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雅族群是台灣分布地區最廣的原住民族,在傳說中,泰雅族發祥於巨石(也有些傳說是老樹根),巨石迸裂後,走出了男性與女性的祖先。
「泰雅」譯自族語「Atayal」,指的是意思是「人」、「真人」或「同族人」,其中又主要分為賽考列克(Seqoleq)與澤敖列兩群(Tseole)。
而泰雅族裡,最引人注目、貴重的服裝,莫過於是俗稱「貝珠衣」的lukkus-kaxa'了(或稱lukkus-pintoan)。
lukkus-kaxa'指的是「寶貴衣裳」或「金衣裳」,是將現在已經是保育類的「硨磲貝」,磨成綠豆大小的「貝珠(qaxa/ 'axa)」(據說qaxa大多與靠海的族群交易得來),再將之穿綴在服裝上。
除了貝珠衣以外,也有像是:珠裙、珠帽、綁腿等,珠裙常使用於訂婚或女子生產後男方送給女方家長的答謝禮,珠帽則為頭目所佩戴,此外,織上貝珠的服裝,也可以當做貨幣。
這樣的工藝又被稱為「織貝」,是泰雅族的重要工藝之一,在沒有貨幣的年代,織貝服裝常作為交易的媒介,可以用來購買東西,聘禮、罰金、報酬等等。
像是研究者悠蘭·多又就曾收錄一個情況:在古代時,假設乙誤殺了甲,和甲同行的人就會向乙的家人索賠,乙就會沿路掛著珠裙。如果甲的家人滿意的話,就會收下走人。若不滿意則乙會將自己的一個孩子給對方,以消解仇恨。
另外,lukkus-kaxa'最為人所知的,就是它可以代表一個人的榮譽。
泰雅族社會階級組織並不明顯,因此lukkus-kaxa'也是判別身分地位的一種方式,最尊貴的貝珠衣通常只有頭目、mrhuw(智者、有智慧的人)或獵首勇士才能穿著。
雖然如此,但平常時是看不到lukkus-kaxa',因為lukkus-kaxa'鑲滿了貝珠,有些甚至可以達到六、七公斤,日常活動非常不方便,因此更像是祭典(如獵頭祝祭及凱旋舞踊)榮耀的禮服,有時候也會被稱為「凱旋衣」。
在殖民統治與進入工業化社會的情況下,貝珠衣的製法曾一度斷層,如今許多泰雅族族人開始尋回自己的文化與工藝,然而替代「硨磲貝」的「硬碟貝」在現代被列為瀕危物種,因此若要重製服飾,尋求新的材質也成為了一門課題。
這張照片拍攝自2018年的故宮南院,當時因為驚嘆而忘記拍下lukkus-kaxa',所以只記錄到腰帶的部分,但其中的精緻已讓我們深深震懾。我們過去因緣際會接觸過現代復原的貝珠長衣,非常敬佩織造者的工藝與背後的文化意函,即便一些製作方法有所差異,但仍不減其光彩。
或許原物料可能改變,也許文化的追尋需要時間,然而永遠不變的是其中精神的傳承。
參考資料:「臺灣原住民族委員會:泰雅族」,王昱心〈返本與開新:泰雅族貝珠衣之研究〉、官文慧〈風華再現的貝珠衣──談泰雅族貝珠衣的歷史和工藝之美〉、悠蘭‧多又〈臺灣原住民歷史語言文化大辭典──貝珠之社會意涵〉、:李莎莉〈臺灣原住民歷史語言文化大辭典──貝珠衣〉
※文章篇幅有限,各方文章與資料都略有不同,如有未盡或有誤之處,煩請體諒也歡迎補充指正。(´・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