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台北工作的那七年(2000年底~2007年底),捷運有幾條線,淡水、板南、木柵、中和,有一段日子住永康街,那時還沒有信義路上的捷運;有一段日子住南京西路上,那時還沒有松山新店線;有一段日子住永和,那段日子在信義、基隆路上和小巨蛋旁工作,但還沒有可以方便換個幾條線就到公司的捷運⋯⋯只有一段住木柵興隆路上搭曾經以捷運轉公車為上班交通工具,到遠在龍江路上的公司上班。
台北很多朋友不騎機車,不懂為什麼南部人為什麼都不搭大眾運輸。(台北以外都叫南部吧!我想。)
剛離開台北、回台北玩時,朋友偶爾會把機車借給我,好讓我不受交通工具的限制能像還活在台北在車陣裡鑽,隔幾日要返回高雄時再把車子還給他。後來的十五年間,台北的捷運長成了綿密的大眾運輸網搭配著Youbike,我就慢慢習慣了用Youbike搭公車或捷運在台北移動。
不過,因為我很討厭換捷運,所以我反而比較常做的事是以Youbike當作轉運,而不選擇在地底換線,多有騎上幾公里的,也覺得能在地面上看看整個城市的樣態也不錯。在台北騎單車比騎機車容易,不用考慮單行道,台北市裡的單行道根本連本地人都很容易誤闖的狀態,加上台北的單車道比台北以外的台灣各地建設得好,有一年我直接扛單車搭客運北上,還一路從中和騎到淡水。(然後神經病搭車去台中,再從台中一天騎回台南後沒力又搭車回高雄。)
前陣子姊姊問我:「如果你現在回到台北工作,你還會騎機車嗎?」我想了想,她想問的是:「我會不會盡量使用大眾運輸工具?」我想我會如後來回到台北一樣,盡可能的靠步行、捷運、公車、共享單車或機車*1來替代移動的方式。(即使在高雄我都沒有考慮過開車。)
年初(2021年)高雄輕軌終於從觀光路線走進一般大眾的生活裡,我開始利用輕軌去我走動如家裡廚房的百貨,或者去騎車有點距離的駁二、鹽埕區。我記得家中裡附近的輕軌站動工時,我還特別拍了施工的告示牌,不知道何時才能等來這個通車的日期。
很多人經常問的那個問題:「高雄不是有捷運嗎?為什麼你們還是都騎機車?」我常常答得很厭倦:「高雄的捷運都不在生活範圍裡啊!」我走路走不到的地方,還是需要接駁工具吧?等我等到公車再搭上捷運,或我騎機車到捷運站再搭上捷運,我都到目的地了!(連騎Youbike去捷運站都比我騎車去目的地遠啊!)
高雄的捷運根本就是For 觀光的,本地人可能都要去比較遠的如我家到巨蛋站、世運主場館、橋頭、機場⋯⋯才有可能搭捷運吧!走路走不到、接駁又不容易,而且沒有共享單車的狀況,捷運或輕軌根本不方便一般高雄市民的生活使用。
年初通車的輕軌路段通車前的輕軌,依然比較像觀光路線,很難讓大眾日常使用,一直到年初延伸到C32輕軌機廠~C37凱旋公園後,高雄的輕軌和捷運才算是「能進到一般人的日常」(另一端的我沒搭過改天再搭)再搭配著Youbike的接駁功能,得以讓大眾開始嘗試以輕軌做為移動工具*2。
大眾運輸究竟蓋或不蓋?使用率為何?習慣可以養成,但要有養成習慣的可能。
比如說,高雄實在不是一個能夠好好步行、騎單車的城市(可能台北以外的台灣都是!)除了用路人的習慣很差外(紅燈右轉、不打方向燈、打了方向燈就馬上轉、右轉車不禮讓直行車和行人⋯⋯)人行道的違停、騎樓的罷占常常逼使行人得退到馬路上行走*3。這些都會阻礙一般人從家裡走到大眾運輸的機會,其他接駁的方式沒有配套、大眾運輸又不在生活的範圍裡,要提升使用率就不容易。
大眾運輸的配套做得好,比「騎車」、「開車」方便多了,尤其實在停車不便的地方,能夠搭車是最好的選擇,若是路程有點遠,搭車是比較輕鬆的事,還能在車上讀讀書、休息一下,最有趣的是可以在來回車站的時候,有機會看看住家附近的從來沒有認識過的地方。
如果大眾運輸做得健全,會改變一座城市的樣子,也必然改變一些生活習慣,更有可能的是期待一座更宜居的城市!
最後得提一下,因為多向的交通號誌,常讓用路人(騎、開車)看不太懂那個亮燈號的邏輯,尤其是沿凱旋路到市中心的軌道兩端各有小街道可行,的確常看不懂怎麼行駛,也許還有改善的空間。
1.在台北騎過Goshare,還不錯但小貴,還是Youbike健身又便宜XDDDD。改天再寫Goshare心得。
2.台鐵在2018年鐵路地下化後新增設的幾個站點,也都算是讓大眾運輸可以比較靠近「大眾生活」範圍裡。(例如,我再不用去高雄或鳳山站搭火車。)
3.台北雖然人行道和單車道一起使用,但只要不分道,在行人單車專用道騎單車還是不好騎。同樣的,沿高雄輕軌旁的單車道有些確實也不適合單車使用。(雖然有已經覺得很好了。)
P.S
前幾年受身體不舒服所擾,都沒有再去騎太長程的單車耶,下次應該把後來買的公路車帶到台北騎才是!
圖:20210419搭輕軌去夢時代,Canon EOSM50。最開心的是可以戴大耳機聽音樂耶。