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掙扎時,給自己一個擁抱】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raw-image

「我也想好好活著,可是為什麼這麼難受?這麼痛?」你低著頭,小聲地說,眼淚掉在你交錯握著手上。

「因為活著,我們能聞到花香,能感受到你之前說,享受騎腳踏車風吹拂的感覺,也會感受到痛、難過。因為痛、想改變、想離開,於是我們掙扎,而即使掙扎,也都是一種力量,活生生的力量。」我慢慢地試著用語言接近你。

你的姿勢改變,你慢慢地,抬起頭看著我,我想把握這個連結的可能。

「如果有一個動作,回應這份掙扎,你的動作會是什麼呢?」

你停了一下,「像這樣」,你用雙手環抱自己,「像這樣好好地抱住自己」你輕輕搖晃,帶著淚,語氣無比堅定。

你拿起一旁你常抱的大熊抱枕,雙手緊緊地,將抱枕抱在胸前,放聲大哭。

那一刻,我知道,你在痛苦中的掙扎,跟這份擁抱、放聲大哭,都是活著,充滿力量。(註:此篇為介紹身體工作取向的編撰故事。)


感受痛苦,是件不容易的事。如果,當你覺得無力感受時,不急著找答案、不急著做什麼解決什麼,試試從身體出發,比如:給自己一個深深的擁抱,好好陪伴自己。

以下的三種身體工作方式都可以試試看:

坐下來,做幾個深呼吸,緩慢、平穩自己的吸氣與吐氣。

1.一手平放在胸口,一手平放在腹部,感受手的溫度與重量。

2.或是,雙手環抱自己,感受給自己擁抱。

3.或是,第2種方式再加上,雙手分別以緩和、平穩的速度拍打,感受穩定的節奏。

上述方式在進行時,可以加上,跟自己說:「我在這裡,我是安全的」、「我會陪伴著自己」。

這些練習,可以視自己情況,重覆幾次。因為每一次,都是陪伴自己的美好時機。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小鹿散步 身心工作的沙龍
12會員
42內容數
2024/08/30
接續上次有關談幼稚園事件的文章- - 《凍結,是身體的保護機制,不代表沒有發生》 我從以下幾點來談: 1.對創傷壓力反應的誤解 2.陪伴孩子重建安全感、掌握感 3.規律作息與重複經驗對於受創孩子復原的重要 4.平常可以做什麼預防 5.社會環境系統的重要 (下篇從第四點開始)
2024/08/30
接續上次有關談幼稚園事件的文章- - 《凍結,是身體的保護機制,不代表沒有發生》 我從以下幾點來談: 1.對創傷壓力反應的誤解 2.陪伴孩子重建安全感、掌握感 3.規律作息與重複經驗對於受創孩子復原的重要 4.平常可以做什麼預防 5.社會環境系統的重要 (下篇從第四點開始)
2024/08/30
花了一些時間消化報導者有關幼兒園事件的專訪(連結 https://pse.is/6c49kg),有關「小孩沒有表達不願意或抵抗」,讓長期與受創孩子進行心理工作的我,覺得很心痛,也因「如果我們不關注問題所存在的這個社會系統,我們的治療工作,就僅只是風中的稻草」*,讓我想寫這篇文章,談談以下幾點:
2024/08/30
花了一些時間消化報導者有關幼兒園事件的專訪(連結 https://pse.is/6c49kg),有關「小孩沒有表達不願意或抵抗」,讓長期與受創孩子進行心理工作的我,覺得很心痛,也因「如果我們不關注問題所存在的這個社會系統,我們的治療工作,就僅只是風中的稻草」*,讓我想寫這篇文章,談談以下幾點:
2024/03/05
有沒有什麼方式,面對不確定時,不會感覺焦慮、緊張? 沒有。 因為感覺緊張、焦慮,也是提醒我們,要留意或行動,來保護自己的訊號。 「但,或許有什麼方式,可以減低或陪伴我們對不確定、變化的焦慮或恐懼。」這也是我在各種即興練習中發現也持續好奇的。
Thumbnail
2024/03/05
有沒有什麼方式,面對不確定時,不會感覺焦慮、緊張? 沒有。 因為感覺緊張、焦慮,也是提醒我們,要留意或行動,來保護自己的訊號。 「但,或許有什麼方式,可以減低或陪伴我們對不確定、變化的焦慮或恐懼。」這也是我在各種即興練習中發現也持續好奇的。
Thumbnail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