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費限定

這年頭,好多作者的名字都叫筆者!

更新 發佈閱讀 6 分鐘
raw-image

一直覺得「筆者」是一個超級疏離的詞。

內容世代,所有的文字平台都需要無限的文字篇幅來充實自己的網站,好像誰都可以寫專欄,誰只要能上某些平台就算是「自己文字有價值」(其實沒稿費!)是不是因為沒稿費就可以不用太糾結去修飾自己的文字?隨心所欲?反正別人巴望著要你的文字、你的內容,所以你愛怎麼寫就怎麼寫?連用詞都不用自我挑剔一下?

不知道是不是因為這世代的人的人會用的詞庫少了,所以總是「我」來「我」去,但這不打緊,是什麼原因養成使用「筆者」這個習慣?(就別提像政治人物一樣老把自己的名字放進文章裡了。)是加了「筆者」就可以讓自己通篇不順的語句變得高級了起來?還是不加「筆者」怕別人不知道那是「這個筆者寫的東西」?

政治人物常會在文章加自己的名字,某一個原因是為了「被選民記得」,被記得「XX候選人」提出了什麼政見、「XX候選人」替選民做了什麼事,洗腦般地要讓選民記住自己,免得有做事的人常常比沒有做事大聲嚷嚷的人還沒能見度,沒法,這是政治文化,不屬名的發文就容易不被看見。

早上開啟了一篇標題看起來還行,某個台灣很知名的網路媒體的文章,通篇裡一直出現「筆者」這兩個字!害人差點以為該篇文章的作者就叫「筆者」!

文字的發表,實在不會因為你使用了「筆者」就比較專業一點,反之,你的內容如果真的只是閒聊或是沒什麼重點也談不上專業,用「筆者」這兩個字,只會讓你的文章讀起來更尷尬而已,比用自己的名字還尷尬!(好像也沒看過哪個專業/優秀的作者/評論者動不動在自己的文章裡加上「筆者」或自己的名字。)

文字的書寫,有很多方式可以避開提到「我」,以及可以用很多不同方式的敘述,省去告訴別人「這是我/筆者的角度」,但仍然可以很清楚明確的讓別人知道這是這篇文章是「我在表達」。

——分隔線——

筆者一直覺得「筆者」是一個超級疏離的詞。

內容世代,最近筆者發現所有的文字平台都需要無限的文字篇幅來充實網站網站,好像誰都可以寫專欄,誰只要能上某些平台就算是「自己文字有價值」(但其實沒稿費!)筆者心想是不是因為沒稿費就可以不用太糾結去修飾自己的文字?隨心所欲?反正別人巴望著要你的文字、你的內容,所以你愛怎麼寫就怎麼寫?連用詞都不用自我挑剔一下?

筆者也思考過不知道是不是因為這世代的人的人會用的詞庫少了,所以總是「我」來「我」去,但這不打緊,是什麼原因養成使用「筆者」這個習慣?(就別提像政治人物一樣老把自己的名字放進文章裡了。)是加了「筆者」就可以讓自己通篇不順的語句變得高級了起來?還是不加「筆者」怕別人不知道那是「這個筆者寫的東西」?

筆者也觀察過政治人物常會在文章加自己的名字,某一個原因是為了「被選民記得」,被記得「XX候選人」提出了什麼政見、「XX候選人」替選民做了什麼事,洗腦般地要讓選民記住自己,免得有做事的人常常比沒有做事大聲嚷嚷的人還沒能見度,沒法這是政治文化,不屬名的發文就容易不被看見。

筆者早上開啟了一篇標題看起來還行,筆者常常閱讀的、某個台灣很知名的網路媒體的文章,通篇裡一直出現「筆者」這兩個字!害筆者差點以為該篇文章的作者就叫「筆者」!

筆者認為,文字的發表實在不會因為你使用了「筆者」就比較專業一點,反之筆者相信你的內容如果真的只是閒聊或是沒什麼重點也談不上專業,用「筆者」這兩個字,只會讓你的文章讀起來更尷尬而已,比用自己的名字還尷尬!(筆者好像也沒看過哪個專業/優秀的作者/評論者動不動在自己的文章裡加上「筆者」或自己的名字。)

筆者認為文字的書寫,有很多方式可以避開提到「我」,以及可以用很多不同方式的敘述,省去告訴別人「這是我/筆者的角度」,但仍然可以很清楚明確的讓別人知道這是這篇文章是「我在表達」。

——分隔線——

一直覺得「筆者」是一個超級疏離的詞。

內容世代,發現所有的文字平台都需要無限的文字篇幅來充實網站網站,好像誰都可以寫專欄,誰只要能上某些平台就算是「自己文字有價值」(但其實沒稿費!)我想這是不是因為沒稿費就可以不用太糾結去修飾自己的文字?隨心所欲?反正別人巴望著要你的文字、你的內容,所以你愛怎麼寫就怎麼寫?連用詞都不用自我挑剔一下?

我也想過不知道是不是因為這世代的人的人會用的詞庫少了,所以總是「我」來「我」去,但這不打緊,我想不懂是什麼原因養成使用「筆者」這個習慣?(就別提像政治人物一樣老把自己的名字放進文章裡了。)是加了「筆者」就可以讓自己通篇不順的語句變得高級了起來?還是不加「筆者」怕別人不知道那是「這個筆者寫的東西」?

政治人物常會在文章加自己的名字,某一個原因是為了「被選民記得」,被記得「XX候選人」提出了什麼政見、「XX候選人」替選民做了什麼事,洗腦般地要讓選民記住自己,免得有做事的人常常比沒有做事大聲嚷嚷的人還沒能見度,沒法,這是政治文化,不屬名的發文就容易不被看見。

早上開啟了一篇標題看起來還行,我常常閱讀的、某個台灣很知名的網路媒體的文章,通篇裡一直出現「筆者」這兩個字!害我差點以為該篇文章的作者就叫「筆者」!

我想文字的發表實在不會因為你使用了「筆者」就比較專業一點,反之我相信你的內容如果真的只是閒聊或是沒什麼重點也談不上專業,用「筆者」這兩個字,只會讓你的文章讀起來更尷尬而已,比用自己的名字還尷尬!(我好像也沒看過哪個專業/優秀的作者/評論者動不動在自己的文章裡加上「筆者」或自己的名字。)

我認為文字的書寫,有很多方式可以避開提到「我」,以及可以用很多不同方式的敘述,省去告訴別人「這是我/筆者的角度」,但仍然可以很清楚明確的讓別人知道這是這篇文章是「我在表達」。

——分隔線——

其實文章裡的文字就代表你個人了,不用一直強調「自己」~

這年頭,好多作者的名字都叫筆者!

圖:2019 GO TO Seoul 0401,我。Canon EOSM50,啊~~~好想出國

以行動支持創作者!付費即可解鎖
本篇內容共 2378 字、8 則留言,僅發佈於自己、工作、經營自媒體、書籍設計你目前無法檢視以下內容,可能因為尚未登入,或沒有該房間的查看權限。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換日線的沙龍
20.9K會員
922內容數
自由工作者、上班族究竟要用什麼樣的心態去面對呢?來看線線怎麼說;業餘的時候,也來跟線線一起看劇看電影及看書;有空的話一起來學做出版、編輯和電子書吧!
換日線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02/24
看到一個推理故事用一本書來講這種關於版面與閱讀之間的關係,雖然故事我沒有特別喜歡,我也會力薦所有做書的人都應該讀這本書!
Thumbnail
2025/02/24
看到一個推理故事用一本書來講這種關於版面與閱讀之間的關係,雖然故事我沒有特別喜歡,我也會力薦所有做書的人都應該讀這本書!
Thumbnail
2025/01/06
自出版,是一件非常有意思的事!做書也是。但完全的先決條件就是「你想做,你去找方法做,你去學習怎麼做,你要非常的積極!」自己做不來,找人做,找人做之前,把「你該做的部分做好!」積極的!沒有人應該為了你想做的事替你積極,如果你都意興闌珊了,誰在意你呢!
Thumbnail
2025/01/06
自出版,是一件非常有意思的事!做書也是。但完全的先決條件就是「你想做,你去找方法做,你去學習怎麼做,你要非常的積極!」自己做不來,找人做,找人做之前,把「你該做的部分做好!」積極的!沒有人應該為了你想做的事替你積極,如果你都意興闌珊了,誰在意你呢!
Thumbnail
2024/09/28
不要邊抱怨自己工作要死要活、加班加得昏天暗地,老闆還在那邊靠北自己的產值不夠,又邊用蠢方法工作,然後覺得自己社畜得要死,好像全天下只有自己忙得要死要活還沒人感謝。嗯,有時候只得說:用錯的方法工作,加班,真的是,自找的!
Thumbnail
2024/09/28
不要邊抱怨自己工作要死要活、加班加得昏天暗地,老闆還在那邊靠北自己的產值不夠,又邊用蠢方法工作,然後覺得自己社畜得要死,好像全天下只有自己忙得要死要活還沒人感謝。嗯,有時候只得說:用錯的方法工作,加班,真的是,自找的!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在小小的租屋房間裡,透過蝦皮購物平臺採購各種黏土、模型、美甲材料等創作素材,打造專屬黏土小宇宙的療癒過程。文中分享多個蝦皮挖寶地圖,並推薦蝦皮分潤計畫。
Thumbnail
在小小的租屋房間裡,透過蝦皮購物平臺採購各種黏土、模型、美甲材料等創作素材,打造專屬黏土小宇宙的療癒過程。文中分享多個蝦皮挖寶地圖,並推薦蝦皮分潤計畫。
Thumbnail
小蝸和小豬因購物習慣不同常起衝突,直到發現蝦皮分潤計畫,讓小豬的購物愛好產生價值,也讓小蝸開始欣賞另一半的興趣。想增加收入或改善伴侶間的購物觀念差異?讓蝦皮分潤計畫成為你們的神隊友吧!
Thumbnail
小蝸和小豬因購物習慣不同常起衝突,直到發現蝦皮分潤計畫,讓小豬的購物愛好產生價值,也讓小蝸開始欣賞另一半的興趣。想增加收入或改善伴侶間的購物觀念差異?讓蝦皮分潤計畫成為你們的神隊友吧!
Thumbnail
  關於自己筆名的由來,因為自己不是個擅長口語表達言詞的人,說話時總感覺自己頗詞窮;又因聽聞古人取名,會有取一些相反含意的名字,以期許往後可以免除壞事。故將自己名字的唸音取作「詞窮」,以期未來在創作的路上,文字能夠多變靈活,不要像口語表達的一般糟糕。
Thumbnail
  關於自己筆名的由來,因為自己不是個擅長口語表達言詞的人,說話時總感覺自己頗詞窮;又因聽聞古人取名,會有取一些相反含意的名字,以期許往後可以免除壞事。故將自己名字的唸音取作「詞窮」,以期未來在創作的路上,文字能夠多變靈活,不要像口語表達的一般糟糕。
Thumbnail
專欄作家是近代的職業,古人識字的不多,現代才有報紙。單單這麼 樣的兩個條件,就已經看到專欄作家與文學作家的分別。 在寫作格式上,英國的文學家最能凸顯他們的執著,有十分嚴苛的標 準格式,例如信封,人名先寫抑或是地址先寫,文章起頭章節的擺放 位置........總之搞錯了一丁點都會認為閣下是番邦野蠻人,
Thumbnail
專欄作家是近代的職業,古人識字的不多,現代才有報紙。單單這麼 樣的兩個條件,就已經看到專欄作家與文學作家的分別。 在寫作格式上,英國的文學家最能凸顯他們的執著,有十分嚴苛的標 準格式,例如信封,人名先寫抑或是地址先寫,文章起頭章節的擺放 位置........總之搞錯了一丁點都會認為閣下是番邦野蠻人,
Thumbnail
在自媒體興盛的時代,因為我自己本身也有經營工作室,原本不喜歡在網路上發表自己想法的我,逐漸學會揣測觀者的看法,也學會有目的的書寫。這對我來說是一種成長與進步,但同時也漸漸地成為我的枷鎖。
Thumbnail
在自媒體興盛的時代,因為我自己本身也有經營工作室,原本不喜歡在網路上發表自己想法的我,逐漸學會揣測觀者的看法,也學會有目的的書寫。這對我來說是一種成長與進步,但同時也漸漸地成為我的枷鎖。
Thumbnail
許多形形色色的潤飾文章,稱為區域性首要的店面、第一開箱做為文字敘述讓觀賞者久而久之,不在探討文章重點,網路上一堆散文式的商品、美食等,後期連短篇的文章都不想看。 文字創作者,為了給讀者一篇好文,翻閱的資訊、讀的書籍、花的時間比一般人還來的多,
Thumbnail
許多形形色色的潤飾文章,稱為區域性首要的店面、第一開箱做為文字敘述讓觀賞者久而久之,不在探討文章重點,網路上一堆散文式的商品、美食等,後期連短篇的文章都不想看。 文字創作者,為了給讀者一篇好文,翻閱的資訊、讀的書籍、花的時間比一般人還來的多,
Thumbnail
其實文章裡的文字就代表你個人了,不用一直強調「自己」~
Thumbnail
其實文章裡的文字就代表你個人了,不用一直強調「自己」~
Thumbnail
身爲創作者,我們應該忠於自己,寫自己想寫但不一定有人想看的文章,還是刻意貼合觀衆的需求,寫一些能幫助讀者的文章呢?有些觀點或看法未必能幫到讀者,但是難道就不值得被發掘嗎?難道必須能幫到讀者的才算是「作家」嗎?明明有很好的觀點,卻因爲沒有人看下去,便只能繼續是一個默默無聞的小作者?
Thumbnail
身爲創作者,我們應該忠於自己,寫自己想寫但不一定有人想看的文章,還是刻意貼合觀衆的需求,寫一些能幫助讀者的文章呢?有些觀點或看法未必能幫到讀者,但是難道就不值得被發掘嗎?難道必須能幫到讀者的才算是「作家」嗎?明明有很好的觀點,卻因爲沒有人看下去,便只能繼續是一個默默無聞的小作者?
Thumbnail
在一本書的序言讀到,這作者真的是把所有人稱都寫過一遍,才找到最適合的敘事者。
Thumbnail
在一本書的序言讀到,這作者真的是把所有人稱都寫過一遍,才找到最適合的敘事者。
Thumbnail
前言:寫作不一定要僅是第一人稱的敘述,試著把第三人稱加到你的文章裡,你會發現新的創作模式,讓我來以自己曾經寫過的文章示範一次。 參考個人先前文章: 【生活洞察系列】 台灣真的有點老了? (全文已於今年4/6發布)\ 無意見發現新大陸,我是用網路的視覺小說平台"OICE"做
Thumbnail
前言:寫作不一定要僅是第一人稱的敘述,試著把第三人稱加到你的文章裡,你會發現新的創作模式,讓我來以自己曾經寫過的文章示範一次。 參考個人先前文章: 【生活洞察系列】 台灣真的有點老了? (全文已於今年4/6發布)\ 無意見發現新大陸,我是用網路的視覺小說平台"OICE"做
Thumbnail
為了避免爭議,陳述經驗之前先亮個背景。 小說寫齡(?) 21 年,非相關科系畢業,也無正式商業出版背景。過去曾與同好一起經營原創小說社團「Note.」,並以月刊形式發表同名之小說合輯,運營時間約兩年多,由於生涯規劃因素而告休止。
Thumbnail
為了避免爭議,陳述經驗之前先亮個背景。 小說寫齡(?) 21 年,非相關科系畢業,也無正式商業出版背景。過去曾與同好一起經營原創小說社團「Note.」,並以月刊形式發表同名之小說合輯,運營時間約兩年多,由於生涯規劃因素而告休止。
Thumbnail
開稿的第一頁,我通常會打上書名及作者名,書名放左上角,作者名放右上角,以前當我打上"作者:OOO"時,總會因為擁有這樣的身份覺得很愉悅,明明稿子一個字都還沒動,卻在打上這幾個字時,瞬間感覺又是一個嶄新的開始。
Thumbnail
開稿的第一頁,我通常會打上書名及作者名,書名放左上角,作者名放右上角,以前當我打上"作者:OOO"時,總會因為擁有這樣的身份覺得很愉悅,明明稿子一個字都還沒動,卻在打上這幾個字時,瞬間感覺又是一個嶄新的開始。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