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 Liker Land 看你的拍手及文章值多少likecoin,及為什麼需要訂閱及支持

用 Liker Land 看你的拍手及文章值多少likecoin,及為什麼需要訂閱及支持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不知道有多少人裝了或還沒裝Liker Land手機上的app,它不僅可以讓你看見被superlike的文章,還能讓你看見你的拍手值多少likecoin,以及你的文章被拍手時得到多少likecoin。但這裡不討論「superlike」文章的重複性(這部分應該可以再未來做到改善吧?)以及互拍的那部分。

早先我寫過一篇〈再不追逐拍手數,Likecoin與社交距離!〉,有很長一陣子在matters的首頁排序是以「拍手數」去排列,後來慢慢修正了演算的模式,「拍手數」就比較不能左右「很多人拍」的文章躍上首頁(目前大概以「討論度」、「瀏覽時數」,以及「支持」來判讀?)

躍上「首頁」有什麼意義?這點方格子和matters有不同的區別,即便在方格一直被挑中精選或推薦,也不一定會被點閱、被瀏覽,更不會像matters上可以獲得「拍手」「支持」「訂閱」的機會。但是「拍手數」越多,就真的能表示你能獲得「相對多」的likecoin嗎?

很多人不在乎likecoin的錢,但認真想要把這個機制作為「收入」或是「支持他人」的人,多少還是得理解一下likecoin分派或得到的數字。(分派的機制就不討論了!)那麼,怎麼去看自己的拍手和被拍手時所付出和得到的likecoin呢?

首先,你要是「讚賞公民」付費的會員,也就是Civic(才有所有的數據,只是沒付費的liker就只會看到被讚賞的部分!),以及你要安裝Liker Land手機上的app

*因為手機截圖比較長,我把圖併起來比較好瀏覽。(手機看圖會很小,建議這篇用電腦看)

打開app登入你的讚賞公民的帳號,會出現下列畫面(由左至右),先點右下角自己的頭像,會進入第二個畫面,由上而下有你目前的likecoin,以及你拍別人的手和別人給你的拍手的給出或得到的likecoin。它們點下後會出現右邊兩個畫面。白色實心是付費的讚賞公民Civic拍手所產生的數據,反白的則是沒有付費的讚賞公民liker的配對基金數據(2.0制付費的讚賞公民平時拍手應該是歸類到liker?)

接下來我們看一下為什麼需要「訂閱及支持機制」!

這點在matters上就格外明顯需要。假設我們今天以「可以透過創作來賺點收入」為目標,不論是什麼被動收入還是真的想要把它當作「可以變成固定收入,並且能成為生活所需」,那麼的確該好好研究一下「怎麼讓收入變多!」這件事,如果站在「讀者」想要「支持」一個作者的角度來看,也要思考一下「我願不願意支付一點費用,給予我認為很好且我口中想要支持的作者?」

從下列幾張圖來看,即使是「付費成為讚賞公民1.0」的讀者,一旦拍手數過多了,給予作者的支持都會零星的不到1likecoin。這裡也不是要說:「互拍不好」「那0.00幾我不要」,我思考的是「我願意給予作者多少支持?」

所以後來matters延伸出了「支持」的功能,以及讚賞公民也推出2.0的機制,目的應該還是為了在「交流」以外,能促使讀者給作者更多的回饋的可能。

這麼斤斤計較這些「數字」主要還是想知道,在多數人認為「內容當道」的未來,究竟有多少人真的願意實際地支出、支撐一個自己喜愛的創作者?所有形式的創作產出(從影視到聲音到文字圖像的產出)都必須透過一定的交易行為賺取報酬。

文字平台,不論是matters、方格子、medium、探路客⋯⋯乃至youtuber或是podcast的經營者們,不談廣告的分派(或是行銷置入),以及本來就很有聲望有流量的那些人,那一個真的靠「創作的訂閱及支持」不用斜槓太多項目而過活的人?什麼時候會出現呢?而這樣的模式什麼時候會真正成為氣候?讓真正的創作有價被落實?

歡迎以「讚賞公民2.0」訂閱我或在方格子上訂閱

如果你想用現金直接贊助我,也可透過這個連結(30元不嫌少)

圖:截圖

avatar-img
換日線的沙龍
16.2K會員
880內容數
自由工作者、上班族究竟要用什麼樣的心態去面對呢?來看線線怎麼說;業餘的時候,也來跟線線一起看劇看電影及看書;有空的話一起來學做出版、編輯和電子書吧!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換日線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訂閱」這個機制,用在「內容」這個項目上,考驗的不只是「創作者」本身的能力,更甚的是「經營模式」的思考,甚至是「自我形象」的塑造!要靠「贊助」「支持」能成為一種足以支撐生活的所需,多半還是得靠一些經營且行銷的頭腦!
有人會很焦慮讚賞公民2.0的訂閱功能是不是需要「更加強自己的社交能力」去攀談拉攏訂閱者、讀者?「使用者付費」已經是項難題了。還要去考慮「別人訂閱我,我要不要跟他有社交互動」,光想這些,怎麼寫得出來東西呢?把思考這些問題的時間拿去閱讀跟書寫,比較實在啊!
「自媒體」不單單只能透過「影片」、「聲音」、「文字」去分享,也有另一種是將自己形塑成一個「訊息傳播站」,你把你想要推薦的,一一展現給網路的使用者,從影視到聲音,從娛樂到閱讀,從日常到深度的思考⋯⋯像個真正的媒體,多元地傳播好內容給其他的人。
所有人獲取了自己想要的內容時,會在什麼時候願意給出自己手中的支持?又或者問,要在什麼樣的情形下才會認為給一點支持是重要的事?
部落格不是「新東西」,對於經過那個「人人都是部落客」年代的網路使用者來說,那是我們青春的回憶。
網路世界很有趣,很多現象都在同一個循環裡變動,跟現實生活差不多,只是因為網路的存在,使想像更立體、多變。
「訂閱」這個機制,用在「內容」這個項目上,考驗的不只是「創作者」本身的能力,更甚的是「經營模式」的思考,甚至是「自我形象」的塑造!要靠「贊助」「支持」能成為一種足以支撐生活的所需,多半還是得靠一些經營且行銷的頭腦!
有人會很焦慮讚賞公民2.0的訂閱功能是不是需要「更加強自己的社交能力」去攀談拉攏訂閱者、讀者?「使用者付費」已經是項難題了。還要去考慮「別人訂閱我,我要不要跟他有社交互動」,光想這些,怎麼寫得出來東西呢?把思考這些問題的時間拿去閱讀跟書寫,比較實在啊!
「自媒體」不單單只能透過「影片」、「聲音」、「文字」去分享,也有另一種是將自己形塑成一個「訊息傳播站」,你把你想要推薦的,一一展現給網路的使用者,從影視到聲音,從娛樂到閱讀,從日常到深度的思考⋯⋯像個真正的媒體,多元地傳播好內容給其他的人。
所有人獲取了自己想要的內容時,會在什麼時候願意給出自己手中的支持?又或者問,要在什麼樣的情形下才會認為給一點支持是重要的事?
部落格不是「新東西」,對於經過那個「人人都是部落客」年代的網路使用者來說,那是我們青春的回憶。
網路世界很有趣,很多現象都在同一個循環裡變動,跟現實生活差不多,只是因為網路的存在,使想像更立體、多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