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繁體閱讀的那些路(上)--從紙本到電子

海外繁體閱讀的那些路(上)--從紙本到電子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出國的人應該都跟我一樣有「無法閱讀紙本書」及「很難閱讀繁體書」的困擾,前者因為現在的疫情更是困難重重,而後者呢,如果沒有購買電子書習慣的人也是幾乎無法達成,當然我不能否認有少數國家有繁體書書店這樣的可能性,但就我所處的義大利,那是不可能的存在。

而在出國了的這段時間裡,扣除語言學習的書籍,很長一段時間「繁體閱讀」僅存在部落格、及閱讀體驗我不喜歡的博客來,之前因為長期的忙碌以及適應環境,一直沒把閱讀體驗這件事當做一個很重要的課題,直到疫情發生封城後,才在家人的一次聊天中,找到了這個其實已經有段時間的平台—「Hyread」。

而在介紹這個平台之前,我走過的那些海外閱讀之路

提醒:這裡所說的閱讀皆是以中文,特別是繁體中文為主軸的,義大利文及英文書籍不在我敘述的範疇裡。

一、使用的原因

1.紙本繁體書的取得不易

自從出國之後,繁體中文書的取得就成為我心中最「痛苦」的一塊,當時的我並不喜歡閱讀電子書,喜歡紙本書那種捧在手裡的感覺,感受那種重量以及翻頁的手感,至於做筆記什麼的,我仍然喜歡實體紙筆書寫,電子書當然不是我的選項,即使出國很難取得紙本書。

此外,身為一個沒耐性等待的一員,從我看到想看的書籍到真正獲得這本書的時間,希望是「當天」或「24hr」,而台灣的博客來以及pchome24都能滿足我的需求,甚至當時在住在台北市的還有6小時試營運的極快速選項,而在這樣的物流效率的嬌寵之下,對於一本想看的書要等待一兩週(甚至更久,畢竟我住在物流效率極差的義大利),我是完全放棄的。

每年回台的時候還是會搬書回義大利,但這沒幾本的書,在往後的一年中根本是杯水車薪,也導致我閱讀量大減,甚至,開始不在意閱讀。

2.不想閱讀簡體書

也是出國之後才發現,原來很多簡體書在線上是很容易找到的,尤其是休閒書類的,小說散文等等,後來即使是實用書籍都能很容易的在網上閱讀,為了培養自己閱讀電子書的習慣,不傷眼睛等等,入手的一個kindle,用以閒暇時候閱讀小說用。kindle的確是比較像紙了,但仍然沒有辦法有實體書的翻頁手感,只是取得kindle正版書籍的管道,目前僅有亞馬遜.cn,而老是要看簡體中文書,看簡體總覺得心理上缺失,不是我對簡體有偏見,只是讀了三十多年的繁體,那是一種鄉愁,無關知識,也無關好壞。

3.簡繁翻譯版本及內容不同

在閱讀了一段時間的簡體書籍後發現,即使是同樣一本翻譯書籍,中國譯本與台灣譯本的差別仍然是頗大的,特別是敏感話題:諸如政治、意識形態、民族、民主政體、獨裁政體等等再原文使用的字彙,在中國的翻譯版本之中是無法出現或必須隱晦的。

這也解釋了為什麼我經常無法讀懂中國翻譯的原因。


二、紙本與電子書的漸進過程

在剛出國的那段時間,我的閱讀習慣被迫性的改變,不僅僅是閱讀語言上的改變,更是實質上的。

1.手機閱讀

手機閱讀早就是現在的閱讀渠道大宗,在電子設備羽量化的那個年代其實就已經開始轉變了,紙本書的式微,也於焉開始;只是當時還在台灣的我,還能平淡且不失一點老派文人氣的說:我還是比較喜歡閱讀紙本書。並以滿牆的書滿足著。

當但現實敵不過理想的時候,在手機閱讀也只能是一個不得不妥協的強迫習慣,當時的想法其實很簡單:我就是想看,而手機閱讀的優點很多:

  • 觀看管道眾多
  • 取得方便
  • 隨身皆可閱讀
  • 不受限於地點以及國家

這些優點讓我一直到現在只要外出,也都還是慣於使用手機閱讀,只是在長時間閱讀上,手機真的不是一個良好的載體,對我而言有幾個缺點

  • 字體過小
  • 近距離觀看螢幕藍光傷眼
  • 沒有捧書的閱讀體驗

所以在手機上看書,對我早期的出國經驗是「不得已而為之」,僅管我腦子知到從手機閱讀其實可以大大增加閱讀的彈性及閱讀時間,優點也是很多,至少不需要再找一個大袋子每次出門都要裝書的,也讓自己的財物在這個不安全的城市多了幾分保障(當然手機也是很大的一筆財富,弄不好也是會被偷的),而這些便利其實我都知道,只是心理上過不去自己的那道坎。

2.Kindle的電子紙閱讀體驗

之後因為傷眼而入手的kindle,其實早在台灣就已經長久的被朋友推坑,考量它使用的方便性及不傷眼,在我入手之後也的確有過很舒服及愉悅的閱讀體驗,但由於kindle的繁體中文書取得渠道太少(指得是購買),更遑論雅馬遜退出台灣之後的繁體書市場了,此外,除非是它正版售出的書籍,筆記以及畫線整理的資料要匯出簡直是不可能,特別是閱讀專業書籍時,這更造成了我在使用它上的阻力。

最好的一點就是真的比較不傷眼

3.i-Pad pro的圖文筆記整合體驗

因為之後要備考,考的又是圖片文字並列的博物館導遊,當時多方比較之後入手了iPad pro,並配備了apple pencil,在圖文之間的轉換自如,博物館的戶外教學也能隨手及拍並順手紀錄,實實在在幫了我個大忙,不需要在電子與紙本這樣兩邊整合,也是因為備考,iPad的使用量大增,也漸漸的開始習慣在ipad上閱讀非休閒書類的書籍,義大利語的藝術專業及歷史書籍等等,漸漸地也開始發現,原來電子書閱讀起來的整合能力,在學習上其實是非常強的。

因為iPad已可以整合手寫的筆記功能在許多可相容的app上,在我整個備考的過程中起到了相當大的作用,由於需要記憶許多圖畫上的解釋及意義,且又通常是在博物館、美術館以及教堂這種戶外課程,iPad在整個課程的筆記上給我提升了相當多的效率及時間,令當時我們同課程的義大利同學們讚嘆科技之便利。也因為這樣的整合能力,不需要在已經不多的備考時間中,還要增加另一個資料整理的工。也是那個時候開始慢慢強迫自己在電子設備上記筆記,讀專業書籍,這跟讀閒書是不同一個概念,因為做筆記以及複習等等的需求不同。

iPad pro + Apple Pencil的使用體驗慢慢的改變了我的閱讀、筆記及學習的經驗,我不需要在在手寫與打字之間徘徊(我的心酸血淚史請看這篇:[手寫?打字?]記這些年掙扎的筆記),現在僅差取得繁體中文書的管道了。

而在義大利的封城期間,我發現了Hyread 這個平台。

容我先讚嘆一下這個app的優點:手寫筆記轉換成電子筆記的經驗實在一絕。

前面提到了我在紙本與電子書的過渡期掙扎,這個app直接幫你想好了,你想打字想手寫,悉聽尊便,順便還替你辨識手寫字體,繁體中文?沒問題,立即幫妳辨識轉換,即使想要分享給朋友你的讀書心得,都不用擔心字醜的問題。完全替我這種會有這種困擾的人,提供了一個快速飛躍的整合。

特別是更新了之後的Hyread,更是令人驚喜。

avatar-img
Sasha在義大利的那些人那些事的沙龍
9會員
30內容數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前面提到我與Cova的緣分是始於一次經驗的邂逅,而我與Marchesi的緣分,那就是始於裝逼了。 為什麼這麼說呢? 我第一次以及之後的千千萬萬次進入Marchesi是因為我開啟了我的「導(ㄅㄢˋ)遊兼翻譯」的工作,在工作伊始,米蘭大教堂區要我找一間既可以歇腳又可以躲避到處流竄的遊客的地點,就是
1817年開業時原址位於史卡拉歌劇院旁的轉角,現址為米蘭精品街Via Monte Napoleone--歐洲最「昂貴」的街道之一 至於他的「超名店」原因倒不只是因為他
終於等到那天可以在外面試吃的機會啦! 期待了很久、且米蘭同好極度推薦的歷史名店 Pasticceria Cucchi 1936年開幕至今,店址選在當前米蘭最大的夜生活區Porta Genova ,靠近大運河區(Navigli Grande),店面唯一一次大修整,是肇因於1943年的米蘭大轟炸,但在
前面提到我與Cova的緣分是始於一次經驗的邂逅,而我與Marchesi的緣分,那就是始於裝逼了。 為什麼這麼說呢? 我第一次以及之後的千千萬萬次進入Marchesi是因為我開啟了我的「導(ㄅㄢˋ)遊兼翻譯」的工作,在工作伊始,米蘭大教堂區要我找一間既可以歇腳又可以躲避到處流竄的遊客的地點,就是
1817年開業時原址位於史卡拉歌劇院旁的轉角,現址為米蘭精品街Via Monte Napoleone--歐洲最「昂貴」的街道之一 至於他的「超名店」原因倒不只是因為他
終於等到那天可以在外面試吃的機會啦! 期待了很久、且米蘭同好極度推薦的歷史名店 Pasticceria Cucchi 1936年開幕至今,店址選在當前米蘭最大的夜生活區Porta Genova ,靠近大運河區(Navigli Grande),店面唯一一次大修整,是肇因於1943年的米蘭大轟炸,但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