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病毒玩完?突變樣貌漸統一,人類即將獲勝?

2021/04/15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圖片來源:CDC/ James Gathany)
人類對抗新冠病毒的戰役,最直接的武器莫過於疫苗,但疫苗是否能戰無不勝是個大問號,因為屬於 RNA 病毒的新冠病毒極易突變,很可能使辛苦研發的疫苗失效。不過,如果病毒的突變開始產生一種「殊途同歸」的現象,會不會反而給了人類可趁之機,終結這場當今人類的最大災難?
趨同演化 (convergent evolution) 指不同生物為了適應相同的環境,往往會演化出類似的生物特性。例如沙漠中的生物顏色和沙子差不多;鯨、海象與海牛都有類似形狀的鰭。新冠病毒各種突變以適應人體環境,也可以套用這樣的觀念來看。從目前全球各地感染的患者身上取得的病毒株,已經可以讓科學家得以完整觀察不同突變種的完整基因組,並發現趨同演化的跡象。

各自突變的病毒株,都愛 677H

美國匹茲堡大學醫學院演化微生物學教授 Vaughn Copper 說,新冠病毒許多突變往往馬上滅絕,因為這些突變不能符合快速複製與傳播的需求,不過如果從各地收集來的病毒株中總是發現某些相同的基因突變,代表它就是因為符合了這兩個目的,而能夠建立屬於自己的「血統」。
透過這樣的方式,近期幾項研究都找到一些趨同演化的特徵。Copper 自己的研究就發現至少 7 個各自獨立發展的突變種,在棘蛋白的特定一個點(位置編號 677)上有相同的突變。在原始的新冠病毒中,這個位置是一個稱為「麩醯胺酸」的胺基酸,但在 6 個突變種中變成「組胺酸」(取其代號 677H),在第 7 個突變種中則是「脯胺酸」。在美國以外的地區的病毒株上也發現類似的突變,例如埃及、丹麥、印度及馬其頓一大群突變種有 677H,新出現的 B.1.525、來自 B.1.1.7 的幾個分支也有。
更擴大一點說,棘蛋白上至少有 8 個不同的位置產生突變,特別是一個編號為 E484K 的位置,可以讓病毒逃避中和抗體的追殺。Copper 強調,不僅是傳染能力,這些突變也可能使疫苗失效。
雖然這樣的趨勢似乎指出:病毒的花樣好像要玩完了,不過 Copper 提醒,突變來自傳染,只要持續有新的感染案例,病毒就有可能再次突變,人類不能鬆懈。病毒的早期預警機制也很重要,像英國之所以能發現新的突變種,就是因為有這樣的預警機制。

從人類自身免疫系統找到了對抗病毒最佳目標

看完了病毒的基因,再回頭看看我們自己的。先前的報導中,我們知道自身產生的中和抗體 (neutralizing antibody) 可以用來對抗新冠病毒,但是會因個體差異,能發揮的時間與強度都不同。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醫學院的研究者發現,這或許與一組稱為「主要組織相容性複合基因」(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MHC)有關。大部份脊椎動物都有這種基因群,在人類身上,又稱為「人類白血球抗原」(human leukocyte antigen,HLA)。
他們在發表於PLOS ONE的研究中說明,免疫細胞中的 T 細胞與 B 細胞要能發揮作用,必須要有 MHC 協助,才能確認相鄰的病原序列。於是團隊用電腦分析了所有可能出現的病毒棘蛋白「受體結合區域」(Receptor-binding domain, RBD)部份的碎片組合,看看與全球超過 5000 種人類不同分子組成的 MHC-II 之間的關係。令人驚訝的是這方面的關係度並不大,也就是說,想要因此製造出針對 RBD 區域產生作用的抗體效果不好。
另一組人則聚焦在 MHC-I。MHC-I 的運作方式是把外來入侵的病毒全部聚集起來,把他們帶到細胞的表面,再通知 T 細胞把他們消滅。不過 MHC-I 是多種型態的分子,有些可以捕捉到新冠病毒,有些則不行。
當像新冠病毒這樣的病原體進入活的宿主細胞後,本身會切分為蛋白質組(圖 1 右圓筒狀),接著這些碎片組合會進入一些細胞結構,例如內質網(圖 2 右)或高基氏體。當病毒的胜肽結構(圖 2 右邊的綠色條狀物)被 MHC-I 捕捉後,就會被帶到細胞表面(圖 3),最後 T 細胞就會消滅他們(圖 4)。(圖片來源:Shireen Dooling)
這組來自亞利桑那州立大學生物設計研究所的團隊,研究了 52 種常見的 MHC-I 型態,發現了一些顯著的差異,其中也包括了對構成病毒四種主要結構的胜肽所產生的反應,這將使得 T 細胞碰到這種四種結構時就會開始作用。他們也比對了 23 個國家的資料,發現該國人口愈是有著較強綁縛病毒能力的 MHC-I 基因型,該國的死亡率就比較低。
這項刊登在《Cell Reports Medicine》的研究,說明了針對病毒結構組成的胜肽為發展疫苗的目標,是個不錯的想法,同時也能降低感染後的嚴重程度與死亡率。

尼安德塔人幫我們抵抗新冠病毒

被人類的遠祖打敗而滅亡的尼安德塔人,在 21 世紀的今天,也遺留給我們對抗新冠病毒的「遺產」,這個遺產也是遺傳基因。你可能不知道的是,尼安德塔人雖不是現今人類直系祖先,但當時他們也曾跟人類祖先「交換基因」,因此現代人類才帶有他們遺傳下來的基因。
尼安德塔人留給我們的基因,有助於降低感染後重症的機率。(圖片來源:Björn Öberg)
瑞典卡羅林斯卡學院與德國馬克斯·普朗克演化人類學研究所,再一次攜手發表了有關人類遺傳自尼安德塔人基因,與新冠病毒之間的研究,這次他們找到了一個可以幫助人類防禦新冠病毒的基因(至於上一次,則不幸的是一個造成危險因子的基因)。這篇刊登在 PNAS 的研究指出,非洲以外的人,攜帶的一個尼安德塔人基因變異,可以降低 20%因重症需要高度照護的機率。
他們發現在第 12 號染色體上有一個區域的基因(命名為 OAS),可以調控一種酶,進而瓦解病毒的基因組,而這個區域的基因變異如果來自尼安德塔人,效果會更好。
相關資訊
無名星人12547
無名星人12547
編號 12547(1998QL22) 位於小行星帶,長度約 8.43 公里,公轉周期約 5.68 年,距離地球最近約 1.796 個天文單位。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