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級電腦讓新冠病毒精細結構無所遁形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raw-image

利用超級電腦計算已有資料,呈現出新冠病毒樣貌已精細到原子層級;科學家也找到新冠病毒最愛入侵哪些種類細胞。這些基礎研究都有助於我們更加瞭解這種病毒,即使未來再有什麼莫名其妙的突變,人類的反應速度也會更快。

超級電腦描繪出新冠病毒完整樣貌

透過超級電腦的模擬,包含了核心基因遺傳物質與病毒殼的完整新冠病毒顆粒多尺度粗粒模型 (coarse-grained model) 已經完成,將有助於科學家尋找新冠病毒的弱點。

新冠病毒的粗粒分子動力學模擬,是用 LAMMPS 開源軟體進行計算。(影片來源:Gregory Voth)

芝加哥大學教授 Gregory Voth 是這篇刊登在《生物物理學期刊》(Biophysical Journal) 研究的共同作者,過去 20 年他與團隊就是用這個做法模擬 HIV 與流感病毒。他說這次這個研究從原子層面模擬病毒分子動力學,不過還沒達到模擬所有單一原子的行為,而是以集體的原子群為模擬目標。

這項研究的早期結果,展現了新冠病毒的棘狀蛋白是兩兩成對,共同探索及偵測血管收縮素轉化酶受體 (ACE2)。模型建構了病毒的四種主要結構:棘蛋白、細胞膜、衣殼與衣殼外的病毒包膜。

raw-image

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化學與生物化學教授 Rommie Amaro 負責 170 多萬個原子組成的棘狀蛋白模擬,她說透過這個方法,可以從龐大的資料庫中擷取資料,模擬出後續更長一段期間病毒入侵細胞的過程。「在與宿主細胞融合的過程中,棘蛋白的上部會剝落,包括 S1 次單元脫離,進而與 ACE2 受體結合。」Amaro 說。

新冠病毒顆粒在最高變異數特徵模態 (highest-variance eigenmode) 的運動模式,對應於 S 次單元在進行張開的動作時。(影片來源:Gregory Voth)

Voth 的團隊利用 Amaro 實驗室的超級電腦 Frontera,是由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 (The 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 NSF) 資助,座落於德州先信運算中心 (Texas Advanced Computing Center, TACC)。此外,粗粒模型最初是使用芝加哥大學研究電算中心的 Midway2 電腦,細胞膜與病毒包膜部份則是用了國家衛生研究院支援的匹茲堡超級電腦中心 (Pittsburgh Supercomputing Center, PSC)。

Voth 最後補充到,像英國與南非變種病毒的出現,都是改了其中胺基酸的組合,利用超級電腦運算,可以更快速瞭解病毒變化,希望有助於設計修正過的疫苗。

棘蛋白常常變形,抗體也非省油的燈

透過電腦模擬可以讓我們看到新冠病毒的精密長相,不過光這樣還不夠,瞭解棘蛋白如何與人體細胞融合的詳細步驟與特性仍是必要的。一篇刊載於《Cell Host & Microbe》期刊的研究,揭示了新冠病毒用以入侵人體細胞的「棘狀蛋白」,其外形並非總是一成不變。不過這篇由耶魯大學助理研究員 Maolin Lu 及團隊的研究,也觀察到抗體如何面對不同形狀的棘狀蛋白。

疫苗與許多種治療原理,都是針對新冠病毒的棘狀蛋白下手,促進身體產生相對應的抗體,阻止病毒入侵。然而這項研究卻發現,棘狀蛋白經常變換形狀,這不僅讓病毒可以進入人體細胞,也有助於逃脫被抗體辨認與攻擊的機會。

運用影像監控技術紀錄分子的運動,團隊發現形狀至少變了四次,也觀察到它怎麼回應來自其他曾感染新冠肺炎、已經帶有抗體的病患血清。他們還注意到,當棘狀蛋白處於「打開」的狀態,有些抗體可以辨識並攻擊,有些抗體則附在其他處於閉鎖狀態的棘狀蛋白上。

「這代表抗體可以有兩種攻擊方式,一種直接佔滿打開的蛋白,讓它不能攻擊細胞,另外則是把蛋白綁起來不發生作用,後者是疫苗常用的策略。」Lu 解釋。第二種途徑將有利於未來疫苗與治療的研發。

raw-image

新冠病毒超愛的細胞類別找到了

我們已經知道,新冠病毒會利用人體細胞的 ACE2 與蛋白酶 TMPRSS2 或 CTSL,做為進入人體的途徑,不過,不同種類的細胞含有的這些「病毒進入因子」數量不同,就造成某些細胞容易被入侵,有些較不容易。

「人類細胞圖集」(Human Cell Atlas) 組織是科學家收集並描述人體各種細胞型態的非營利組織,他們利用「HCA 肺部生物網路」(HCA Lung Biological Network),分析了 100 個健康人體單一細胞基因表現的數據集 (dataset),試圖找出哪些細胞同時會表現出 ACE2 與蛋白酶。他們發現,肺與呼吸道的上皮細胞、肝、結腸、眼睛都有很多這兩種因子。

他們還發現,年長者這方面的基因表現增加,男性比女性略為增加,吸菸者的呼吸道細胞又更多。這些發現符合目前來說這些族群一旦被感染,病況往往較為嚴重的現狀。

這項研究的作者之一、Wellcome Sanger 研究所的 Kerstin Meyer 指出,這項大規模研究的優勢在於樣本的年齡層廣泛,從孩童、年輕人到長者都有,使得我們能對人的一生成長各階段與性別的分子層面變化有所瞭解。

相關資訊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無名星人12547的沙龍
10會員
7內容數
黑死病、天花、霍亂、新冠、流感、HIV、下一波無藥可治的立百病毒等,某些傳染病已完全滅絕,有些已不會再大流行;少數幾種未來仍將與人類並存,成為我們生活的一部份;還有多少仍然隱藏在深山叢林中,等待人類有朝一日「發掘」?這是一場你有生之年都要隨時備戰的終生戰役。
2021/04/15
新冠病毒極易突變,很可能使疫苗失效。不過病毒突變開始產生「殊途同歸」現象,會不會終結這場災難?
Thumbnail
2021/04/15
新冠病毒極易突變,很可能使疫苗失效。不過病毒突變開始產生「殊途同歸」現象,會不會終結這場災難?
Thumbnail
2021/03/21
新冠肺炎肆虐嚴重的歐美地區,現在漸漸浮現了另一個問題:感染康復的患者,正受到「後新冠肺炎症候群」的侵襲。近期一項研究指出,一款治療心臟病的藥物或可用來治療後新冠肺炎症候群其中的類似病況,那其他眾多症狀該怎麼處置?
Thumbnail
2021/03/21
新冠肺炎肆虐嚴重的歐美地區,現在漸漸浮現了另一個問題:感染康復的患者,正受到「後新冠肺炎症候群」的侵襲。近期一項研究指出,一款治療心臟病的藥物或可用來治療後新冠肺炎症候群其中的類似病況,那其他眾多症狀該怎麼處置?
Thumbnail
2021/03/19
預防心臟病、止痛退燒的有名老藥居然可以降低感染新冠病毒,最新的奈米科技,也能做不用擔心低溫運送的疫苗。新舊科技都能幫忙預防新冠病毒。
Thumbnail
2021/03/19
預防心臟病、止痛退燒的有名老藥居然可以降低感染新冠病毒,最新的奈米科技,也能做不用擔心低溫運送的疫苗。新舊科技都能幫忙預防新冠病毒。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常常被朋友問「哪裡買的?」嗎?透過蝦皮分潤計畫,把日常購物的分享多加一個步驟,就能轉換成現金回饋。門檻低、申請簡單,特別適合學生與上班族,讓零碎時間也能創造小確幸。
Thumbnail
常常被朋友問「哪裡買的?」嗎?透過蝦皮分潤計畫,把日常購物的分享多加一個步驟,就能轉換成現金回饋。門檻低、申請簡單,特別適合學生與上班族,讓零碎時間也能創造小確幸。
Thumbnail
有研究發現,人類大腦可能是一台大型量子電腦,此時做個大膽假設「大腦可以進行量子運作」,大腦中的電子神經元運作,就是接受來自宇宙深處的電訊號。
Thumbnail
有研究發現,人類大腦可能是一台大型量子電腦,此時做個大膽假設「大腦可以進行量子運作」,大腦中的電子神經元運作,就是接受來自宇宙深處的電訊號。
Thumbnail
若從限制酶(restriction endonuclease)發現(1970)的時代開始算起,人類「玩」基因,或者說,改變基因序列、進行「基因工程」的歷史已有數十年。最近的CRISPR更是膾炙人口! 從這一期《自然》期刊熱騰騰剛剛出爐的基因編輯神器是:IS110!
Thumbnail
若從限制酶(restriction endonuclease)發現(1970)的時代開始算起,人類「玩」基因,或者說,改變基因序列、進行「基因工程」的歷史已有數十年。最近的CRISPR更是膾炙人口! 從這一期《自然》期刊熱騰騰剛剛出爐的基因編輯神器是:IS110!
Thumbnail
腦類器官指的是利用幹細胞培養出的三維神經組織,目前多數的腦類器官是由多能幹細胞培養而來,大小約為米粒大小。然而,目前的腦類器官仍缺少例如人腦結構的各個腦區的區別。為此,有科學家提出使用由胚胎大腦取出的組織幹細胞來培養腦類器官,以解決此問題。
Thumbnail
腦類器官指的是利用幹細胞培養出的三維神經組織,目前多數的腦類器官是由多能幹細胞培養而來,大小約為米粒大小。然而,目前的腦類器官仍缺少例如人腦結構的各個腦區的區別。為此,有科學家提出使用由胚胎大腦取出的組織幹細胞來培養腦類器官,以解決此問題。
Thumbnail
腦類器官 腦類器官指的是利用幹細胞培養出的三維神經組織。目前的研究已經證明腦類器官具備大腦細胞(包括神經元和星狀細胞)的基本結構和功能。近期,科學家利用腦類器官來作為人工智慧實體裝置。本文將簡介此研究。
Thumbnail
腦類器官 腦類器官指的是利用幹細胞培養出的三維神經組織。目前的研究已經證明腦類器官具備大腦細胞(包括神經元和星狀細胞)的基本結構和功能。近期,科學家利用腦類器官來作為人工智慧實體裝置。本文將簡介此研究。
Thumbnail
2016/10/2-10/8   今年的諾貝爾獎,化學:「分子機器的設計與合成」、醫學:「細胞自噬機制」、物理:「用數學上的拓朴原理來解釋物質相變」。人類歷史上,習慣用圖騰與儀式來凝聚群眾的心力,廣大的智慧與力量,早已深藏在微小的世界裡。     「溝通不便、專業不明、金額巨大」造成
Thumbnail
2016/10/2-10/8   今年的諾貝爾獎,化學:「分子機器的設計與合成」、醫學:「細胞自噬機制」、物理:「用數學上的拓朴原理來解釋物質相變」。人類歷史上,習慣用圖騰與儀式來凝聚群眾的心力,廣大的智慧與力量,早已深藏在微小的世界裡。     「溝通不便、專業不明、金額巨大」造成
Thumbnail
人類創造GPT,GPT創造電腦。 超越界限的藍圖 人類創造了語言模型(LLM)GPT,這一巨大的突破推動了人工智能的進展。 然而,有些科學家開始探討更深層次的問題:「如果GPT能夠自我演化,那麼是否能夠利用GPT設計出晶片,並創造出更強大的電腦?」 這個設想引發了人們對於未來的無限遐想和關於人類與技
Thumbnail
人類創造GPT,GPT創造電腦。 超越界限的藍圖 人類創造了語言模型(LLM)GPT,這一巨大的突破推動了人工智能的進展。 然而,有些科學家開始探討更深層次的問題:「如果GPT能夠自我演化,那麼是否能夠利用GPT設計出晶片,並創造出更強大的電腦?」 這個設想引發了人們對於未來的無限遐想和關於人類與技
Thumbnail
只參加有興趣的半導體相關演講,第一手摘要: 地點:台北華山文創園區 Legacy 10:00-10:20 生成式 AI - 驅動創新的全新動能 NVIDIA資深協理 康勝閔 10:40-11:00 AI 開啟 IC半導體黃金時代 聯發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前瞻技術平台資深處長 梁伯嵩博士
Thumbnail
只參加有興趣的半導體相關演講,第一手摘要: 地點:台北華山文創園區 Legacy 10:00-10:20 生成式 AI - 驅動創新的全新動能 NVIDIA資深協理 康勝閔 10:40-11:00 AI 開啟 IC半導體黃金時代 聯發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前瞻技術平台資深處長 梁伯嵩博士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