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會花錢做些瘋狂的事,但沒有人真的是瘋子。
理由是:因為世代不同、由收入與價值觀不同的父母撫養、身處世界上不同的地方、出生在不同的經濟體、因為誘因與好運程度不同而得到不同的就業市場經驗,每個人學到的教訓也截然不同。
人人看待世界運作的方式各有獨特的觀點,而且你經歷的事情,遠比從別人身上學到的二手經驗還要感受深刻。
沒有經歷過SARS的國家,不會像台灣一樣對武漢肺炎(COVID-19)一樣感到害怕;從歷史上得到的訊息,永遠不會比親身親歷深刻;這就是為什麼常常有句幹話:
理論上來說,人們應該依據自己的目標,以及當時可以投資的標的,做成決策投資。但實際上人們並不會這麼做。
當你試圖去投資(投機時),你通常會自己的需求(想要更多收入、買房置產、退休規劃etc.)而去找尋資料(諮詢理專、閱讀、親人朋友討論etc.),你會得到許多聽起來很合理的建議,例如:你需要買進基金、股票、投資型保險、不動產etc.,但實際上要你去做的時,「可是⋯⋯」、「但是⋯⋯」、「我覺得⋯⋯」這些字眼會在你的腦海中浮現,因為你最先考慮到的是,要你拿出錢這個動作後,會有怎樣的風險產生,而這樣的風險意識取決於你的人生經驗。
經濟學家發現,人們一生的投資決策會大幅奠定在他們那個世代投資人所擁有的經驗,特別是他們剛成年的時候。
「散戶承擔風險的意願,取決於個人的人生歷程」
這與智力、受過的教育或性格的老練與否無關,就看你有沒有在對的時間、對的地點成長的好運氣。
過去經歷台股崩盤的長輩們,是不是會勸你股票不要碰比較安全,曾經因為期貨受過傷的人,也會勸你期貨不要碰;但是在2020崩盤時進入的新生代們,是不是會認為股票原來這麼好賺,隨便買隨便漲。有些人剛好生長在多頭的年代,這段經歷可能更有機會這些人成為相對成功的人士,而擁有從萬點崩盤記憶的人們,卻不敢在這段事後回顧是大多頭的危機上入場。而面對這一連串事件的雙方,都會認為對方做的決策都是荒謬的舉動。
藉由當下所能蒐集到的資訊,並將其置入人們對於世界如何運作的獨特模型中,使每個人做出的金錢決策都有正面理由。
在我們做完決策後,那項決策已經是我們當下做的最好選擇的,我們會找出任何理由去說服我們自己這樣做是有意義的。
個人小結:
我們因個人獨到的經驗,反映現實中各種面臨的情況,就算我們經由學習,他人教導,但實際上我們可能有全然不同的反應;在面對未知的情況下,我們幾乎是靠著過去的經驗做直覺反應(快思慢想、原子習慣等書籍有提到),因此若我們要去證實我們新學習到的理論或是方法是否可以適用,我們得面對恐懼、不確定性,或是自我成見,才能藉由嘗試新事物得到回饋,而此回饋又會變成我們的經驗,繼續讓我們成長。
個人自2016開始進入市場以來從來沒有認真研究市場,對股票的態度就是便當錢,隨感覺、隨便買」隨便賣;直到去年經歷了美股熔斷、負油價事件,才真的有心開始從閱讀開始做研究,之後又看到台積電狂飆、美股屢創新高、GME事件等等,這些事件都對我的風險報酬意識做了修正;但學得再多,重點在於我會應對接下來發生的事件。待2021回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