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凍結,是身體的保護機制,不代表沒有發生》

更新於 2024/08/30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花了一些時間消化報導者有關幼兒園事件的專訪(連結 https://pse.is/6c49kg),有關「小孩沒有表達不願意或抵抗」,讓長期與受創孩子進行心理工作的我,覺得很心痛,也因「如果我們不關注問題所存在的這個社會系統,我們的治療工作,就僅只是風中的稻草」*,讓我想寫這篇文章,談談以下幾點:


1.對創傷壓力反應的誤解

2.陪伴孩子重建安全感、掌握感

3.規律作息與重複經驗對於受創孩子復原的重要

4.平常可以做什麼預防

5.社會環境系統的重要



1.對創傷壓力反應的誤解

一般人會誤以為,人在受到性傷害、暴力等極端狀況時,會採取攻擊、呼叫、逃跑的反應,但我們從實務工作經驗中發現,當人處在「無法明白當下發生什麼事了」、「極端的情緒壓力」狀況時,常是處在「凍結」:叫不出聲、身體像動彈不了的解離狀態。

這個解離,也是身體為了保護當下的自己,因為,當逃不了又無法抵抗時,「凍結」,可以不用感受那些混亂的情緒或疼痛,比如巨大的恐懼、擔心、焦慮.....等,也是生物為了活下去最基本、最原始的自我保護機制。

「沒有表達不願意或抵抗」,是連成人都困難的,更何況是大腦、身心都仍在發展,認知和表達能力都仍未完整的幼兒。


2.陪伴孩子重建安全感、掌握感

創傷事件,往往會讓人失去掌控感、尤其對身體的掌控感。

我覺得很重要的,專訪裡提到,幼兒還無法完全理解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事,幼兒周圍的環境和大人,非常需要成為孩子穩定的支持系統,成為孩子的安全基地。

大腦與身心還在發展的孩子,在許多情緒與壓力下,往往也無法馬上說出自己為何這樣、以及怎麼了的清楚原因,當出現身體化、情緒化像:大哭、失控, 也是在表達「內在有巨大的感受」、「尋求協助」、「我不知怎麼辦」、「我還不會..」等需求。

許多心理學上研究也發現,孩子是透過「遊戲」方式,來發展和建構身心,也是透過「遊戲」來消化複雜感覺。而親子共同的遊戲經驗,以及多多擁抱孩子,都能帶給孩子情緒支持和身體安全感。**


3.規律作息與重複經驗對於受創孩子復原的重要***

工作中,我常碰到家長、老師們問:

「我們這樣做對孩子好嗎?」、

「我們還可以多做些什麼?」

我常跟家長、老師們說,不用擔心或焦急著要趕快跟孩子討論創傷事件,先多花一些時間和力氣,觀察和陪伴孩子好好生活、跟孩子聊聊,比如:

喜歡今天午餐哪一道菜?喜歡哪一個課?今天跟同學玩什麼?

也讓孩子有機會跟同學一起玩、一同完成一項任務,這些,都是能讓孩子連結到生活的感受。

碰到創傷事件的孩子,很需要規律的生活、節奏,來讓自己重新穩定下來。

跟孩子聊聊、帶孩子跟同學一同學習、一同聽故事、一起做些什麼,讓這些一點一滴,流進孩子心裡,陪伴創傷的復原過程,並得以長出韌性。

如果這時,孩子身旁,有穩定的環境、穩定的大人,陪伴孩子遊戲、放鬆、紓解壓力、提供理解、提供支持,而環境系統也能適時地提供諮詢、意見、討論,讓大人們感受到支持更穩定,也是重要的一個環節。

*出自《失落的童年》一書

**出自《成為孩子的安全基地》一書

***標題出自《遍體鱗傷長大的孩子,會自己恢復正常嗎?》一書

(文長待續)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有沒有什麼方式,面對不確定時,不會感覺焦慮、緊張? 沒有。 因為感覺緊張、焦慮,也是提醒我們,要留意或行動,來保護自己的訊號。 「但,或許有什麼方式,可以減低或陪伴我們對不確定、變化的焦慮或恐懼。」這也是我在各種即興練習中發現也持續好奇的。
    活著,永遠是最難的動詞。 這句歌詞,在陳小霞寫的歌- -「還活著」裡,我覺得,很能成為電影「小曉」的觀後感覺。 我覺得,這不只是一部講過動症的電影。 而是當孩子出現各種困擾、被覺得有問題的同時,標籤或診斷,可以歸類人、知道這個人‘’可能‘’怎麼了,但同時,可能將人,推往了更孤單、更困住的地方。
    我特地挑了一個陽光普照的日子去看這部電影。 之前經驗過一些香港電影呈現的暗黑,加上這部跟憂鬱、自殺議題有關,我邊擔心可能沈重難消化,又好奇會如何呈現,仍是帶著手帕走進戲院。 我後來發現我多慮了,雖然戲院裡啜泣聲、抽面紙聲此起彼落,我隔壁的觀眾還是大包抽取式衛生紙陸續抽的那種。 在這樣沈重的議題
    創傷來得突然,心理修復是長期緩慢的,孩子也需要時間來消化和沈澱這些創傷事件。不管如何,讓孩子感到安全、有掌握感地,一步一步地,陪伴孩子重新修復對世界的信任。
    當孩子漸漸長大,周圍的嚮導們,是否也同時需要更新路線?地圖?探索的方式?互動的方式?等等。 世界變化如此之快,我們的上一代,可能難以想像這一代可以網路買衣服、買家電。我們對下一
    情緒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否認、壓抑或忽略 //跟自己說說話//- -成為自己的安全基地
    有沒有什麼方式,面對不確定時,不會感覺焦慮、緊張? 沒有。 因為感覺緊張、焦慮,也是提醒我們,要留意或行動,來保護自己的訊號。 「但,或許有什麼方式,可以減低或陪伴我們對不確定、變化的焦慮或恐懼。」這也是我在各種即興練習中發現也持續好奇的。
    活著,永遠是最難的動詞。 這句歌詞,在陳小霞寫的歌- -「還活著」裡,我覺得,很能成為電影「小曉」的觀後感覺。 我覺得,這不只是一部講過動症的電影。 而是當孩子出現各種困擾、被覺得有問題的同時,標籤或診斷,可以歸類人、知道這個人‘’可能‘’怎麼了,但同時,可能將人,推往了更孤單、更困住的地方。
    我特地挑了一個陽光普照的日子去看這部電影。 之前經驗過一些香港電影呈現的暗黑,加上這部跟憂鬱、自殺議題有關,我邊擔心可能沈重難消化,又好奇會如何呈現,仍是帶著手帕走進戲院。 我後來發現我多慮了,雖然戲院裡啜泣聲、抽面紙聲此起彼落,我隔壁的觀眾還是大包抽取式衛生紙陸續抽的那種。 在這樣沈重的議題
    創傷來得突然,心理修復是長期緩慢的,孩子也需要時間來消化和沈澱這些創傷事件。不管如何,讓孩子感到安全、有掌握感地,一步一步地,陪伴孩子重新修復對世界的信任。
    當孩子漸漸長大,周圍的嚮導們,是否也同時需要更新路線?地圖?探索的方式?互動的方式?等等。 世界變化如此之快,我們的上一代,可能難以想像這一代可以網路買衣服、買家電。我們對下一
    情緒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否認、壓抑或忽略 //跟自己說說話//- -成為自己的安全基地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合作聲明與警語: 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稿。 證券服務係由國泰世華銀行辦理共同行銷證券經紀開戶業務,定期定額(股)服務由國泰綜合證券提供。   剛出社會的時候,很常在各種 Podcast 或 YouTube 甚至是在朋友間聊天,都會聽到各種市場動態、理財話題,像是:聯準會降息或是近期哪些科
    在看見與看不見的兒體印記裡,我重新認識兒虐。 在創傷的時間軸裡,我反覆的在記憶裡翻騰,然後,讓呼吸和心跳引導我回到現在。 在觸動裡的三個學習: 1.什麼是兒虐: 該給卻沒有的經驗 不該有卻發生的經驗 讓幼兒偏離正常曲線的發展 2.什麼是創傷: 生命中非預期的、難以承受的困境,對人的傷
    剛才逛到一篇文章,是孩子抱怨,因為家長説小孩沒有隱私,而且任意查看手機。 個人認為小孩仍然有基本權利,我們淺談就好,如果父母沒有尊重溝通,如何期望孩子同理相待?父母出於關心跟管教,出發點沒錯,不過有些父母倒是吃起自助餐,甚至升級國王王后,然後抱怨孩子抵抗。
    Thumbnail
    遭遇孩子被保母虐待的巨變後,我選擇樂觀面對。 如今,我已漸漸能接受孩子腦傷的事實,能開口向身邊的人訴說孩子的病況,能轉念想「現在就是他最糟的情況,給他多一點時間,他會越來越好的」,也能在未來的藍圖裡,慢慢勾勒出有特殊兒的模樣。這樣的生活,雖然跟預期不同,但我相信仍是有笑、有淚、也有精彩。
    Thumbnail
     那些孩子或許從來沒有被周邊的大人(甚或班上的同學)正常的對待過;他們也沒有機會在充滿愛與關懷的環境中成長,參加類似荒野這樣的自然體驗營隊,或許是他們從來沒有過的經驗
    Thumbnail
    這篇文章講述了孩子不是父母所擁有,不能被自私的剝奪生命。父母應該更多地理解和關心孩子的內心世界,減少他們的壓力和焦慮。文章提供了一些建議,如運動、呼吸練習、冥想、良好的飲食習慣、充足的睡眠、良好的社交關係和培養興趣愛好來幫助孩子減壓。
    Thumbnail
    將孩子的狀態放在心裡,引導孩子面對情緒,重新溝通,使得事件不只是事件,而是關係的建立與重建。
    Thumbnail
    開案就是嚴重的個案需要定期追蹤 今天社工再次打給我 對於近期小孩子的狀況 家暴是否持續發生的狀況 以及過去家暴的一些細節 進一步做了解 關於小孩子是否有被施暴的可能 社工建議可以觀察: 身上是否有一塊一塊的瘀清? 在公共場所遇到有人大聲講話是否孩子會異常害怕?
    Thumbnail
    *合作聲明與警語: 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稿。 證券服務係由國泰世華銀行辦理共同行銷證券經紀開戶業務,定期定額(股)服務由國泰綜合證券提供。   剛出社會的時候,很常在各種 Podcast 或 YouTube 甚至是在朋友間聊天,都會聽到各種市場動態、理財話題,像是:聯準會降息或是近期哪些科
    在看見與看不見的兒體印記裡,我重新認識兒虐。 在創傷的時間軸裡,我反覆的在記憶裡翻騰,然後,讓呼吸和心跳引導我回到現在。 在觸動裡的三個學習: 1.什麼是兒虐: 該給卻沒有的經驗 不該有卻發生的經驗 讓幼兒偏離正常曲線的發展 2.什麼是創傷: 生命中非預期的、難以承受的困境,對人的傷
    剛才逛到一篇文章,是孩子抱怨,因為家長説小孩沒有隱私,而且任意查看手機。 個人認為小孩仍然有基本權利,我們淺談就好,如果父母沒有尊重溝通,如何期望孩子同理相待?父母出於關心跟管教,出發點沒錯,不過有些父母倒是吃起自助餐,甚至升級國王王后,然後抱怨孩子抵抗。
    Thumbnail
    遭遇孩子被保母虐待的巨變後,我選擇樂觀面對。 如今,我已漸漸能接受孩子腦傷的事實,能開口向身邊的人訴說孩子的病況,能轉念想「現在就是他最糟的情況,給他多一點時間,他會越來越好的」,也能在未來的藍圖裡,慢慢勾勒出有特殊兒的模樣。這樣的生活,雖然跟預期不同,但我相信仍是有笑、有淚、也有精彩。
    Thumbnail
     那些孩子或許從來沒有被周邊的大人(甚或班上的同學)正常的對待過;他們也沒有機會在充滿愛與關懷的環境中成長,參加類似荒野這樣的自然體驗營隊,或許是他們從來沒有過的經驗
    Thumbnail
    這篇文章講述了孩子不是父母所擁有,不能被自私的剝奪生命。父母應該更多地理解和關心孩子的內心世界,減少他們的壓力和焦慮。文章提供了一些建議,如運動、呼吸練習、冥想、良好的飲食習慣、充足的睡眠、良好的社交關係和培養興趣愛好來幫助孩子減壓。
    Thumbnail
    將孩子的狀態放在心裡,引導孩子面對情緒,重新溝通,使得事件不只是事件,而是關係的建立與重建。
    Thumbnail
    開案就是嚴重的個案需要定期追蹤 今天社工再次打給我 對於近期小孩子的狀況 家暴是否持續發生的狀況 以及過去家暴的一些細節 進一步做了解 關於小孩子是否有被施暴的可能 社工建議可以觀察: 身上是否有一塊一塊的瘀清? 在公共場所遇到有人大聲講話是否孩子會異常害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