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獨要聞|華府智庫「原住民因為土地被奪走而過得更好」的論證
方格精選

原獨要聞|華府智庫「原住民因為土地被奪走而過得更好」的論證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俱樂部的朋友大家好。今日由【原獨讀報】為大家摘要上週要聞,同時向夏天倒數:距離夏至還有 84 天。

總部設在美國華府的卡托研究所(Cato Institute)上週撰文介紹一部紀錄片《壩而不罷》(Dammed but Not Damned),以三十年前印度的薩達薩洛瓦水壩(Sardar Sarovar Dam)為例,主張現代化工程奪取原住民土地未見得就對原住民不好。

卡托研究所的研究員調查受到薩達薩洛瓦水壩影響的一千兩百個原住民家庭,他們原本都是森林居民,三十年前因為水壩工程而接受政府的遷置安排,移居到所謂的「主流社會的村落」。此外也有居住在水位影響線以上,沒有安全之虞而拒絕搬遷的原住民家庭,恰好成為這項研究的對照組。卡托研究所指出,外界的一般預期是遷置到主流村落的原住民生活型態改變了,文化也會受到影響,生活不如持續居住在森林裡的原住民,但結果顯示「在許多指標上——土地和資產所有權、居住品質、從事農業活動、上學和就醫——遷置家庭都過得比較好」。

作為國際上聲譽卓著的智庫,卡托研究所論證缺陷之嚴重令人嘖舌。首先在最基礎的層次上,國家與原住民爭奪土地這一點的本身就是歷史不正義的變本加厲,即便不在道德上考慮,在國際法上也存在著爭議,只是薩達薩洛瓦水壩計劃在 1961 年 4 月 5 日開工,由當時的總理尼赫魯(Jawaharlal Nehru)親手奠下基石,比聯合國《原住民族權利宣言》(Declaration on the Rights of Indigenous Peoples)早了將近半個世紀,沒有受到來自國際法上的挑戰而已,這不表示國家強行動工的水壩計劃就具有法律上的正當性。

其次,卡托研究所提出的所有衡量指標,都是「現代文明」的指標,被強迫接受甚至內化現代文明的原住民,與持續生活在遠離現代文明森林中的原住民相比,當然更接近這些標準。這是一個蛇吃自己尾巴的邏輯,衡量結果只能證明蛇確實吃了自己的尾巴。

同等的邏輯若是套用在澳洲,我們可以想像卡托研究所可能會主張,澳洲遭竊世代可謂「竊而不切」——原住民孩童被強行帶走了,被刻意與白人小孩安置在一起,表面上看來對這些孩童並不好,但數十年來的調查顯示,遭竊的原住民小孩在家裡擁有自己的房間,從小能說一口漂亮的英語,無礙的學習白人社會的價值觀,且跟白人小孩一樣上學,生病也能夠就醫,獲得很好的醫療等等,然而不論好處的清單列得多長,都正當化不了當初的同化運動。

卡托研究所關於薩達薩洛瓦水壩的發言並不實在。這座號稱全球第二大的混凝土水壩雖然早在 1961 年動工,但遲至 2017 年才完工,且水壩注水的同時,原住民還在持續抗爭。根據當時《印度時報》的報導,約有四萬個原住民家庭受到大壩的影響,且並未獲得補償,卡托研究所調查的一千兩百個家庭可能是偏差取樣的結果。

▼ 圖為納瑪達河(Narmada)上的薩達薩洛瓦大壩。

參考資料:印度薩達薩洛瓦水壩與原住民生活
讀取新聞|2021 年 3 月 26 日
關於印度現代化工程與原住民族的新紀錄片|卡托研究所
讀取舊聞|2017 年 9 月 17 日
原住民持續抗議未獲水壩工程補償|印度時報

avatar-img
原獨俱樂部的沙龍
115會員
283內容數
多元不是言語,而是實踐,若你不得其門而入,且讓我們充作你的領路人,踏進原住民族的世界,遇見不同的世界觀與價值觀,學習不同的知識和邏輯。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原獨俱樂部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一個富有的外籍女子出於家族因素,不情不願的返回海地,卻遭到綁架。但贖金不只是錢。她還必須回溯時光,了解她的家族曾如何共謀涉入海地暴力悲劇的歷史,並面對她自己遠離故土的實情。」
說起關島,你會想到碧海藍天,還是美軍基地?對許多憂慮台海安全的人來說,關島的美軍或許令人安心,但對於居住在關島的查莫洛人來說,這島嶼無可取代的戰略位置就是他們悲劇的來源。從西班牙征服者的時代直到今天,五百年來他們不曾擺脫被殖民的命運。
原住民族有助於解決當前全球性的環境問題,應該受到重視,其訴求應該被承認,這樣的看法基本上受到原住民的歡迎,因為這讓長久以來慘烈的原住民土地抗爭隱約看見一絲曙光,但在另一方面,這個表面友善的宣稱無疑也是一種原住民族工具論。
上週三,法國東南部的城市聖太田出現當地罕見的人群——來自巴西和哥倫比亞的原住民。他們居住在亞馬遜雨林,現在遠赴大西洋彼岸,此行當然不是為了旅遊,而是為了把企業總部設在聖太田的大型零售業者佳喜樂(Casino)告上法院。
就跟哥倫比亞許多人一樣,深受武裝份子活動所苦。2001 年游擊隊闖入他們的聚落,殺死阿利亞斯的祖父,三年後又殺死他的叔父,還要脅殺死他的父親,他們全家因而不得不放棄家園,逃往首都波哥大。自此阿利亞斯將悲痛化為力量,積極參與原住民族運動,且卓有成就。
這個族群的最後一名男性阿魯卡(Aruka)過世了,死因是當前肆虐全球的肺炎瘟疫。阿魯卡過世之前,全球的朱瑪人口是四人,也就是阿魯卡和他的三個女兒。他們是朱瑪語和朱瑪人傳統知識的最後傳人,而作為男子,阿魯卡還擁有女性不具備的狩獵知識與技能,不過這一切都隨著阿魯卡病逝劃下句點。
「一個富有的外籍女子出於家族因素,不情不願的返回海地,卻遭到綁架。但贖金不只是錢。她還必須回溯時光,了解她的家族曾如何共謀涉入海地暴力悲劇的歷史,並面對她自己遠離故土的實情。」
說起關島,你會想到碧海藍天,還是美軍基地?對許多憂慮台海安全的人來說,關島的美軍或許令人安心,但對於居住在關島的查莫洛人來說,這島嶼無可取代的戰略位置就是他們悲劇的來源。從西班牙征服者的時代直到今天,五百年來他們不曾擺脫被殖民的命運。
原住民族有助於解決當前全球性的環境問題,應該受到重視,其訴求應該被承認,這樣的看法基本上受到原住民的歡迎,因為這讓長久以來慘烈的原住民土地抗爭隱約看見一絲曙光,但在另一方面,這個表面友善的宣稱無疑也是一種原住民族工具論。
上週三,法國東南部的城市聖太田出現當地罕見的人群——來自巴西和哥倫比亞的原住民。他們居住在亞馬遜雨林,現在遠赴大西洋彼岸,此行當然不是為了旅遊,而是為了把企業總部設在聖太田的大型零售業者佳喜樂(Casino)告上法院。
就跟哥倫比亞許多人一樣,深受武裝份子活動所苦。2001 年游擊隊闖入他們的聚落,殺死阿利亞斯的祖父,三年後又殺死他的叔父,還要脅殺死他的父親,他們全家因而不得不放棄家園,逃往首都波哥大。自此阿利亞斯將悲痛化為力量,積極參與原住民族運動,且卓有成就。
這個族群的最後一名男性阿魯卡(Aruka)過世了,死因是當前肆虐全球的肺炎瘟疫。阿魯卡過世之前,全球的朱瑪人口是四人,也就是阿魯卡和他的三個女兒。他們是朱瑪語和朱瑪人傳統知識的最後傳人,而作為男子,阿魯卡還擁有女性不具備的狩獵知識與技能,不過這一切都隨著阿魯卡病逝劃下句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