魂魄寄生魚體死而復生。這則讓我想到「借屍還魂」,看清朝魚婦繪圖,魚尾巴可是長長的蛇尾,借蛇身還魂痕跡猶存。
翻完《山海經》人魚型錄,不禁有種感慨,此魚池根本就是古人的許願池吧!長疥瘡的、有瘋癲病的、想長生不死的人,都希望藉由長相怪異的聖魚實現夢想,現代醫生讀了,大概會想,唉!要是吃魚有那麼好用就好了!
🎧 想聽我「說」故事?也是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